文|ㄚ德 圖|數學想想國提供
●拍出你沒想過的「角度」
咦?這是一個可以跑來跑去,穿梭、玩耍的「遊樂場」嗎?它明亮繽紛,有黃光、粉紅光,連「天花板」都是橘色的,感覺很夢幻,令人好奇,想走進去晃一晃……
哇!這些晶瑩透亮的,散發著光芒的,是「水晶球」嗎?咦!最旁邊那顆「飄」起來了?
◎看看「他們」怎麼拍?
其實,「遊樂場」是「碗盤」,而「水晶球」是「彈珠」!老師將這些日常用具擺在桌子上,打上光,讓小孩練習拍照,原則是「不能挪動」它們,且在旁提醒:「移動你的身體和相機的位置,嘗試找到不常見的畫面。」當拍攝者的身體跟鏡頭很靠近物體,它們就「變大」了,使得畫面充滿想像。
除此之外,物體的質感也會幫忙創造不一樣的效果,像是「透明」的彈珠將底部木箱的顏色透出來,所以看起來「灰灰」的,沒有了立體感,就彷彿失去重量而「飄」起來了。
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世界
你拍照時,會不會很「習慣」變換物體的位置、擺設方式?想想看為什麼?要捕捉「被攝者」多元的姿態?或是安排自己「想要」的完美畫面?攝影課中「不能挪動被攝者」的「限制」,由拍照的人移動自己的「視角」,反而「不經意的」發現事物的不同樣貌,這樣是不是讓人可以更單純享受在「發現、探索」的樂趣中呢?
●拍出你沒看過的「風景」
哇,這看起來是在戶外拍下的「風景」,有葉子、有陽光溫暖的感覺,不過,好像有一些不是「自然風景」的圖案點綴其中……

枯黃的葉子,「躺」在一堆看起來非常跳動、活潑的「線條」中,你發現,灑下的光芒來自哪個方位了嗎?
◎看看「他們」怎麼拍?
在攝影課的空檔,老師帶大家製作了一個小「道具」─在黑色紙板上用蠟筆畫上抽象圖案,再選定位置割出「方框」,然後帶著它到公園,「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風景,放進方框中」,並且拍出一張純風景、另一張將「彈珠」放進框內的照片。

有趣的是,一開始將彈珠放在草地上,總會沉下去,很難拍,後來有小孩發現了解決方法─「把彈珠放在樹葉上」。你發現了嗎?就是那顆樹葉上的「露珠」!
框框內,框框外
「方框」,就像拍照時在鏡頭中看見的「範圍」,也像是用來固定照片的「相框」。在戶外拍照時,我們常常這個也想拍、那個也要拍,反而沒有專注感受美景的細節。運用「框框」,可以幫忙更集中注意力,仔細觀察、欣賞,比如葉片的花紋、質感等等。你也可以模仿這樣的做法,甚至有其他變化,像是,用圓形的框?或是……
比「好照片」更重要的是……
曾宥渝老師說,許多小孩其實不太在意最後的「成果」,但很享受拍照的過程。無論拍出來的樣子是什麼,只有自己才知道,過程中發現了哪些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是探索到什麼不曾注意過的風景,或許這些留在心中的印象比拍出「好照片」更有意義呢。
認識「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
人本教育基金會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數學想想國」為其中的組織之一,常舉辦各種主題式體驗營隊,包括數學、科學、藝術等等,希望透過輕鬆自由的討論氣氛,讓小孩玩得盡興,也學得容易。

WHAT'S HOT
- PEOPLE 人物 - 2019/12/9在藝術祭反思藝術祭:林怡華談當策展離開美術館那道牆後
- PEOPLE 人物 - 2019/12/6亞紀畫廊黃亞紀:不能單靠品味與眼光,經營畫廊要用減法
- VIEW 視野 - 2018/5/21混水求墨 當代兩岸三地的水墨論述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