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探索紫禁城的藏傳佛教祕寶:北京故宮「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精品選介

探索紫禁城的藏傳佛教祕寶:北京故宮「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精品選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豐富的法器類文物,尤以藏傳佛教法器居多,這些文物對於認識和瞭解清宮廷的物質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2020年12月15日,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於嘉德藝術中心開幕,展覽所選110餘件文物大多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宮廷的最高工藝水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豐富的法器類文物,尤以藏傳佛教法器居多,這些文物對於認識和瞭解清宮廷的物質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2020年12月15日,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於嘉德藝術中心開幕,展覽所選110餘件文物大多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宮廷的最高工藝水準。

法器類文物是北京故宮院藏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主要用於宗教修行、供養、莊嚴道場等。這些法器大多深藏宮中,極少展出,因而不為外界所知。宮廷所用法器門類眾多,工藝精湛,用材廣泛,有金、銀、銅、鐵、玉、瓷、竹、木、骨、象牙、琺瑯、琉璃、寶石、珍珠、珊瑚等各種材質,其中不乏珍貴稀有之物,以彰顯皇家用器的獨特與尊貴。

本展覽從北京故宮院藏上萬件法器文物中精選各門類不同材質、不同工藝的藏傳佛教法器百餘件,大致按功用分類,以「持驗法器」、「供養法器」、「禮敬法器」三個單元來進行展示,以期對清宮藏傳佛教法器有更全面、更系統的瞭解。

單元一:持驗法器

本單元主要展示修持佛法、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法器,包括金剛鈴、金剛杵、嘎巴拉碗、嘎巴拉鼓、嘎巴拉念珠、腿骨號、喀章嘎、骷髏棒、金剛橛、鉞刀等。清宮藏傳佛教法器嚴格遵循藏傳佛教經典和儀軌而配備及使用,其製作主要借鑑和承襲西藏法器特點,並結合宮廷技藝,故風格上兼具藏族特色和宮廷審美。

圖1 明〈銅法鈴、銅杵〉,「大明永樂年施」款,鈴口徑10.5公分,高22.2公分,杵長17.9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鈴與杵,又稱金剛鈴、金剛杵,是藏傳佛教密宗常使用之法器,一般在誦經、修法、作法等法事活動使用。鈴與杵往往組合使用,左手執鈴,右手執杵,表示陰陽和合,分別代表智慧與方便,如同母和父一般,二者不離,和合生出無上大樂,成就圓滿佛果。搖鈴所發之聲可激勵眾生精進並喚起佛、菩薩之警覺,而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本次展出一套〈銅法鈴、銅杵〉(圖1),銅鍍金材質,由明代宮廷製造,成對裝於特製的連體隨形鞔皮盒內(圖2)。鈴盒內書滿、漢、蒙古、藏四體文白綾簽,漢文「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班禪額爾德尼恭進大利益鈴杵」,可知這套鈴杵應是乾隆70大壽(1780)六世班禪敬獻的祝壽禮物。鈴為杵形把首,杵股為摩羯所銜,鈴柄裝飾佛首、蓮花,鈴肩的八瓣蓮花上刻有八個種子字(圖3),鈴體表面浮雕覆蓮瓣、獸面、寶珠、連珠、金剛杵等紋飾。鈴內壁鑄有蓮瓣紋、楷書款「大明永樂年施」以及梵文咒「om ah hum」。杵為九股杵,裝飾有摩羯、蓮瓣紋。九股指由中間向兩端伸出的一個中軸直股叉和八個彎曲的股叉。八個外股叉從摩羯嘴伸出,象徵著八識和引導人們擺脫輪迴之苦的佛陀的「八正道」。中央股叉和四大方位的上股叉代表著五佛,而四小方位上的股叉代表著「四佛母」。中央和四個較低位置上的股叉代表「五佛智」,而四小方位的股叉代表「四無量」。九股叉也象徵著八大菩薩簇擁下的金剛持、佛陀及其「八正道」和壇城的主要中心和八大方位。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套達賴喇嘛恭進的銅鈴杵,亦屬永樂時期,形制相同,只是尺寸略小,杵為五股杵。

左:圖2 明〈銅法鈴、銅杵〉及連體隨形鞔皮盒。(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右:圖3 明〈銅法鈴、銅杵〉鈴肩局部。(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嘎巴拉(Kapala)」亦稱「嘎布拉」、「噶布拉」等,梵文音譯。它是專供藏傳佛教密宗佛事活動之用的一種特殊法器,象徵大悲與空性。在有些情況下,人們會將嘎巴拉碗與嘎巴拉佛珠並稱,或直接用「嘎巴拉」指代嘎巴拉佛珠。嘎巴拉作為高僧的舍利,是廣大信眾膜拜並加以珍視的對象。所謂「舍利」,最初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的骨灰。後來佛教徒把得道高僧死後的遺骨也稱為舍利。在乾隆帝看來,以高僧舍利作為聖物,是佛法具體化的表現,具有「大利益」之功德福報,可以促進信仰者迅速覺悟並得以解脫。因此日常供奉舍利並加以禮拜便是與佛結緣。不僅如此,親身參與對舍利本身及其盛具的修改,並進行妥善保存的舉動,也屬於無上功德之一。製作嘎巴拉佛珠的原料取材很難。尤其是人的頭骨中只有眉心、後腦中心少數幾個部分較為厚實的區域可以加工成佛珠,其他部位由於骨片相對較薄而無法取材。一串合格的佛珠往往要從很多頭骨上取材才能完成。每一子珠粒須整齊圓碩,溫潤細膩、光潔晶瑩,選用彼此色差不大的好材料製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公分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選材符合標準的嘎巴拉佛珠往往要比嘎巴拉碗更為稀有。恰因如此,嘎巴拉佛珠作假偽造、攫取暴利之事時有發生。自明代起,民間常有不法之徒盜掘平民墓地,以普通的人骨製品偽裝成聖物而在市場上流通。

展品〈嵌珍珠金蓋銀鍍金托座內畫嘎巴拉碗〉(圖4),舊藏養心殿。骨質碗體,黃色,平滑細潤有光澤。碗口沿處嵌鑲珍珠金邊。碗內以赤紅作地,上繪三頭(綠、黃、赤)六臂大威德金剛像。其正面為綠膚,牛首,頭戴骷髏冠,三眼,身著金色瓔珞衣,披白色象皮,右腿曲,左腿伸,踏伏虎蓮花座。胸前二手分別執鉞刀、顱碗,懷抱藍色明妃。其餘四手分別執握嘎巴拉鼓、金剛杵、繩索及矛。明妃右足斜伸,左足繞主尊腰部,左手亦托顱碗。金剛周圍上下皆環以火焰紋。此碗另配金質碗蓋、托座和底板。底座之下,從左至右分別鏨有藏、滿、蒙古、漢四體御製銘文。

圖4 清乾隆〈嵌珍珠金蓋銀鍍金托座內畫嘎巴拉碗〉,通高17.3公分;碗長15.5公分,寬12.8公分;底座長16.5公分,寬16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佛珠是佛教徒用線繩串連一定數目的珠粒,在念佛或持咒時用於記數的工具。人們持用佛珠的目的是借其說明修行、利己護人,進而增加智慧並獲得無量功德。佛珠可大致分為念珠、數珠兩類,念珠在後者的基礎之上增添了「裝嚴」,故等級高於數珠。所謂「裝嚴」是附著在珠串上的佛頭、佛頭塔、紀念、背雲、墜角等配件。本次展出〈金紀念嘎巴拉念珠〉(圖5),由人骨珠108顆組成,其材質、大小、形制、顏色基本一致,以明黃色絲線串連。每顆珠上嵌珍珠、松石、青金石、珊瑚及玻璃等各色寶物若干。全串有三顆紅色珊瑚隔珠,一顆佛頭塔。有兩條金黃色絲絛從佛頭塔上引出,末端各垂一顆墜角。「佛頭塔」兩邊各有兩串淺藍色絲絛紀念,紀念末端下繫鈴、杵、月斧等墜腳。此串念珠附有攢尖蓮花包袱式盒一個,似為後配。盒蓋與盒體有扣袢相連,以紅色珊瑚珠為蓋鈕。盒蓋與盒體上以四道包袱式螭紋繩索紋作為裝飾,以十字交叉式匯於盒底的番蓮中。

圖5 清〈金紀念嘎巴拉念珠〉,周長78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單元二:供養法器

本單元主要展示舉行法事活動、佛教儀式以及修持佛法時供養諸佛的法器。清代宮廷諸多佛堂內陳設著大量供器,種類豐富,工藝精湛,用材考究,裝飾奢華,體現著宮廷特有的審美意趣。

滿達,又名壇城、曼陀羅,象徵佛教的宇宙世界。本次展出一件〈五成金須彌山滿達〉(圖6),據樣式看為須彌山壇城。須彌山為印度神話中的名山,相傳此山甚高,可觀看到宇宙邊緣。山頂築有善見城,內住有帝釋天;四周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環有七香山、七金山和四大部洲等,山體兩側有日月同輝。藏傳佛教認為,日代表胎藏界之理,月代表金剛界之智。佛教以此比喻佛法至高無上,其理、智如日月光輝可遍覆宇宙。此件滿達以五成金製成,材質貴重,成色亮麗。滿達檯面中央高聳的須彌山上置亭臺樓閣,須彌山兩側置祥雲托起的日和月,紅色為日,藍色為月,周圍環立七政寶、八吉祥等;側面環周嵌各色寶石,飾花紋、梵字、連珠紋、蓮瓣紋等。滿達側面設銅鍍金環一,可繫哈達。「哈達」是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法物。它以薄絹製成長方形,有白、紅、黃、藍、綠諸色,長短不一,一般長1公尺多,寬約20公分,也有長達3公尺以上者,其長短及顏色視尊者地位而定,獻哈達表示敬意和祝福。此件滿達配有五色哈達、紫檀木座、玻璃罩,彰顯清宮對其極為珍視。

圖6 清〈五成金須彌山滿達〉,底徑31.5公分,通高36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供又稱五具足,為佛前莊嚴之物,由一香爐、二燭臺、二花瓶組成。據《賢愚經》卷三載,早在迎請釋迦牟尼之儀禮時,即有燒香、供花之說。花瓶、燭臺常成對出現,通常和香爐並排成組陳設,香爐居中,燭臺置於香爐左右側,花瓶置於最外兩側。佛教發展至清代,五供的製作出現了多種質地和式樣,種類豐富多樣。本次展出一套〈青花礬紅彩雲龍紋瓷五供〉(圖7),瓷質潔白細膩,釉色晶瑩清透且均勻。青花與礬紅色彩豔麗,雲龍紋線條流暢、生動。爐口沿、燭臺和花瓶腰部均有篆書款「大清乾隆年製」。這套五供應為景德鎮御窯專門為清宮燒製,是這一時期的佳品之作。

圖7 清乾隆〈青花礬紅彩雲龍紋五供〉,「大清乾隆年製」款,香爐口徑16.6公分,高28公分;燭臺底徑13公分,高27公分;花瓶口徑15.5公分,高26.5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法輪又稱梵輪,為藏傳佛教中最常見的佛案供器之一。據佛經說,佛初成道時,梵天曾勸請佛轉動法輪,並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無量心)宣說大法。此後,佛教中即常以法輪比喻佛法,佛法如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轉動,無堅不摧,它既能摧破眾生的一切煩惱,也能摧滅眾生的一切邪念。法輪也指佛陀說法如車輪旋轉,意在祈禱佛常住世說法,佛法住世被稱為「法輪常轉」。法輪既可作為八寶之一,也可單獨供奉。由於法輪象徵佛法的權威和莊嚴,還曾作為吐蕃法王松贊干布(約629-650年在位)和五世達賴(1617-1682)的手持標誌物出現。本次展出〈金釉五彩瓷法輪〉(圖8),瓷質,通體飾金釉,仿金質法輪。輪兩面紋飾相同,輪面呈扁平圓桃形,刻雲紋、卷草紋、連珠紋,正中心飾以由淺藍色花瓣和橙紅色花蕊組成的菊花,花周圍由八塊菱形輪輻連接輪壁,輪輻間呈鏤空狀,代表佛陀之八正道。輪輻及外周一圈飾以橙、藍、淺藍相間的寶石釉色,仿金法輪鑲嵌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色彩鮮亮,寶石質感逼真。底座上下邊緣環飾卷雲紋、連珠紋,之間雕凸起的長蓮瓣,蓮瓣尖微卷,底部有篆書體「大清乾隆年製」三行款識。此法輪金碧輝煌,工藝精湛,系乾隆時期仿嵌寶石金器的傑作。清代宮廷崇奉藏傳佛教,乾隆帝登基後曾命景德鎮御窯廠燒製各式瓷質佛像與法器備供奉之用。此款金釉瓷法輪仿自當時銅鎏金法輪,為乾隆朝首創,至嘉慶朝仍有製作,只是底款不同,形制並無區別。這種瓷質法輪不僅以金彩仿出銅鍍金效果,還以色彩鮮豔的釉色仿出綠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各種半寶石,可見當時製瓷工藝的創新與突破。

圖8 清乾隆〈金釉五彩瓷法輪〉,「大清乾隆年製」款,輪徑11公分,高27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奔巴瓶,在西藏因其常插吉祥草,又稱藏草瓶。奔巴是藏文「瓶」的音譯,清宮一般稱藏式瓶為奔巴瓶。在佛教中,瓶是祥瑞和如意的象徵。以瓶盛五寶、五香、五藥、五穀及五精華等25種物質,供養佛菩薩,以此開顯淨菩提心之德。在灌頂時,瓶亦為諸尊手持之物。密教因修法的內容不同,瓶的種類、色相也不同,因此由多種材質製作而成。此次展出〈藍釉描金勾蓮八寶紋奔巴瓶〉(圖9),瓷質,乃乾隆年間由景德鎮御窯專為清宮燒製。通體綠釉地上繪勾蓮紋、八寶紋,釉質細膩,紋飾線條均勻流暢,瓶底篆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款。

圖9 清乾隆〈藍釉描金勾蓮八寶紋奔巴瓶〉,「大清乾隆年製」款,底徑10公分,高26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單元三:禮敬法器

本單元主要展出禮佛敬佛、祈請護佑類的法器。清宮佛堂中經常供奉以及在法事活動中常用的哈達、法衣、法冠、佛缽、海螺、瑪尼輪、嘎烏盒等,均屬禮敬祈願類法器。其中哈達、瑪尼輪、嘎烏盒等禮敬祈願之物,在西藏隨處可見。在清宮中,佛缽和海螺數量較多,加工精美,頗受乾隆帝的青睞。隨著佛教的發展,這兩種法器的象徵意義漸趨複雜,涵義日益豐富,用途亦現多樣化,既可以作為佛教儀式中使用的持驗法器,也可以作為祈禱護佑之祈願法器。為了各單元文物數量的協調,特將這兩類文物置於本單元。

圖10 清乾隆〈白色緞繡綴象牙瓔珞法衣〉,袖長59公分,袖口寬13公分;裙長98公分,腰寬80公分,下擺寬108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瓔珞法衣是藏傳佛教高僧在重大法事活動時所穿用的服飾。本次展出〈白色緞繡綴象牙瓔珞法衣〉(圖10),白色素緞地繡圖案,表層綴飾象牙瓔珞,分為裙、袖、雲肩、飾物四部分。裙呈梯形片狀,下幅為倭角。裙分兩層,底層為白色素緞,自下而上用五彩絲線繡海水江崖;左右裙裾對稱,繡金色雙魚,寶蓋,五彩雲紋間飾紅蝠、法輪、海馬、如意、珊瑚等。裙腰平金繡相向金龍兩條。裙緣飾石青色織金緞邊,平兩色金線、紅色絲線繡邊。繡工以傳統平針、斜纏針、滾針、套針技法為主,運針精妙,針腳平齊。表層綴白色象牙珠網狀瓔珞,瓔珞間飾象牙雕蓮花、菊花圓板,腰部瓔珞間飾15塊象牙雕板,雕佛像、菩薩像、獸頭。瓔珞下綴飾明黃絲穗及銅鍍金鈴。裙用白色緞帶繫於腰間。袖呈上寬下窄的套袖狀,白色素緞面上用五彩絲繡祥雲、蓮花、紅蝠、金色雙魚及海水江崖,袖口緣飾石青色織金緞邊,平兩色金繡邊及紅色絲繡回紋,並綴飾象牙雕金剛杵和蓮花瓔珞。雲肩(圖11)為正四邊形,中為圓領口,綴松石扣。雲肩白色素緞為地,四角為平兩色金繡如意雲頭,兩道平金邊中間繡紅色回紋,間飾輪、螺、傘、蓋、花、罐、魚、盤腸等佛教八寶,花紋端莊大氣,繡工精緻細膩。表層綴飾象牙珠瓔珞,瓔珞間為16塊象牙雕板,雕佛像、菩薩像、金剛杵、蓮花。穿著時,胸前一角垂飾平金繡如意雲頭及五彩繡釋迦牟尼佛像,相對一角在背後,另外相對兩角在左右兩肩,左右及後角綴明黃絲穗;前尾碼飾銅鍍金鈴。飾物為象牙雕圓花板和象牙珠穿成的耳飾一對,綴飾明黃色絲穗;象牙雕花板和象牙珠穿成的護臂一對,綴白色緞帶;象牙雕四大天王像板和象牙珠穿成的飾帶一條,綴白色緞帶。象牙珠顆粒圓潤均勻,花板雕刻細膩精緻。《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二十七日員外郎四德、五德將蘇州織造舒文送到:……五色緞繡面象牙纓絡衣五分,計二十五件……持進,交太監厄勒里呈覽。奉旨:……纓絡衣五分內各添虎皮一件象皮一件……欽此。」可知這件瓔珞衣系由蘇州織造製作。

圖11 清乾隆〈白色緞繡綴象牙瓔珞法衣〉之雲肩,縱120公分,橫94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缽為僧人所用的食具,持缽行乞稱為「托缽」,後發展為佛前供器。一般高僧圓寂之前,會把自己用的袈裟和缽傳給得到自己真傳的弟子。本次展出〈鐵鋄金鏨龍紋缽〉(圖12),圓底,鼓腹,斂口,通體以鏤空工藝透雕龍紋、八寶紋和纏枝蓮紋,內襯紅色織金緞。缽底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章形款。附描金鞔皮盒,盒內有書寫滿、漢、蒙古、藏四體字的白綾簽,漢文為「新造鑿鏨龍缽盂」,此缽原存頤和軒。

圖12 清乾隆〈鐵鋄金鏨龍紋缽〉,「大清乾隆年製」款,口徑30.2公分,通高17.2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瑪尼輪為藏傳佛教法器,轉動一周即代表誦經一遍。展品〈掐絲琺瑯梵文瑪尼輪〉(圖13),銅胎,雙重套筒形。外筒壁有四透空開光,通體淺藍色釉地,掐絲填彩色琺瑯釉飾纏枝花卉紋。內筒以柄為軸可轉動,筒壁飾有六朵纏枝蓮花各托一白釉地黑色梵文,周圍飾彩色纏枝花卉紋。外筒底部鏨刻十字排列「乾隆年製」楷書款,中心飾十字交杵紋。清代乾隆朝掐絲琺瑯工藝達至巔峰,表現為胎體厚重、鍍金飽滿、釉色純正、掐絲均勻等特點。此瑪尼輪造型靈巧、工藝純熟、紋飾精美,是一件標準的乾隆時期宮廷御用掐絲琺瑯藏傳佛教法器精品。

圖13 清乾隆〈掐絲琺瑯梵文瑪尼輪〉,底刻「乾隆年製」款,口徑7公分,通高20.5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14 清乾隆〈銅鍍金嵌松石佛塔〉,「大清乾隆年造」款,底座長60公分,寬60公分,高138公分。(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展品〈銅鍍金嵌松石佛塔〉(圖14)為藏式塔,銅鍍金材質,體型較大,裝飾華麗,工藝精湛,極具宮廷特色,堪稱精品。此塔為四方委角須彌形塔座,塔座較高;塔身為覆缽形,正面中央開一歡門形佛龕,內置銅鍍金無量壽佛像一尊(圖15);上層為13層相輪,代表佛界之十三天,上承寶蓋,其上裝飾日、月寶頂,象徵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剛界,其下環周墜以珊瑚、珍珠等串成的瓔珞。塔裝飾大量大大小小的綠松石,座正中鑲嵌的松石最大,松石上書「大清乾隆年造」兩豎行楷書款識。

圖15 清乾隆〈銅鍍金嵌松石佛塔〉局部放大,可見內置銅鍍金無量壽佛像。(圖/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

北京 嘉德藝術中心|2020/12/16-2021/3/14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整理│古美術編輯部( 5篇 )
資料提供│嘉德藝術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