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人間天堂:克里夫蘭美術館「中國江南珍寶展」九月開展

人間天堂:克里夫蘭美術館「中國江南珍寶展」九月開展

Heaven on Earth - “China’s Southern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Lower Yangzi Delta” Opens in September at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江南」在古代曾被視為未開化的邊陲之地,許多遭貶謫的官吏被流放至此。然而,這裡的青山綠水也啟發後世的詩人與藝術家,他們將此區視為追憶之地以及人間仙境。「中國南方天堂」一展旨在探討江南如何在中國的藝術界中佔有領導地位,以及如何成功建立一套文化典範。

克里夫蘭美術館「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China’s Southern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Lower Yangzi Delta)是在亞洲以外,首次以長江三角洲下游的藝術生產與文化影響作為主軸的展覽。這片土地也被稱為「江南」(意指長江以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人口稠密、土壤肥沃、經濟繁榮的區域。數千年來,這裡擁有豐富的農業、活躍的貿易以及影響深遠的藝文產業。這裡有杭州、蘇州、南京、寧波和揚州等大城市,以及那河流湖泊、連綿丘陵如詩如畫般之風光。江南的藝術,塑造了世界對傳統中國的印象。

本展集結來自中國、日本、歐洲、加拿大、臺灣、美國各地的200件文物,呈現克里夫蘭美術館。其中有來自日本的國寶級作品、六家中國博物館藏品,包含: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展覽分為六個展區,年代橫跨新石器時代到18世紀,材質涵蓋玉器、絲綢、版畫、書畫、陶瓷、漆器和竹雕。

「江南」在古代曾被視為未開化的邊陲之地,許多遭貶謫的官吏被流放至此。然而,這裡的青山綠水也啟發後世的詩人與藝術家,他們將此區視為追憶之地以及人間仙境。「中國南方天堂」一展旨在探討江南如何在中國的藝術界中佔有領導地位,以及如何成功建立一套文化典範。

長江地理環境

中國主要仰賴兩大水系:北方的黃河與南方的長江(亞洲最長的河流)。長江三角洲的範圍從上海向西,沿著長江延展至廬山,直達湖南地區。司馬光在1084年成書的《資治通鑑》中,生動地描繪了這條雄偉的江河在歷史上是如何震懾住那些想從北方跨河至南方的人群。司馬光寫道曹丕(約187-226)討伐南方吳國的情形:「帝見波濤洶涌,歎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歸。」坐擁無上權力的皇帝見到波濤洶湧的長江時,也只能望之興嘆。

長江三角洲下游具有臨海的地理優勢。它眾多的天然河道與溫和的氣候促進了商品的運輸與貿易,也使得該地區肥沃的土地、湖泊、沼澤適合農耕。而這個擁有豐富水源的亞熱帶環境,被譽為中國的魚米之鄉,傳統交通工具仰賴船隻。城市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擁有許多私人園林的蘇州,因布滿超過三百座橋樑與河道,而被稱為「東方威尼斯」。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畫作中的風景在11世紀到18世紀這段期間的變化,從廣闊濕地到耕種的稻田,從居住在河岸的漁民到後來會因船隻進出城門導致交通堵塞的水鄉澤國。

移民與邊界的變遷

此地區發展受到一項重要的歷史因素影響,那就是反覆發生的北方移民潮。移民潮帶來人口激增,刺激經濟發展,促成城市興起,也因此提高了消費、競爭以及工藝製作的水準。

回溯歷史,秦始皇之所以建造中國長城,正是為了抵禦北方草原民族,即漢人所稱的「胡人」,防止他們侵擾中原。北方入侵常常迫使皇室南渡長江,大批人口也會隨之遷移,在肥沃的長江三角洲安家落戶。最具代表性的大遷移發生在第4、12、13以及17世紀。每一次,南方都會受到北方文化的衝擊與啟發。本次展覽也將按照這些歷史變遷的脈絡進行。

第一次大規模遷移發生在四世紀初期,拓跋鮮卑攻陷北方首都洛陽城。中國晉朝在西元317年將勢力轉移至南京。從此以後,直到六朝(220-589)結束為止,南京一直是南方的首都。

從地理上來看,江南的邊界一直不斷在變動。雖然對江南邊界的定義至今仍有爭議,但該地區的核心是從上海沿著長江向西延伸至今天的江西省廬山,範圍涵蓋部分的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在唐宋以前,江南的地理與文化範圍有時更廣闊,從淮河到西邊的湖北、湖南與江西,以及南方的福建省。到了唐代,江南被劃分為不同道,東道包含現代的蘇州、杭州、南方的福建省。西道則延伸至現代的江西、湖南,以及部份的湖北與安徽。在十世紀,南唐的領土也被稱為江南。而在清代,「江南」則變成省分的名稱,涵蓋現代的安徽、江蘇地區,並以南京作為省府。

中國「江南」的地域理解範圍。(製圖/Diana Pereita)

展覽單元

展覽分為六個單元,在此介紹幾件精選展品。全世界最早的稻作遺存發掘於長江三角洲下游,而單元一「玉器、絲綢、稻米:新石器時代瑰寶」便展示浙江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稻米。這一區還展出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禮器,反映其高度的文明發展。在杭州灣地區的良渚文化最終消亡,也許是因為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和緊接而來的洪水,迫使人口遷移,與其他文化交流融合。

單元二「詩詞書畫:高雅藝術的形成」介紹了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特別是活躍於六朝南京與紹興的自然詩人陶淵明(365-427)、書法家王羲之(約303-361)與畫家顧愷之(約345-406)。他們的作品至今仍被視為模範經典與靈感泉源。雖然王羲之的書法沒有真蹟傳世,但展覽有展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收藏的王羲之〈行穰帖〉罕見的唐代摹本。這一區也論述浙江越窯燒製的獨有青瓷的起源,以及廬山佛教宗派的創始。

東晉 王羲之〈行穰帖〉唐摹本,書心24.4×8.9公分,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單元三「人間天堂:江南的自然、農業與藝術」描繪了南宋時期的藝術繁榮。當時,漢人在長江三角洲鞏固了他們的文化傳統,以抵禦外來的北方女真人與契丹人。當忽必烈在1273年帶領蒙古人一統中國後,長江三角洲成為漢族士人隱居的去處。他們從地方景色汲取素材與靈感,其創作後來成為領導中國山水畫的典範。

米友仁的〈雲山圖〉完成於1130年,就在他逃離女真人1127年的入侵之後。米友仁題寫道出他成功渡過長江,為了感謝庇護他的主人,在浙江新昌繪製此卷。米友仁吸收了父親米芾(1051-1107)的濕筆與點法,發展出個人風格,不過兒子的山水畫也反映了新的環境特徵,即霧氣繚繞於江上山林的江南典型風光。

克里夫蘭美術館很榮幸可以展示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國寶〈瀟湘臥遊〉。此卷描繪被霧氣籠罩的連綿山丘與曲折河道,也就是瀟湘兩江之交匯處。這件作品是在長江三角洲所構思的,但也可被理解為描繪佛教禪宗觀念的意象,即萬物皆空,唯有佛法為真。

南宋12世紀〈瀟湘臥遊〉局部,30.3×400.4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區的其他展品包含一件13世紀用於盛裝茶、冰涼夏日飲品、甜點與水果的典雅〈銀鎏金鏨花梅竹雀蝶紋盞盤〉以及精緻的南方〈青白瓷鴛鴦蓮花紋爐〉。這些文物述說了首都杭州及其他東南地區的富裕階層的高雅生活風尚。至12世紀,長江三角洲已經變成重要的絲綢生產地。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輕盈的少女絲紗長袍,即是能展現當時流行文化的罕見之例,也是江南潮濕夏季的理想服飾。

南宋13世紀〈銀鎏金鏨花梅竹雀蝶紋盞盤〉,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宋〈青白瓷鴛鴦蓮花紋爐〉,高19.1公分,徑15.1公分,芝加哥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杭州與蘇州的城市與市集繁華熱鬧,與開封的流行諺語相呼應:「蘇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宮(蘇杭繁華熱鬧,好似地上的天宮)」。宋朝定都西湖杭州後,詩人兼政治家范成大(1126-1193)改此說法為:「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直到今日這句感慨仍被當地導遊津津樂道。

明 沈周《虎岳十二景》,圖為其中一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明 宋旭《湖州十八景圖.包陽湖》,26.4×28.4公分,克里夫蘭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單元四「城市、園林、農田與江畔:文人審美與城市生活」述說明代的文人文化、私人園林以及城市生活。克里夫蘭美術館收藏的沈周《虎岳十二景》冊頁是以新方式描繪吳地地誌風景畫的早期案例,表現出對當地的自豪與意識。此外,展覽也展示無錫的太湖石以及蘇州獅子林的建築園林模型。這是當代藝術家劉丹贈送給美術館的禮物,他為美術館在中國尋得了這塊歷史悠久的石頭。另外,曾鯨(約1564-1647)繪製的書法家翁德洪肖像畫,以其寫實主義而別具創新,且延續了自五世紀南京竹林六賢以來的自然描繪文人肖像之傳統(展場展示南京博物館七賢像墓室磚畫拓印)。畫中人翁德洪來自杭州,他在此被描繪成一位居於私人園林的隱士。肅穆的臉部神情似乎預示他幾年後將在抵抗滿族入侵與明末叛軍時以烈士身分殉難。另一張追隨竹林七賢肖像傳統的畫,畫中人坐在江南山水中的樹下,通幅以紅色渲染,是他在1644年滿清開始入侵南方前,對明朝忠貞的非凡表達。

明 曾鯨1639年作〈翁德洪像〉,曹熙志、金燁1641年補景及題款,118.7×41.3公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術館藏。

單元五「江南製造:能工巧匠與消費文化」展示了在江南製作的商品或者為江南消費而製作的商品。明清時期,帝國的主要消費者都聚集在南京與北京兩個首都。不過,江南不僅是當時最大的供應來源,更提供一些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這些工藝品通常帶有地區、年號、工作坊、名家之簽章或銘款。對這些商品的需求超越了省分與國界,使得此區手工產業擴張。各地區、城市、工作坊之間的競爭也激發了創造力、多樣性與專業化。帝王降旨製作或地方獻納朝廷的江南貢品常常由中間商或商人訂製,也因此影響了生產力,並塑造了潮流與標準。

隨著社會階級差異越趨模糊,物品所象徵的地位亦如是。例如:蘇州仿書畫的彩色版畫越來越精細;來自上海博物館借展品─松江顧氏家族的一名女性按一幅畫作製作一件繡布,繡布上還蓋有著名書法家董其昌(1555-1636)款;陶瓷設計的進步催生了可與文人畫相媲美的作品,用於記念文人雅集或作為禮物贈送。

最終,單元六「皇室贊助與文化交流」探討了清代宮廷對江南工藝與藝術的推崇、透過南巡鞏固的皇室力量,以及江南外銷品的角色與塑造全世界對中國想像的意象。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滿清在統治中原初期,即注意到農業的重要與江南地區的意義。江南作為帝國的經濟與文化核心,繳納的國家稅收與培養的文官數量在全國總量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1684年,就在平定最後一場反清動亂後一年,康熙皇帝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南巡,他檢查了水利基礎設施,與各式各樣社會階層的地方人士會面,瞭解當地風俗以及參觀市集和歷史遺跡,如園林與寺院。

本展的「必看展件」是一幅25公尺長的手卷,畫卷上描繪了康熙帝(1662-1722在位)1689年第二次下江南,一路從北京沿著大運河到江南的情形。這卷畫借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美術館(Alberta University Art Museum),難得展出。它是一套十二幅畫中的一幅,細緻記錄了帝王從無錫到蘇州的出行細節。皇帝的圖像是整卷畫中的亮點。乘坐於船中的皇帝,正準備從閶門下船以騎上他的馬。官員與居民排滿街道。皇帝指定他出巡時「一切照常」,使得街道圍滿想一睹聖容的人。

清 王翬〈康熙於1689年南巡圖〉卷七,圖為局部,67.7×2220公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清 乾隆〈宜興紫砂壺〉,通高7.5公分,徑10.8公分,克里夫蘭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展覽規劃了一區專門介紹17、18世紀西方面對這些遠從江南來到歐洲商品的反應。例如:江蘇的宜興紫砂壺,啟發德國德勒斯登煉金術士波特格(Johan Friedrich Böttger)製作出高溫燒製的紅色炻器(stoneware),亦稱波特格陶瓷(Böttger ware)。源自南宋杭州的〈耕織圖〉同樣傳到了歐洲,並被模仿繪製在陶瓷器與版畫上。當時是一個歐洲哲學家稱許中國為模範國家的時代,這些在中國與歐洲間流通的〈耕織圖〉圖像,更加地強化了帝國統治有方、海晏河清的理想形象。

德國18世紀〈波特格陶瓷〉,15.9×9.6公分,克里夫蘭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Choi Seokwon, Fashioning the Reclusive Persona: Zeng Jing’s Informal Portraits of the Jiangnan Literati, Santa Barbar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16.
范成大《吳郡志》, Cooke Johnson(1993)。

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

展期|2023.09.10-2024.01.07
地點|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史明理( 3篇 )

Clarissa von Spee,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暨中國藝術研究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