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 由文獻與古氣候指標來看中國古代的夏季溫度

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 由文獻與古氣候指標來看中國古代的夏季溫度

How Hot Were Summers in Ancient Times: A Look at Summer Temperatures in Ancient China from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Climate Indicators

今人怕熱,古人也怕熱。現代人有冷氣、電扇等電力設備度夏,古人只能依賴扇子、涼飲、實際的或是心靈的避暑,來營造絲絲涼意。令人好奇的是,我們看畫中的古人時,衣著樣式鮮少因隨季節而改變。那麼,古人所感受到的夏天溫度,真的「很熱」嗎?

今人怕熱,古人也怕熱。現代人有冷氣、電扇等電力設備度夏,古人只能依賴扇子、涼飲、實際的或是心靈的避暑,來營造絲絲涼意。令人好奇的是,我們看畫中的古人時,衣著樣式鮮少因隨季節而改變。那麼,古人所感受到的夏天溫度,真的「很熱」嗎?

明吳彬作《歲華紀勝》之「結夏」,29.4×6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可見古人利用「冰山」取其涼意。究竟,古人的夏天有多熱呢?

如何探測古代氣溫?

在沒有精準測溫儀器的古代,如何得知當時的氣溫呢?植物的生長是比較的基準點。花時早一天開或晚一天開,可能代表著當年的氣候已經與過去有所不同。或許有人會存疑,植物對於溫度的感知,有如此敏感嗎?現代科學已經證實,植物是有效反映氣溫的自然物件。植物的生長與環境溫度密切相關,如果環境溫度未達一定下限時,植物無法生長,因此無論是開花或是結實,都是足以反映當時氣溫較以往高或低的事實。古人重視農書,不僅因為中國「以農立國」,這些看似繁瑣記錄花開結實的文字,其實反映了當時的氣候變化。

除了文字,還有一類被稱為「古氣候指標(Paleoclimate Proxy)」,常用的指標有冰芯、年輪、珊瑚礁、花粉、孢粉、沉積物岩芯等,可以讓現在的科學家來推斷古氣候的情況和變化。每一種指標反映的時間範圍和解析度不同,舉例而言,樹木年輪受到當年與上一年的氣候因素影響;冰芯記錄的時間尺度最長可達數十萬年;海洋沉積物雖然時間尺度長,但可能受到海流以及生物砂穴等因素干擾。而無論是海洋沉積物或是地質沉積物,都只能分辨兩個世紀間不同的氣候,無法確定幾十年間氣候的不同。近年來,科學家試圖以珊瑚、石筍、硨磲貝等有碳酸鈣成分的動物進行古氣候解讀。已有研究顯示,珊瑚的骨骼分析可以解讀出數小時內的氣候變化,提供更多的細節資訊。

「夏熱」如何影響古代生活?

中國歷史悠久,時代跨度極長。歷朝的氣候變化,不僅影響古人生活,也可能是重大歷史事件的導因之一。秦漢以來,中國氣候大致有著暖冷交替的階段,秦漢時期氣候溫暖,但至兩漢之際卻有寒凍。東漢中期溫暖,至東漢晚期又轉寒。

隋唐至中唐(581-740)是氣候溫暖期,但自公元741年逐漸轉冷;唐中後期(741-907)雖然整體偏冷,但其間有氣候明顯回暖的時期。由文獻中,可以探知到初唐的氣候溫暖,影響農作物,如武德五年(622)四月戊辰,小麥早收,因此唐高祖命令京城各官員休假,親事務農,協助麥收。《資治通鑑》中同樣記有貞觀二十一年(647)三月,唐太宗患有風疾,又因暑熱而備感痛苦。到了夏天,天氣更為燠熱,唐太宗因此下令修終南山太和廢宮為翠微宮,並於五月開始在此避暑,處理朝政。唐中後期後雖有數年回暖,氣溫與初唐時相去無幾;但整體仍是走向寒冷的氣候結構。

大量史料證據表示,公元1100至1200年的歐洲處於溫暖期,夏季暖乾、冬季溫濕,又被稱作「中世紀暖期」。中國的五代北宋,正值此時期的中前期。五代雖然延續了唐末的寒冷,但北宋時整體氣候偏暖。公元960至1110年,北宋首都開封「無冰、無雪」的暖冬年度計有47年,占總年數的三分之一。北宋氣候溫暖,各地多有收穫再熟稻的紀錄。除了影響中原地區的農業,契丹身處的東北地區農業也蓬勃發展。《遼史.食貨志》中記錄自初年起,農穀充足,甚至可以資助鄰國。但自北宋末期開始,氣溫轉冷,文史資料中苦寒的紀錄增加。

南宋則是中世紀暖期的尾聲。長期居住在北京長春宮的道士丘處機曾於寒食節作〈春游詩〉中「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反映當時北京的物候與現代相去不遠。由南宋的作物文獻中,可以探查出當時的溫度已較先前朝代溫暖,甚至可能高於現代。過去不耐寒的溫州蜜柑種植地界北移至南京,而今日的柑橘類水果,僅產於江蘇太湖一帶,種植北界至少比現代北移一個緯度。同樣地,茶樹的種植也較今日北移了一個緯度。苧麻的生長與溫度更是相關,元初的官撰農書《農桑輯要》中記陳、蔡兩州(今河南淮陽與汝南)每年可收三次苧麻,而今日三收苧麻的北界位於南陽至南京一線,同樣北移了一個緯度。就現代氣候學的認知,一個緯度會造成攝氏0.7至1度的溫差。

元代開始氣溫緩步下降,由青康藏高原敦德和古里雅冰芯等古氣候指標,都顯示氣候由中世紀暖期往小冰河期移動。元代後期(1320-1370)史料中有大量寒冷的紀錄,冬季氣溫嚴寒,影響春夏果收。當時的桑椹果收,較現代江蘇南部遲約10天。明代正式進入了小冰期,氣候總體偏向乾冷。文獻中有「異常初霜」的紀錄,如《明英宗實錄.卷四十四.正統三年七月》有「七月霜降不時,傷害稼禾」,推測降霜至往年早了51天;同樣也有「異常終霜」紀錄,如《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所記1466年「四月乙巳,隕霜殺苗」,較往年終霜晚了18天。

然而,氣候的轉變並非線性的。雖然明代氣候的大趨勢是往乾冷前進,但中間仍有少數幾年高溫難耐,如《明史.卷二十九.五行志》中記1469、1470及1474、1475年皆為暖冬,不僅「冬,燠如夏」(1469),並且「冬,以無雪祈禱」(1475);1478年河北徐水地方志亦有「九月,桃李花」的二次開花「災樣」。15世紀後半至17世紀上半,由中國各地的古氣候指標,可以以明地觀察到暖-冷-暖-冷的階段,其中最為溫暖的應是洪武十二年(1379)左右,蘇南地區稻穫可達三收。此後,需至嘉靖到萬曆年間,蘇州才再有廣泛種植再熟稻的紀錄。

清代文獻中記有氣候相關的資料甚多,除了朝廷的正式文件(皇室、內務部、軍機處等的檔案)便有1000多萬件(卷冊),各地地方志、私人筆記小說等,數量合計達6000逾部。同時,傳教士也在中國進行天氣觀測,耶穌會傳教士Jesuit Father Amiot在巴黎《數理雜誌》中發表自己於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755-1760)的觀測,當時北京的年均溫為攝氏11.4度,與現代(1951-2003)北京年均溫攝氏11.6度僅差0.2度。

清代國祚甚長,處於小冰期(1500-1850),可大致區分為清前期短暫寒冷期、清中前期相對溫暖期與清中後期漫長寒冷期。上述耶穌會傳教士Jesuit Father Amiot所觀測的區段,處於清中前期相對溫暖期。因此可以推測,清朝大部分的氣溫,應較現代來得寒冷。

中國唐至清代氣溫對照表。製表/李思潔,參考資料:葛全勝等著《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基準為1952-1980之年均溫、夏均溫與冬均溫。

由服制看歷代氣候,準確嗎?

唐人〈宮樂圖〉,48.7×69.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圖中,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穿著寬大的衣袍,脖頸處肌膚裸露,似乎較有
「夏裝」之感。

近年來由於古裝影視劇推陳出新,除了劇情迭盪起伏,人物的服裝造形也是觀眾欣賞的一大看點。不少觀眾看遍古裝劇後,得出了「夏服如唐裝,冬服如明清」的結論。確實,單由服裝本身來看,唐服寬袍大袖,脖頸處無布料覆蓋,是為「袒領」;下裙繫得極高,有些可以掩胸,有些直至腋下。這種寬鬆的著裝風格,加上現有繪畫資料的呈現,很容易聯想成輕薄涼爽的夏裝。相對地,明清繪畫中的女性層層疊疊穿著,即便是夏日,仍穿著立領長裙,內搭長褲,像極了現代冬日禦寒的裝扮。

由現代人的穿衣習慣來看,天熱時穿少一點,天冷時多穿兩件,似乎是自然不過之事。然而,在古代中國,服飾不僅是個人愛好,更含有典章制度在內。大至不同社會階級,小至家族中親疏遠近,都可以透過服制來呈現。個人的審美、愛好等,無法撼動服制的整體架構。

清〈十二美人圖〉,圖為其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引自維基百科。明清以後的女性裝束較為拘謹,即使是題名為「消夏賞蝶」,女性仍著高領服裝,像是現代「冬裝」。

因此,隨著季節改變,古人多半是由衣著的裝飾圖紋,以及面料厚薄加以變化。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端午》中記皇帝於「端午分賜后妃、諸闔、大璫、近侍,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大臣貴邸,均被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巧粽之賜,而外邸節物,大率效尤焉」。白葛、細葛、紅蕉都是暑天適用的面料。葛布是以植物「葛」的纖維製成的面料,歷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精工織就的葛布重僅數銖(24銖為一兩,一銖約為1.56克),據清屈大鈞《廣東新語.貨語.葛布》中所言的精品「女兒葛」,一匹(長約33.33公尺)女兒葛僅重約三、四兩,相當於150克,十分輕薄。紅蕉則是以「蕉麻」的葉子纖維織成面料,盛於廣東一地。在圖像中,不乏見到畫家試圖描繪出輕薄布料,如〈夏景戲嬰〉圖中,孩子們即使身穿長衫長褲,其布料都是輕薄透明、可以窺見他們肉呼呼的手臂及雙腿。輕薄涼爽的面料,才是夏季衣著的最佳選擇。

元人〈夏景戲嬰〉,126.6×60.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相較於改變服裝樣式,面料與紋飾更能因應季節的變化。畫中小童們身著半透明面料的衣褲,涼爽透氣,才能抗暑。

中國哪個朝代最熱?

中國古代氣候經歷了中世紀暖期以及小冰期,這兩個時期也是現代研究古氣候學者最為關注的時期。透過對這兩個時期的氣候研究,試圖預測未來氣候走向,思索因應之道。

1130至1300的中世紀暖期原指歐洲及北大西洋臨近地區所出現的溫暖氣候階段,當時的夏季氣溫應該等於、甚至高於現代夏季氣溫。由海洋溫度的重建,推估可能中世紀暖期的氣溫較今日高約攝氏2度。近年來,學者認為中世紀暖期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日本學者則利用南部屋久島的雪松碳十三同位素重建過去2000年來的氣溫,發現該地區在公元800至1260年的溫度約比今日高攝氏1度。

對應於中國,「平均」最熱的朝代或許是北宋末至南宋初,諸多古氣候指標顯示中世紀暖期的年均溫、夏均溫及冬均溫甚至比20世紀暖期來得更高。然而,處於小冰期的清代,卻是最多極端氣候紀錄的朝代。1743年的高溫被諸多文獻記載,各地地方志都記有當年七月高溫燠熱,樹木乾枯,路有渴死者。據早期氣象資料推估,當年的北京高溫可能達攝氏44.4度,高於20世紀的高溫紀錄攝氏42.3度(1999)。由此可見,夏熱是古今共同面對的問題,相較於平均高溫的年代,極端氣候的變化似乎更容易讓人措手不及。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環境資訊中心〈搜索氣候密碼〉:https://e-info.org.tw/node/4892(2022/6/20檢索)。
盛承禹《中國氣候總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葛全勝等著《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文圖為《典藏.古美術》358期〈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由文獻與古氣候指標來看中國古代的夏季溫度〉,作者:李思潔。)

李思潔( 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