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呈現民俗工藝與科技藝術的跨界想像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呈現民俗工藝與科技藝術的跨界想像

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是由科技部與文化部的跨部會合作,匯集了七位科技藝術家與學者、展出十件作品,並由邱誌勇擔任策展人,展覽主軸以「傳統民俗藝術」的數位科技展示面向為核心。
昨(1)日,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發展司藝術學門主辦的「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簡稱「後・技・藝」)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正式開幕。該展由科技部與文化部的跨部會合作,匯集了七位科技藝術家與學者、展出十件作品,並由國立清華大學邱誌勇教授擔任策展人,展覽主軸以「傳統民俗藝術」的數位科技展示面向為核心。而昨日的開幕式中與會貴賓包括:科技部人文司鄭毓瑜司長、賴瀅宇副司長、生命科學發展司陳鴻振司長,協辦單位國美館林志明館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杜瑞澤院長、計畫主持人李傳房教授、策展人邱誌勇教授及參展藝術家魏德樂、戴嘉明、許峻誠、李俊逸、蔡歐寶、黃文浩、葉廷皓、張徐展及邱國峻等人。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展覽現場,作品為戴嘉明2019年的作品《整隊(擴增實境)》。(藝術家提供)
科技部鄭毓瑜司長表示,「科技部一直在找尋將研究成果展現給大眾的方法,『後・技・藝』以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及其延伸性討論為核心,將傳統民俗技藝以科技重新詮釋及轉譯,盼能激發更多參與者親近體驗傳統民俗工藝、喜愛科技藝術,也展望未來科技跟藝術的展覽能延續下去,轉動下一個新的文化藝術傳承時代。」國美館林志明則強調,該展除了是跨部會的合作外,更是以數位科技從既有的文化形式進行實驗,展現科技跟藝術結合的嶄新可能。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開幕式中與會貴賓合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後・技・藝」名稱中的「技」代表民俗藝陣、「藝」代表科技藝術,展覽大量運用「數位化」轉化既有傳統藝術,開啟公眾理解的另一種切入視角。展出作品涵蓋轉譯後的傳統紙紮工藝、廟會節慶、漫畫、皮影戲、布袋戲及懸絲偶劇,透過數位影像、數位音像、互動裝置、AR/VR等技術運用的不同形式,除了能夠藉此檢視近年來藝術家們透過研究與實踐計畫所展現科技藝術的多元面貌之餘,更讓民俗藝陣與數位藝術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此外,該展也梳理國內外數位典藏與展示、應用數位科技藝術於藏品的呈現方式,並略分為:藝術品的科技藝術化、線上展示、互動展示(包含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混真實境)、3D掃描結合3D列印,以及沉浸式投映展示。將不同展示科技應用於不同文化產製品,意味著多元展示科技應用的獨特性格。數位典藏係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科技技術予以保存及應用,而從科技、美學及相關概念等面向將數位科技媒體視為一種「視覺詮釋計畫」(as visual interpretive programs)。
魏德樂《皮影隨我身》,電腦、電腦軟體生成影像,尺寸依展出場地而異,2015。(藝術家提供)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展覽現場,作品為黃文浩、李柏廷與葉廷皓2019年的音像裝置《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畫「蕭賀文」計畫-音像版》。(藝術家提供)
「後・技・藝」是一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展覽形式的全新嘗試,展現傳統民俗工藝遇見當代數位科技藝術後展現的成果化為真實。觀者可化身為皮影戲偶在螢幕中與他人互動、走進虛擬的民俗藝陣裡,參與白鶴陣的遶境、沉浸於紙紮人偶與懸絲吊偶的影像中、進入立體攝影裝置的世界裡,或轉化成諸葛四郎漫畫中的虛擬替身,成為互動遊戲中的主角打擊壞人。透過數位科技轉譯,將傳統民俗工藝轉化於展示、典藏、加值之運用層面,並連繫科技世代學習者、創作者與藝術品間凝聚,增進「共同參與」與「社會互動性」,邀請民眾成為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共同探索傳統民俗技藝的無限可能。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主視覺。(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

展期:2019.12.01-2020.01.12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1展覽室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ARTouch編輯部( 156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