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屏息作為過渡的手段: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所有令人屏息的-」

屏息作為過渡的手段: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所有令人屏息的-」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第九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將於2024年11月16日至2025年3月2日展出。本屆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題,由召喚「屏息」這個自行暫歇生命機能的行為,創造出一種期待的狀態。由臺灣策展人方彥翔擔任召集人,攜手亞美尼亞策展人安妮・戴維狄安(Anne Davidian)、菲律賓藝術家兼研究員墨夫.艾斯賓納(Merv Espina)、南韓策展人金海主(Haeju Kim)以及土耳其策展人艾斯莉・西文(Asli Seven),組成國際策展團隊。展覽集結全球35組藝術家的傑出創作,邀請觀眾透過屏息凝神的觀展體驗,共同想像未來的無限可能。

兩年一度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所主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今年邁入第九屆,此屆由臺灣策展人方彥翔擔任召集人,邀請亞美尼亞策展人安妮・戴維狄安(Anne Davidian)、菲律賓藝術家兼研究員墨夫.艾斯賓納(Merv Espina)、南韓策展人金海主(Haeju Kim),以及土耳其策展人艾斯莉・西文(Asli Seven)組成國際策展團隊。

國立臺灣美術館陳貺怡館長與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團隊合影。(左起)安妮・戴維狄安、墨夫.艾斯賓納、陳眖怡、方彥翔、金海主、艾斯莉・西文。(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題名為「所有令人屏息的」,由召喚「屏息」這個自行暫歇生命機能的行為,創造出一種期待的狀態。展題命名反轉了英文諺語「別屏息以待」(don’t hold your breath),原意為別期望改變會很快發生的警示,在此則暗示「潛在的希望」。深呼吸並屏住氣息,將我們錨繫於當下時刻。當世界崩壞墜入下一層深淵之際,我們穿梭在晚期資本主義餘波的喧囂與塵埃中,在居所與流離之間持續遷徙與探航。這平靜呼吸、重整思緒的行為是在轉換的運動中,從一種現實過渡到另一種現實的預備。間歇作為一種音程,用以聆聽靜默之聲,重新協調我們的身體與地球新陳代謝的節律。本屆亞雙展匯聚83組件作品,展出包含19件全新創作。透過多樣的媒介形式,參展作品向「進步論」和「普世時間觀」提出質疑,以揭示歷史如何與人、地方和所在緊密相連。

國立臺灣美術館陳貺怡館長與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團隊及藝術家合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延伸閱讀|國美館公布「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全新策展團隊,強調雙年展作為集結的過程

集體策展作為一種重新審視世界的方法

策展總召集人方彥翔表示,本屆亞洲藝術雙年展旨在通過集體策展的形式,探討並回應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關鍵議題。他指出:「我們採用集體策展作為工作方法,透過共同合作,揭示當代世界以及亞洲在社會、文化、美學與生態等層面的關鍵議題。同時,以集體性方法回應當前世界對於共存與集體挑戰的核心問題。」

策展人方彥翔。 (國立臺灣美術館)

亞美尼亞策展人戴維狄安則補充:當今世界充斥著戰爭、種族屠殺以及專制政權的崛起,這些現象迫使許多人陷入緊張,甚至暫停或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她提到,「屏息」不僅是一種古老的冥想練習,更像是一道安靜的咒語,通過暫停呼吸幫助我們重新找回主導權。本屆亞雙展試圖通過這種暫停呼吸與改變感知的方式,強調在面對歷史不斷循環時,我們可以拒絕接受事物無法改變的既定觀念,藉由策展引導觀眾重新審視世界,並學會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適應與前行。

策展人安妮・戴維狄安(Anne Davidian)。 (國立臺灣美術館)

改變心智狀態的技術:屏息

展覽以2021年3月27日,克羅埃西亞自由潛水員迪米爾.索巴特(Budimir Šobat)以24分37.36秒創下了最長自主閉氣時間的新世界紀錄為切入角度,探討人類可以屏息的生命長度。而早在公元初期,帕坦伽利在瑜伽經中記載了「kumbhaka」,這種透過逐漸停止吸氣與吐氣的調息法,被視為最古老且最簡單的心智調節技術之一。1986年,橫跨菲律賓人民力量革命推翻馬可仕獨裁政權、車諾比核災難的充滿動盪與異議的一年中,一曲《Take My Breath Away(令我神魂顛倒)》登上金曲排行榜首,成為時代的不安與渴望的象徵。屏息,作為一種形式,穿越歷史、文化與情感的維度,將人們的感知拉回當下。

展場入口處展示的是白雙全的作品《呼吸一間屋的空氣》。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他某個夜晚的沉思,他觀察自己的呼吸,產生了一個問題:「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呼吸完整間房的空氣?」這個問題成為作品的核心概念,並促使他在韓國釜山雙年展中進行實驗性的創作。透過這件作品,白雙全以戲謔且深具洞察力的方式,轉化了日常生活的平凡經驗,展現了對規律性事物與「社會空間」的反思。他的創作檢視了生活中的偶然性與多重時刻的轉化,並在現實與想像的交融中揭示出藝術的本質意涵。作品中表演性的行為並未針對特定觀眾,而更像是一場個人的旅程與自我實驗,探討這個不斷改變的環境。

白雙全在釜山租下了一間狹小的屋子(體積為670×270×220公分,與香港的標準居住空間相似)。他在其中正常生活,同時用透明膠袋收集自己的呼吸空氣,持續十天,直到這些膠袋堆滿整個空間。這一過程既是對生命的物理性表徵,也是對個人與空間關係的探討,仿佛將生命的一部分具象化並安置於屋內。圖為白雙全《呼吸一間屋的空氣》於展場一景。 (本刊資料室)

如何建構無壓迫的集體與政治形式?政治、經濟與族裔下的遷徙與流動

在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中,藝術家們從基於關係性、交互性和具回應能力的經驗知識與生活方式中獲得啟發,無論在政治性或美學層面,提出關於世界秩序的另類想像和實踐。在此核心的探問是:「何種不具壓迫性之集體和政治形式能將我們凝聚在一起?」參展作品向進步論和普世時間觀提出質疑,以揭示歷史如何與人、地方和位置緊密相連。在於當前帝國政治以及支配生活的新社會系統中,透過追溯纏結的殖民暴力,為替代性的解放未來開闢了空間。

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近年的系列創作「有,卻看不到」,則以編織裝置的形式,講訴家族與部族中跨越時空的牽繫力量。靈感源自於藝術家的卑南族巫師祖母,每每於其遠行前的祈福儀式,成為一股陪伴的精神力量,穩定地聯繫著米類與部落。米類將空間編織為能量的具現之地,一個邀約觀者沉浸專注當下的場域,召喚匯聚集體力量的棲居空間。

米類・瑪法琉,《有,卻看不到:系列 3 /凝聚的呼吸》,2021-2024,布條、水線、鋼圈(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 。 (藝術家提供)

屏息作為未來敘事,與自然交織的另類可能

未來的敘事如何擺脫現代性末世神話的束縛而敞開,並將其他存在與行動者納入希望的實踐中?答案或許不在於宏大的願景,而在於那些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之具體臨在的想像中;無論是透過日常細微事物的連結,或是創生新的混合群體。正是在這些我們共同建立的關係連結中,在一同的屏息時刻,本屆雙年展或將找到想像開啟新未來的種子以此抵抗絕望。

王煜松的創作關注個體與環境之間隱而未現的連結,探索感知如何被塑造並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的關係,尤其聚焦於多層次時間性與空間性中感知、物體與環境的相互生成。他以土壤微生物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這些地球上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泛且扮演養分循環關鍵角色的微觀生命。王煜松透過多種媒介將這些持續變化的動態具象化,創造出視覺化的介面,讓觀眾得以感知這些難以直觀卻真實存在的生命形態,並進一步聚焦於土壤「此刻」的時間,聯繫生命時間與人的感知。

圖為王煜松的《微生物寫生》,是本次雙年展中一系列由觀察土壤微生物而發展的委任新作,他通過在動態觀察中的寫生,他揭示微觀與宏觀之間的交織,呈現形塑世界的多重力量。(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除展覽外,展期間亦將推出豐富的公眾計畫與策展主題相互呼應,包含:以「循環」(circularity)為概念,透過繞圓行走、旋轉舞動、音樂循環播放等元素展開的多場實驗演出;一系列藝術家座談聚焦挑戰既定的權力支配邏輯,藉由探討流離失所、想像中的未來和反烏托邦等議題,共同辯證替代方案的可能性;而預計自12月起展開的放映計畫「吐納之間」(How Breath Moves)則是將呼吸視為一種集體電影裝置,集結8部藝術手法迥異的作品,譜出共享的生命和韻律之源。


「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

展期:2024年11月16日至2025年3月2日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ARTouch編輯部( 167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