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樊香君專欄】觀念,從舞蹈的骨肉與呼吸長出

【樊香君專欄】觀念,從舞蹈的骨肉與呼吸長出

2016年初,《PAR表演藝術》企劃了一個「觀念舞蹈」的專題,因接到當時編輯邀稿,開啟我對於1990年代發生在…
2016年初,《PAR表演藝術》企劃了一個「觀念舞蹈」的專題,因接到當時編輯邀稿,開啟我對於1990年代發生在法國編舞家「觀念舞蹈」的關注。透過舞蹈,更切確的說,透過「編舞策略」(Choreography Strategy)也就是身體在時空中的一連串「運動」完成,提問關於藝術或社會觀察等議題。
新點子舞展邀請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2007年的同名作品《春之祭》。(攝影/Vincent Cavaroc,國家兩廳院提供)
很巧合地,文中討論的藝術家於這兩年均密集來台。以今年來說,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7月初才剛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新點子舞展」上演《春之祭》,年初則有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的《夜舞》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上演,傑宏.貝爾(Jerome Bel)《歡樂今宵》(Gala)將在8月底來台參與「台北藝術節」。而其中勒華與夏瑪茲,皆分別於2016年台北雙年展以及北藝中心國際交流計畫中,分享作品《回顧》與「舞蹈博物館 I」的《口腔運動》。藝術家作品來台以外,有關創作論述、脈絡的討論也被熱烈引動。當然不是說這些藝術家與其作品,過去在台灣並無提及。舞蹈研究者魏淑美在其著作《當代歐洲新舞蹈—表演:反舞蹈、非身體》(2010),已介紹了上述藝術家於1990年代中歐洲出現的脈絡。但這兩三年的曝光率,無論是舞蹈身體作為思考的創作取向以及相關的知識與討論廣度,均可以感覺到這類具有反思距離的創作取向正在台灣舞蹈界密集冒泡。
劉冠詳《酷刑姿勢練習》。(攝影/李佳曄,國家兩廳院提供)
尤其回顧台灣現代舞發展,自日殖時期與1950年代開始的現代舞創作取向,多賦予時代精神或個人情感於舞蹈編排、舞者表現形式上,培養舞者的教育體制也相應而生。發生在美國1960、70年代提問舞蹈作為思考的後現代舞蹈形式,雖也曾隨著旅美舞蹈家於1990年代進入舞蹈學院體系,然其影響力多在技巧方面(如放鬆技巧與接觸即興)有所著力。時間走近到這兩、三年來,關注於透過「舞蹈與身體在時空中如何發生、為何發生」,甚至退後到「作品的創作脈絡與機制」,也就是處理與創作內部與外部有關的一切(如舞蹈在美術館發生、在博物館發生等形式),關於舞蹈身體作為一種表達、思考甚至評論的創作取向,透過知識傳遞、作品與論述的相互生產交織,此潮流亦因此鋪天蓋地而來。
而同樣於今年「新點子舞展」以《春之祭》為題的「微舞作」系列,邀演作品如林素蓮的《小姐免驚》以及劉彥成的《垃圾》也帶有以創作作為反思的意味,且均為亮眼之作。但必須注意到的是,兩位創作者,其實在觀念舞蹈作品與思潮如今天這般襲來之前,已在各自創作中,開始對某種生態現況進行提問,以林素蓮來說即是對於學院身體美學的提問。林素蓮在2014年「下一個編舞計畫」中,應已萌生此意,於是她從「素人」切入,作品《邊緣人物》找來幾位與專業畫不上等號表演者(印象中分別是國小、國高中學生),在凌亂的舞台上玩遊戲、用流行音樂跳著自己開心的舞蹈、呢喃對話。當時看似新鮮但有些摸不著邊際的猶疑身體與漂浮對話,在2015 年也是「新點子舞展」的《福吉三街》結構上已較為清晰,她堅持這個認為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主題,並清楚在創作論述中表示對學院舞者完美執行技巧卻缺乏人性滋味的存疑。(註)
2018新點子舞展「微舞作」三位編舞家合照。左起:劉冠詳、林素蓮、劉彥成。(攝影/周嘉慧,國家兩廳院提供)
劉彥成《垃圾》。(攝影/李佳曄,國家兩廳院提供)
來到的今年《小姐免驚》,林素蓮找來三位介於學院專業與素人之間的表演者陳冠宇、莊知恆與陶維均,以及歌聲動人的舞者洪佩瑜。首段即以無垢舞蹈劇場的經典之作《醮》中躬身屈膝緩漫步行開場,其中一名表演者「全裸」緩行,另一人持白光手電筒如聚光燈照射緩行者,另兩人在他緩行之餘為其穿上鮮豔衣褲。於這四人,從《醮》的中元祭,走到了《小姐免驚》。除了以「中元祭」回應新點子策展提出的「春之祭」以外,更再翻一層調侃劇場美學被塑造的神秘框架。經典開場之後,以好幾段流行歌曲串起整場演出,除了四位主要表演者均具多才多藝的鮮活表演特質,甚至連舞台工作人員的「小黑人」都可以突然成為街舞高手,原地Breaking。最後則由洪佩瑜充滿靈魂的演唱、陶維均演奏電子琴,眾人身穿黑衣與墨鏡,像是喪禮伴奏場景。《小姐免驚》令人欣喜之處,即在於透過各有專精卻不一定是學院舞者的表演者們,在舞台上鮮活切換表演模式:從現代舞、街舞、歌唱、彈琴、講話、換場,以介於業餘者與專業者之間曖昧卻迷人的表演回應學院身體,此策略背後更有一種「無論何種身分人人都可以是表演者」的理想意味。這支精彩作品有其「觀念」,也越過舞蹈作為反思可能陷入的說教式傾向。
劉彥成《垃圾》。(攝影/李佳曄,國家兩廳院提供)
林素蓮《小姐免驚》。(攝影/李佳曄,國家兩廳院提供)
並陳觀念舞蹈近年的密集發生,以及均為「新點子舞展」邀演創作的勒華、林素蓮與劉彥成,我並非想指出創作與思潮的運動方向,而是特別想以林素蓮的《小姐免驚》以及她在四年前(甚至可能更早)即意識到學院技巧雖有其必要,但也有其侷限。於是她展開以素人策略回應學院身體,歷經幾齣作品嘗試後到達另一個階段作為例子。這個過程,讓我們看見創作者不單從形式下手,更是在處境中意識到切身問題,於是探索、實驗,長出骨肉,生出觀念。觀念舞蹈作為類別之一,提出一種創作取向的可能。但觀念、知識、形式等一切抽象思考與其具體化之所以具生命力,也必然與感受和意識到的一切當下處境密不可分。林素蓮的作品沒有大道理,就是跳給你看,花四年時間,讓我們看見她的觀察、實踐與生出骨肉的觀念。
林素蓮《小姐免驚》。(攝影/李佳曄,國家兩廳院提供)
林素蓮《小姐免驚》。(攝影/周嘉慧,國家兩廳院提供)
註 本文僅以林素蓮的創作作為例子書寫,主要是較有機會觀察到她的創作,也寫下一些紀錄,對其創作脈絡較能掌握。關於作品《福吉三街》在此不加以贅述,有興趣可參閱拙文非關專業、素人、邊緣人?《福吉三街》〉
樊香君( 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