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雲鬢花顏點翠藍: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來自中國的點翠頭飾」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Chicago)「來自中國的點翠頭飾(Kingfisher Headdre...
【2023梅樹月】「山行譜曲」特展:台日88件作品回顧台灣山岳圖像記憶
2023年梅樹月展覽,以「山行譜曲」為題,聚焦於近代台灣的山岳圖像創作,展出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山岳繪畫與攝影兩大主題,作品...
歷史沒有如果?但策展可以?──策展方法與典藏品之間的多元競合
博物館的前身與歐洲15至18世紀作為收藏和觀看的驚奇小屋(Cabinet of curiosities)或珍奇屋(德語:...
「尊嚴」的符碼:英國加冕大典與皇家典藏
英國皇家典藏主要自17世紀英王查爾斯一世時開始累積,總共有超過100萬件的繪畫、家具、珠寶、武器、鐘錶、書籍等藏品,分布...
田園牧歌下的理想與現實:國美館「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中的水牛作品
五十年過去,國美館的〈水牛群像〉說明文中,不管是將「台灣意識」放置在殖民的對立面,抑或是以「田園牧歌」或「水牛=台灣人形...
半世紀的回顧:重溫「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
回顧張大千一生無數次的展覽,多半都為「近作展」。無論在中國時期,抑或晚年在歐美各國的巡迴,雖有畫家自身珍藏不予出售的非賣...
大航海時代下的海底寶物:海爾德馬森號/Geldermalsen
16世紀末,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後,與西班牙的關係急速惡化,導致西班牙禁止荷蘭在里斯本進行貿易,荷蘭只能自力救濟出走找尋前...
17世紀全球貿易奢侈品的新世代: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首度聚集28件稀世名畫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推出「VERMEER」維梅爾大展,展覽從7個國家14家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匯集28...
作為雕塑的條件:看嘉美館「定神-蒲添生臺灣頭人巨帙」
策展人許遠達以台灣雕塑家蒲添生的胸像,作為嘉義市立美術館「定神:蒲添生雕塑巨秩」的主軸有其重要意義。彼時,台灣美術環境一...
北美館開館40週年驚喜大禮:獲贈畫家倪蔣懷收藏文物近500件
倪蔣懷1894年出生於台北瑞芳,師承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為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在其逝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