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主眼中,那「又野又雅」的藝術家許雨仁:采泥藝術林清汶談許雨仁
在林清汶看來,許雨仁無疑將傳統/當代、本土、國際結合出了獨特樣貌。對應這樣一位到處野晃的藝術家,以自己的靈魂一面汲取古典...
放下當代藝術的包袱,成就一個有意義的行動—新興糊紙與沾沾喜氣
讓一顆獅頭被視為是工藝品,並與委託方溝通創新製作的設計提案,這在當代設計與藝術產業中,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委託文化,被實踐在...
守護英風——專訪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
2010年,研究中心由蕭瓊瑞主編,出版了多達32冊的《楊英風全集》,並建置了藝術教育基金會網站,收錄了完整的作品、照片與...
給今日之你,與夢的分鏡:張立人「戰鬥之城.終」觀察書寫
化身為一封信的這篇觀察書寫文章,內容擷取自與張立人聊創作的對話或多次的日常閒聊、記事本中對於藝術家工作過程的筆記、手機裡...
一生走筆的行者:臺灣當代藝術家石晉華(1964-2024)逝世,藝術界驚愕不捨
在長達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石晉華成就了他在亞洲當代藝術進程中,無可取代的觀念行為藝術實踐與歷史地位。藝術界得知石晉華逝世...
身體走在前面:TAI身體劇場的教育系統實踐
對瓦旦來說,這類似於織布「縫合」的概念。布其實是由不同的圖紋組合而成,這些圖紋並不是連續不斷,它們中間會有很多空白,而舞...
淚與暴力的賦能:荷蘭鹿特丹范伯寧恩美術館館藏《Tear Gun》
《Tear Gun》是文化溝通與衝突的悲傷、是詰問是否得以「透過機械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探索、是「以簡單的原理創造出所需」...
臺灣藝術家黃麗音(Steph Huang)將在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舉辦個展「Steph Huang: See, See, Sea」
黃麗音將展示一系列新作,這些作品借鑒了她對食品業正在進行的研究。自2022年以來,藝術家走訪了英國各地的海濱小鎮和魚市,...
我一直都是那個畫畫的人——專訪許尹齡「就地放鬆」:放下畫筆,才能看向自己
今年6月甫於就在藝術空間落幕的「就地放鬆」個展可說是許尹齡蓄積十年創作能量的展現。這次,藝術家不再扮演一名匿於畫布後方的...
20歲木皆兒,30歲陽台人,40歲林書楷——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
林書楷創作中的藝術性,是透過種種的勞動行為,來體會文明、體會歷史的。在這些創作過程中,面對家族過去、思考城市文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