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人文關懷的傅立葉轉換—許震唐的紀實「調變」與「攝動」

人文關懷的傅立葉轉換—許震唐的紀實「調變」與「攝動」

Humanitarian Transformation de Fourier - Hsu Cheng-Tan’s Documentary Modulation and Perturbation

攝影家許震唐在提及他個人的紀實攝影觀念時,曾如此說到:「這在理論學裡,在我們念資通的人,它在數學中就是一個傅立葉的轉換,或者拉普拉斯轉換。」從談話中可以發現,身為一個理工背景出身,而開始攝影僅僅是為了排解日常工作裡壘疊於胸中鬱氣的攝影人,依舊給出了一個極為獨特的攝影作品與紀實攝影的概念思考。

台灣海峽的浪、季節交替間吹起的南風以及伴隨著海浪和南風而來的輓歌,在許震唐的眼前全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傅立葉轉換方程,清晰地顯影著時代的當下與不變的人生嘆息。攝影家許震唐在提及他個人的紀實攝影觀念時,曾如此說到:「這在理論學裡,在我們念資通的人,它在數學中就是一個傅立葉的轉換,或者拉普拉斯轉換。」從許震唐的談話中可以發現,身為一個理工背景出身,而開始攝影僅僅是為了排解日常工作裡壘疊於胸中鬱氣的攝影人(他或許從未真正如科班出身的攝影人一般,有意識地去思考過「攝影美學」或者說「作品」),依舊給出了一個極為獨特的攝影作品與紀實攝影的概念思考。

許震唐,「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2023。(許震唐提供)

許震唐的初試啼聲,是2013年和影像工作者鐘聖雄共同出版《南風》紀實攝影集,透過鏡頭,他將故鄉台西村十多年來因受濁水溪南岸石化工廠興起而產生的變化與環境公害議題攤放在世人眼前,進而促成大眾對環境、空汙的認知,間接催生對生煤及石油焦燃料的禁用規範。長期進行的「濁水溪計畫」從出海口的台西村一路回溯濁水溪各個河段中人與自然如何共存的困境,以及河流在工業開發過程中的變化。2017年離開台北的正職工作回到家鄉,除了企圖在地方發展綠能,將老屋改建而成的「台西村影像館」,則成為地方表達觀點、倡議交流的有機空間。近期獲得「藝術未來行動專案」支持的「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則從流域走向海洋,從濁水溪出海口望向台灣西部海域,深入台灣海洋廊道下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等議題。

許震唐,「南風」系列,2010。(許震唐提供)

從許震唐對攝影的描述中,可以想見的是,他對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論攝影》(On Photography ),亦或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 :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應該也不陌生,但有別於許多熱愛引述上述這兩本堪稱攝影理論的《新約》與《舊約》的攝影人,許震唐在訪談中天南地北地談了自身的攝影緣起、生活環境、社會議題、社會學,也提及了紀實攝影的教廷「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乃至於沈昭良、謝三泰、杜塞道夫學派等林林總總的話題。然而,對於所謂的「刺點」、「知面」乃至於影像的生命政治學(bio-politics),「獵補」與「召喚」等等攝影藝術創作者乃至於「影像」研究者熱衷引用的桑塔格與巴特,卻十分鮮少出現在許震唐的談話中。或者說許震唐其實並不關心這一塊。創作攝影意識的缺席,或許可以從攝影人自身「我做這個,我相信,跟大家的創作是不太相同的」這樣的說法體會。身為一個誠懇的紀實攝影人,許震唐從事攝影的態度從未去思考「美學」、「藝術創作」等過度抽象且難以明確定義的目標上,理工背景出身的許震唐很清楚地將「攝影」直接映射(mapping)於「紀實」,或許最值得注意的是許震唐如何將「攝影」映射「紀實」這個等式的兩邊進行有意義的算式展開。

許震唐,「南風」系列,2010。(許震唐提供)

在展開算式這一點上,許震唐一本其理工出身的背景,直接將「攝影」開展成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攝影人說:「念理工科的都知道傅立葉轉換或者拉普拉斯轉換,就是要從這個burst(註1)……影像就是在這個時間點轉成一個光,這個spectrum(頻譜),就是你我之間相同的spectrum。這個時候每個人的energy 才可以這樣子的accumulation(蓄積)上去。所以其實從時間性來講,攝影所傳遞的一模一樣。只是攝影是用社會科學的概念去陳述,我們是用自然科學的概念去說明,這兩個其實是相同。」

基於回應許震唐其攝影定義的獨特見解,或許可以將其攝影實踐以及效應以「調變(modulation)」(註2)與「攝動( perturbation )」(註3)這兩個同樣具數學演算本質的概念,嘗試進一步地去思考與理解許震唐的攝影實踐。

許震唐,「濁水溪」系列,2021。(許震唐提供)

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與攝影

在數學中,「傅立葉轉換」(Transformation de Fourier)是一種方法,可以將複雜的訊號(例如聲音、光線等)分解成不同頻率的波。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不同頻率的波所組成,像是海浪、風聲或是光線等。如果把這些訊號比作一張照片,那麼每個小波就像照片中的每個小元素,這些小元素共同構成了整個影像。

許震唐,「野鰻人」系列,2022。(許震唐提供)

以傅立葉轉換這個數學概念應用到其攝影中,許震唐的攝影不僅僅是在記錄當下的一個瞬間,而是透過這些瞬間來揭示更長期的社會變化。諸如歷時十多年拍攝的《南風》,透過長時間的紀錄觀察,展示了台西村的環境與居住其中的人事變遷。《濁水溪》、《野鰻人》、《菸葉》與最近的《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均是這種透過長期的觀察紀錄,像是把不同的時間點(訊號)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敘事。

若從傅立葉轉換的概念來思考攝影,那麼便可以發現,對許震唐來說,「攝影」不只是藝術表現,而是當下的現象(鏡頭前的事件)與事件內在的一致性結構(社會背景成因)的堆疊。也因此,許震唐說:「把這些東西加註進來,這樣才真正地賦予給它一個影像或時間上面的概念、認知、或是詮釋,這樣子才是整個影像的發展,但是它本質上還是記錄。」同樣地,基於這個高度數學轉換性原則去思考攝影,也給予了我們去理解許震唐為何會如此專注於投入「紀實」的攝影,又或者說認定「攝影」即「紀實」。

許震唐,「菸葉」系列,2016。(許震唐提供)

「傅立葉轉換」之外,許震唐還將「拉普拉斯轉換」這個數學概念用來比喻攝影的另一面。拉普拉斯轉換是一種用來處理非即時變化的數學工具,適合分析長期變化的現象。許震唐認為,攝影的真正意義常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可能在當下,一張照片的意義跟價值還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回溯過往時,其真意才會體現出來。這也是何以許震唐表達:「我對影像,在方向上會把它投射在記錄這個本質的行為上面。它終究剛開始就是分離主義,就是要把它脫離畫意或Fine Art的概念。」

當許震唐將「攝影」本質定義為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時,便注定了其「紀實」的絕對必然。畢竟「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其基本上乃是一種針對世界觀察後的數學性詮釋,也因此「攝影」等同於針對世界觀察的影像性詮釋。從許震唐的視角上看攝影,那麽必須說如何將「攝影」集合映射至「紀實」集合,成為了展現攝影人主動、主觀意志的證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屬於許震唐制定的規律或法則,存在著三個基本的參數:「自然環境」、「經濟產業」以及交界於二者之間的「生活者」。傅立葉轉換式的「紀實」,顯露的正是在特定場域裡,因應著「經濟產業」所衝擊的「自然環境」與「生活者」的特定面貌。

許震唐,「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2024。(許震唐提供)

攝影中的「調變」:傳遞信息與社會影響

延續許震唐對於「攝影」這個行為本身的定義:「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那麼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具備工程師意識的許震唐,其攝影在跳脫單純地抒發胸中鬱氣之後,其意欲解決的問題為何?以及這個問題是如何出現在攝影者的內心?最後,一個工程師式的「紀實攝影」解決方案為何?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資通工程中的「調變」技術來找到解答。所謂「調變」,是將訊號(例如數據或聲音)嵌入到載波中,讓它能更好地被傳輸,不受干擾。而許震唐正是希望通過「紀實攝影」進行訊息和觀念的調變。終究懷抱「相信影像會改變這個社會」的想望,藉由影像來傳遞信息,影響社會對某些議題的看法,並減少媒體忽視或偏頗的現象。調變更需要精密的技術以及傳遞的訊息。攝影人的調變技術或許可以從「藝術未來計畫」中的描述看出:「北緯23度58分、東經120度是台灣西部近海的中間點,從北緯23度26分至北緯24度12分,在這短短的46海浬中,正是台灣工業產業、能源發展、石化產業等經濟建設的海洋廊道,其中也包含了濁水溪出海口(北緯23度50分)的海域範圍。」在其「紀實攝影」的調變技術中,46海浬在影像裡凝縮,即刻地傳輸出台灣能源、石化等等共構出的海洋廊道。

許震唐,「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2024。(許震唐提供)

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從許震唐「經濟發展,理工科雖然承擔了很大的經濟貢獻,可是你會發現,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可以更加成熟、更往上提升一個層次。我也更希望理工科背景的這些人,也要多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的介入、思維跟邏輯」,這樣的發言中看見。攝影人將「人文、藝術」視為是一個個人精神層次提升與發展的展現。從個人精神提升的基礎上,許震唐開啟了個人以「紀實攝影」進行社會環境工程的提問或者說回應。

許震唐,「濁水溪」系列,2021。(許震唐提供)

訪談中,許震唐提到:「離職後轉換到偏鄉做社區性的工作,包含新的能源等,其實也是想幫社區或鄉下有個翻轉的機會。」「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有一批人想要去理解社會中這一些人」,乃至於:「一個創作裡面,是你必須要從社會而來,從社會基礎裡面去理解他的生存,理解他的需求,才有辦法去回溯。」在這些說法中,樸實卻又清晰地回答了「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式的「紀實攝影」其目的與意義為何。工程師畢竟總是思考著如何解決一個可見的問題。在許震唐的鏡頭中,攝影人想要為台灣這個主體經濟架構建立在以科技、工程為基礎的島嶼,留下那些不在主體結構中的人、事、物,並提供觀者進行價值的再思考。此所以,許震唐花費十餘年時間拍攝記錄自己家鄉台西村,期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偏鄉問題。最終與鐘聖雄共同出版了以六輕廢排和全台癌症比例最高的台西村為主題的攝影集《南風》。延續《南風》這個和六輕隔著一條濁水溪的台西村,許震唐開啟了逐溪、溯溪的「濁水溪」計畫,記錄著依附著河流討生活的砂石車司機,「菸葉」(2017)產業,「野鰻人」(2022),與最新的「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這個從海洋望向島嶼的計畫。通過「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式的「紀實攝影」,許震唐以影像的策略進行了社會的認知調變。

許震唐,「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2021。(許震唐提供)

攝動:從線性的紀實到獨特攝影美學

即使是「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式的「紀實攝影」,其依然是攝影人所獨有的創見(insight),也因此許震唐的「非fine art攝影」,實質性地開創了「紀實攝影」的個人創作印記。或許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許震唐將「紀實攝影」定義為影像的「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此一線性轉換的方程,然而,攝影人依舊在言談中吐露了其非線性地創作養成。許震唐說:「創作這一件事情一定多少會涉獵到你的養分從哪裡來?包含歷史、藝術的元素、地理、社會的元素。你沒辦法去抓一個角度去看。」在此,攝影人真實地覺察到其紀實攝影,核心內在的非線性過程以及構成其攝影發展軌跡的諸多交互影響。

許震唐,「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2024。(許震唐提供)

如果「紀實攝影」可被定義為數學中的「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那麼許震唐的創作欲望或許也可以用數學的方式來解釋。數學通常被認為是研究模式和規律的科學,從這個角度上回望許震唐對於創作的說法,那麼他的創作過程或許就像天體受到不同重力影響而產生的複雜運動「攝動」般。而或許最為有趣的是,在非線性的天體攝動計算中,存在著可以「傅立葉/拉普拉斯轉換」進行分析計算的部分。許震唐其攝動般的非線性創作慾動和具時間線性轉換特質的紀實攝影,以一種數學模式的方式相遇,由是形成其獨特的紀實攝影美學。

許震唐,「海洋計畫-北緯23度58分」,2024。(許震唐提供)

註1:Burst mode(突發模式)是一種在通信和數據傳輸中使用的技術,旨在在短時間內以非常高的速率傳輸大量數據。
註2:調變(modulation)是通信技術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用來將信息信號嵌入到載波信號中,以便通過物理媒介進行傳輸。
註3:攝動現象(perturbation )是一個複雜的天文現象,涉及到多個行星之間的重力相互作用,導致行星軌道的變化。

*本文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合作企畫。

朱貽安(Yian Chu)( 129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