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Bio Art)中的表演性與參與性
生物藝術作品的內容,激化了民眾對於許多科學與技術的反思,而這些對於前端生物科技的回饋也往往是「科學傳播研究」或是「科技與...
臺灣藝術家的國際活動與發展前景
台灣藝術家在國際藝壇上的現狀,往往是國內藝術環境的映射。策略性的短期手段,就算確實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對長期發展而言,助益...
文化認同化為藝術實踐,展現生活與思想的蛻變
文化的豐富性不只體現於生活方式,表演工具的多樣化,更是展現族群特色的利器。10位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以歌唱、詩作、樂舞、劇場...
Pulima表演新藝站:作品突破框架設限,新生代創作者奔放自我
2019年11月登場的Pulima表演新藝站以「奔放」為題,獲選者與作品分別為:幽法《aynuko》、朱克遠《semup...
Wild, Wild, Wired. 瘟疫與藝術產業的數位淘金夢
綜觀數位技術在藝術、文化相關領域的應用,大致上不外乎:雲端電商的可能、數位平台展出的推廣以及VR、AR、AI的技術應用等...
潮流藝術與流行音樂專輯設計:從村上隆與怪奇比莉談起
專輯封面以及MV等視覺都是音樂與大眾溝通、互動的重要媒介,藝術家如何因應時代變遷的轉換,在專輯封面中創造出更多延伸的想像...
表現的不自由:藝術呈現政治議題中的爭議
去年在愛知三年展中,因展出慰安婦主題的韓國藝術家作品,遭受到政治人物與輿論的壓力而被迫關閉的「表現不自由展.在那以後」,...
植物作為文化符號的復返與詮釋:「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以四種於臺灣尋常可見的植物為開場,透過四種植物,與民眾的...
那些離我們遠去的:疫情中離世的藝術界人士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受感染的人數已經突破350萬,因肺炎過世者也超過24萬人。在這段期間,藝術圈也有...
一只皮箱往哪裡去?觀光客與文化祭典何去何從?
同時思考本地藝術生態的經營與策展模式,澳門城市藝穗節已有傳統,而「主題策展」、「可及性」的發展,對於有19屆長久歷史的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