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勞倫.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液態流動宇宙與身分的公路電影
勞倫.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邀請我們彼此交織在一起,在共享的現實之中成為一個流動而龐大的宇宙。展覽中...
上海Kitsch:疫情下的上海藝文場景
此刻這座城市只與生死有關……某種程度上說,在上海所發生的關於藝術的一切,改變了藝術的內部結構,或者說藝術開始從內部消亡—...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從文本到現場:被編輯的九零年代中國藝術路線圖
1990年代的初期的中國藝術觀點依然裹挾著1980年代特有的狂熱,學術界甚至有一種獲得了進入後現代社會捷徑的幻覺,就有學...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歷史天使看到了未來?——關於民眾劇場關於民眾文化運動的片斷追憶
從《民眾文化月報》篇目及作者群看來,討論的議題焦點,並不是像1992年1月之後是以「民眾劇場」為中心焦點環繞著展開的,而...
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作為科學傳播的可能性?
2020年的現在,資訊爆炸後真假訊息混亂,虛擬與真實的界線早已模糊,或許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
市民相聚、感受生活,相約在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美館走過1/4個世紀,如何繼續以創新的形象,凝聚大眾對美術館的關注,同時期待高美館作為為飛揚大高雄、城市美好生活而持續...
「設計力」即國力:設計研究院上路,設計導入政府施政
總統蔡英文出席2019年「全國設計論壇」時,致詞中曾強調「設計力」不僅是國力的展現,也將是台灣下一波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來...
收藏.教養;啟迪.收藏——藝術博覽會中的文化藝術課程與講座
「收藏」存在著那超越了金額數字之上的門檻,那是張岱所說的「心力、目力」,從這個觀點看藝術品和文物的啟迪、鑑賞知識,都是為...
羅晟文的「伸縮耳」:一個關於聽與聆聽的實驗與反思
那些別人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真的是沒什麼大不了嗎?當別人透過實驗動物取得科學數據而絲毫不覺奇怪,羅晟文讓自己成為白老...
大器晚成很新銳——2020普立茲克建築獎
2020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為愛爾蘭出身的伊芳.法雷(Yvo...
文章導覽
1
...
31
32
33
34
35
...
37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古美術專題
古美術專欄
古美術市場動態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