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表現的不自由:藝術呈現政治議題中的爭議
去年在愛知三年展中,因展出慰安婦主題的韓國藝術家作品,遭受到政治人物與輿論的壓力而被迫關閉的「表現不自由展.在那以後」,...
植物作為文化符號的復返與詮釋:「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以四種於臺灣尋常可見的植物為開場,透過四種植物,與民眾的...
那些離我們遠去的:疫情中離世的藝術界人士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受感染的人數已經突破350萬,因肺炎過世者也超過24萬人。在這段期間,藝術圈也有...
一只皮箱往哪裡去?觀光客與文化祭典何去何從?
同時思考本地藝術生態的經營與策展模式,澳門城市藝穗節已有傳統,而「主題策展」、「可及性」的發展,對於有19屆長久歷史的藝...
無法定義的貓:微噴的鄉民與藝起加油
相同的概念在臺灣與英國兩地生根,卻成了藝起加油與互助計畫兩個截然不同的活動。藝廊型攝影師的王建揚之於教學型畫家的伯羅斯,...
愛臺灣,從愛臺灣藝術家開始!
臺灣意識抬頭,臺灣價值浮現,是到了該回頭檢視「臺灣藝術價值」的時候!臺灣美術,就是這一代人的悠悠真心。愛臺灣,就從愛臺灣...
「限聚令」當前,香港藝術界疫情中謀對策
香港政府也在 3月底推出「限聚令」,禁止四人以上聚集,目前禁令延長至 4 月下旬。不少行業受到影響,甚至被迫暫時休業,藝...
一年後的巴黎聖母院,修復與疫情的雙重挑戰
今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的疫情衝擊,聖母院的修復工作也被迫於3月中旬停工。面對嚴重的疫情與難以預測的未來...
從白方塊到黑盒子,「行為無敵手」撐開域外之地:記 2020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2020 年,黃明川氣魄十足地策劃了「行為/藝術」單元(Performance/Art),選映多部行為錄像作品,開啟觀眾...
在瘟疫裡看見藝術的力量:隔離時代裡,更需要美學的慰藉
在這生命稍縱即逝和惶惑不安的狀態,藝術和審美提供了我們一個精神和智性昇華的可能。正是在那扇藝術開啟的窗裡,我們看見了未來...
文章導覽
1
...
29
30
31
32
33
...
37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古美術專題
古美術專欄
古美術市場動態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