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女神的死亡與復仇:異色符號的媒介轉譯與再現
從繪畫到電影,再從電影到社群網站,我透過「異色文化」在經由不同媒介轉譯與傳播之後的例子,闡釋可能出現的不同社會反應與文化...
我們都知道要向成功學習,卻不見得知道失敗可以給予更多─展示教育的失敗學
上個月台鐵發生事故的事情壟罩媒體多日,有民意代表提及要將損毀的車體進行展示。本文就從這一點出發,從展示的角度來談談「失敗...
國際博物館日—談啟蒙運動與大英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大英博物館於1753年創立之初定位為「世界博物館」。1759年,創立6年後,從原來只開放給知識份子,首次免費對公眾開放,...
「專業」與「公眾」的困局── 談CCC創作集的問題與可能的未來
4月29日CCC創作集編輯部發出解散聲明 ,又再次引爆CCC是否廢止的問題,此文以數位典藏的初始目標談起,再從「誰能代表...
臺博館常設展「浮生臺灣」:多方凝視匯聚而成的最終軌跡
2021年二月底,國立臺灣博物館二樓展場的常設展換展後盛大開幕,並且是近7、8年來,繼三樓的「發現臺灣」以及地下室的「臺...
Sometimes Concept Just Ain’t Enough──從北美館《儲回大地的藝術》看當代藝術的知識介入危機
一場儲回大地的「碳中和」當代藝術環保大戲,在荒腔走板的「先砍樹林再種樹苗」的計畫執行中,無情、赤裸且殘酷地揭露了,當代藝...
【TIDF】此刻成為未來的過去:越南導演張明貴《樹房子》的影像解殖與空間詩學
張明貴的鏡頭徐緩地並置這些影像,他自始自終心繫的對於自我與家的意象,似乎在觀看的視線中指向某個棲居之地。無論是抽象的、精...
藝術與科學合作中的科學家多樣性
「藝術家」與「科學家」作為「人」而產生的各種區別,是會產生各種「藝術與科學的合作」的歧異,而這些歧異的網絡關係、前因後果...
法蘭克.蓋瑞為中國醫藥大學設計美術館曝光,自詡美得像幅水彩畫
日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國際知名建築師「忙得沒有時間退休」,吸引建築界注意,其中又為台...
日本國際傳播中的女性身影:皇族與華族之女、Baby桑、K-pop女歌手與奈良美智的小女孩
2021年,同時也是311屆滿10年的時刻,在台灣堅守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線的成果下,各種大型活動仍可持續...
文章導覽
1
...
25
26
27
28
29
...
45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