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們都知道要向成功學習,卻不見得知道失敗可以給予更多─展示教育的失敗學

我們都知道要向成功學習,卻不見得知道失敗可以給予更多─展示教育的失敗學

We Know to Learn from Success but Tend to Overlook What Failure Can Teach Us – Learning from Failed Educational Exhibits

上個月台鐵發生事故的事情壟罩媒體多日,有民意代表提及要將損毀的車體進行展示。本文就從這一點出發,從展示的角度來談談「失敗」這件事,更精確一點的來說,就是在博物館的語境內,如何展覽「失敗」這個議題。

上個月台鐵發生事故的事情壟罩媒體多日,關於事後的檢討,除了人員疏失、制度陋習,以及受難者家屬的賠償問題之外,也有民意代表提及要將損毀的車體進行展示。本文就從最後這一點出發,從展示的角度來談談「失敗」這件事,更精確一點的來說,就是在博物館的語境內,如何展覽「失敗」這個議題。

展示失敗的兩種角度

如果博物館要呈現以失敗為主題的展覽,至少可以從二種角度思考。第一個是反省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過去的失敗。第二個是今日的成功如何而來,是「失敗亦是成功」的思考角度。

以「分析和理解過去的失敗」所做的展示,可依觀眾類型再分成二類:特定群體和社會大眾。所謂的特定群體,就是與「失敗」的後果直接相關的族群,例如公共運輸業相關從業人員,展覽可說是為了他們的職業訓練而做。在日本已經有航空業、鐵路交通業為了完整保存與分析發生過的重大事故,成立了以事故歷史、安全訓練為目標的展示機構,並經整體規劃將發生意外後的車體、機體遺跡與後續研究成果搭配做常設展示。

這些單位分別是日本航空JAL的「安全推廣中心」(日本航空安全啓発センター)、日本鐵路JR東日本「事故歷史展示館」與JR西日本的「鐵道安全思想行動博物館」(鐵道安全考動館),其中僅日航的安全推廣中心提供有限度的預約參觀。

日本鐵路JR東日本「事故歷史展示館」。(© 事故歷史展示館)

這些機構不開放公眾參觀的原因有兩個考量,一是顧及受難者家屬的感受,畢竟部分機體上可能都還有無法清除的血跡。二是,事故現場的強大感染力,用在強化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對於整體社會來說才有最大價值。

從拆解失敗來理解失敗

不過,展示「過去的失敗」如果解決了上述不向大眾開放的顧慮,也能有針對一般人的展覽,讓觀眾從中學習到災難或意外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如何自救、自保,獲得減低損傷的知識。例如台中市的921地震教育園區便是以這樣的角度來規劃,許多展示就直接以災變現場頹傾的建築為展出項目。

為提醒大眾重視防震及救災措施,921地震發生後,政府及學者專家認為霧峰鄉光復國中基地中的斷層錯動、校舍倒塌、河床隆起等地貌,在幾個候選地點中條件最好震後地貌保存完整。 (© 921地震教育園區)

相較於其他主題的展覽,此類展覽在設計上有較為特殊的需求:逆向推演和三個「現」!日本東京大學名譽學者畑村洋太郎(Yotaro Hatamura)出版多本以「失敗學」為主題的書,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失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往往已經是「結果」了,為了找到它的原因,必須進行回溯工程,這稱為「逆向推演」,這便是此類展覽的一種敘事順序。

而三個「現」指的是:「現場」、「現有的東西」,以及「現場的參與者」。前兩樣的重現或複製可以理解,而第三樣的現場參與者,主要是為了重現「當事人的觀點」。展覽時如果只呈現「客觀的事實」,對於觀眾來說如同看了一則新聞,感受到的力量很微弱,無法在心裡留下觸動。若是加上現場參與者的錄音、錄影、書面文字等等,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產生的紀錄,儘管會有一些真實性的疑慮,但這會是展覽最吸睛、最容易強化觀眾印象的項目。

成功亦從失敗而來

第二個角度是思考今日的成功如何而來,亦即「失敗亦是成功」的思考角度。我們的生活其實是由各種「成功的成果」與「失敗的殘骸」所累積起來的。例如可重覆黏貼的透明膠帶,在1960年代,這種當下辦公室裡經常使用的商品在3M公司曾被視為開發失敗。

的確,並非所有人都用負面觀點來看待失敗,甚至有人把「失敗」視為正途來投入開發研究,例如日本的發明家川上賢司(Kenji Kawakami)。

他是「珍道具」一詞的發明者,成立了日本珍道具學會。所謂的珍道具,就是為了兼顧不同的功能,將生活中不同用途的工具組合在一起,結果產生各種滑稽、反差的效果(例如,把迷你漏斗裝在眼鏡上,這樣點眼藥水就不會流掉了)。有趣的是,許多點子從1990年代開發至今,反而成為生活中實用甚至有療癒效果的商品(男友/人形抱枕即為其中一例),體現了失敗與成功的界線也隨著時代不斷移動中。

集結失敗的成功展覽

前述的珍道具,其研發目的大多真的就不是在實用性上。但是,瑞典有一個博物館組織卻專門展示各種由各大企業研發出來、原本有搶占市場的銷售目的,卻因為種種原因鎩羽而歸的商品。這是2017年在瑞典赫爾辛堡(Helsingborg, Sweden)舉辦首次展覽的失敗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成立之後於世界各地進行巡迴,也預計今年6月在台灣舉行展覽。這個不展示人們習以為常的成功而展示失敗物品的博物館,其營運資金有一部分來自瑞典官方(官方單位Vinnova,該組織經費主要用來鼓勵瑞典在運輸、通訊、勞工等領域上的研發和創新),本身並沒有實體館舍。據創辦人威斯特(Samuel West)所稱,他成立這個組織的原因,是來自創館前一年他在克羅埃西亞參觀了失戀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時的啟發,果真是創意總會引發創意,儘管這兩個館的主題都是失敗的集結。

失敗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創辦人威斯特(Samuel West)。(開麗娛樂提供)
2017年在瑞典赫爾辛堡(Helsingborg, Sweden)舉辦首次展覽的失敗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成立之後於世界各地進行巡迴,也預計今年6月在台灣舉行展覽。(開麗娛樂提供)

從失敗中做出成功的展示

「對豐田汽車而言,失敗是改善的素材!」這句話來自日商豐田汽車。豐田汽車於2002年在名古屋市成立了一家顧問公司Ojt Solutions(OJT指的是On-the-Job Training,中文可以視為在職訓練的意思)。該公司透過不斷地分析、研究、解決和記錄,知識化地統整豐田汽車歷年來生產線上遇到各種營運問題,再把這些資源變成服務項目提供給其他企業借鑑參考。

該公司出版了許多解決各種營運問題的圖書,其中名為《トヨタの失敗学》(中譯本為《TOYOTA的失敗學:善用失誤,創造逆轉勝!》由台灣角川出版)的專書集結了怎樣將失敗化為內部成長與改善力道的具體作法。如果應用在博物館展示與教育的現場,書中有兩點很值得參考。

第一點、你懂不代表觀眾也懂

在公司裡常看到主管對部屬發火的原因是,主管以為部屬聽懂自己的指令,但是直到結果做出來才知道部屬根本沒有弄懂。這一點在本書裡認為:首先要從主管這一端來檢視,因為主管單純地相信部屬完全了解自己的語言和指令而導致這樣的結果,解決方法是讓部屬現場做一遍,或是用自己的話解釋所收到的指令。這個道理運用在博物館的解說牌、引導的展示板也有同樣的意義,對於展示設計與展覽文字撰寫的人來說,很值得留在心中時時提醒自己,執行之前多多的用第三人的觀點來測試。

第二點、讓觀眾自己找到的答案最深刻

豐田的主管在發現問題時會讓員工自己找出來,即使已經知道答案也不要先告訴員工。過程中主管要耐心等待、陪伴,直到員工找出答案為止,有如此的學習過程,員工才會深刻地記在心裡。這一點可以運用在博物館的互動類型展示設計,從一開始讓觀眾願意參與,過程中展示提供逐步的回饋,引導到最後的關卡,鼓勵觀眾用自己的力量去探尋出答案,要是能有這樣的態度來設計展項,觀眾對於展覽將會產生深刻的體會和連結。

其實,不論在哪個領域裡,成功都是少數。相反的,失敗可能充滿了生活周遭、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失敗」是我們不願意正視的常態。而博物館與展覽作為一種社會教育的現場,也可以努力地向失敗學習,仔細挖掘其中的寶藏,善加運用這些研究不完、反省不完的失敗。或許,這樣做出來的展覽,能帶給觀眾的將是更完整的學習、更全面的啟發。

陳柏谷( 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