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出土與遺珠的概念—台灣藝術史矯正過程的再思考
當代藝壇,除了要面對認識藝術的方法、展示藝術的方法,更因傳播方法已進入數位化、檔案化、圖像化與科層化的年代,也要面對未來...
觀世音或瑪利亞?日本基督教文物背後的文化交流史
當時的日本基督徒會供奉福建德化製作的白瓷觀音像,當成聖母瑪利亞來祭拜。後世研究者將這種觀音像稱之為「瑪利亞觀音」(マリア...
曾少千/從葉世強、王信看台灣主流藝術史論述之缺憾
在「藝術史遺珠」這一課題下,曾少千認為若是追根究底,則會來到一個「藝術史從何而來」的核心關鍵,這牽涉到藝術體系中的複雜結...
陳貺怡/台灣美術史的「邱亞才現象」
以「誰是你心目中的遺珠?」為題,藝術史學者陳貺怡並未直接給予回應,但卻從另一個角度,以先前曾擔任其回顧展策展人的邱亞才為...
藝術史與英雄榜
傳統藝術史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可以稱現實取向的藝術史研究法,最終必然會走上一條以成敗論英雄的研究進路,亦即以大師傑作(...
1960年代最強書法男團:以史博館為舞臺的「十人書展」旋風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5期封面故事)若我們有機會翻開書法相關雜誌、書籍,瀏覽臺灣前輩書家的遺墨,或者透過收藏展...
走進文化巨人的繁華世界:專訪臺北故宮「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
國立故宮博物院大展「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秋季重磅登場,王世貞,字元美,號弇州山人,他是中晚明的文壇領袖...
藤田嗣治的台灣印象與台灣畫壇交流
2010年,藤田嗣治的母校東京藝術大學,得到一批來自他的妻子藤田君代所寄贈的手稿、日記資料。從這份新公開的年譜檔案中,讓...
熵與當代美學:從熱力學到資訊理論
當藝術的視野站在「熵」的時間之箭(熱力學)上,在更多元的創作範疇(生態學)望向資訊的生產量(資訊理論),在再次回望「熵」...
生生不息的京都茶文化:京都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特展
日本的飲茶文化被稱爲「茶之湯」。「茶之湯」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即12世紀末從中國傳至日本的宋式點茶法。如今,日本茶道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