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歐洲的中國風:帶動歐洲自由、開明啟蒙思潮

歐洲的中國風:帶動歐洲自由、開明啟蒙思潮

Chinese Trend in Europe: Propelling Freedom,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in Europe

「中國風」(Chinoiserie)在藝術史中,主要是指約於18世紀在歐洲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風潮。今日這些作品散布在歐洲各地大大小小的宮殿博物館中,中國風設計內容既豐富又廣泛,被歐洲藝術家大量運用在各類不同物質媒材中,舉凡繪畫、雕刻、工藝器物、建築、園林、城市景觀與綠地規畫等都可見其身影。

啟蒙時代的異國風尚

約翰.格奧爾格.內斯菲爾(Johann Georg Neßtfell)1727年作。梳妝桌上可見耶穌會士與天文學家圖像,維森泰德(Wiesentheid)宮殿藏。(圖片引自Renate Eikelmann(ed.), Die Wittelsbacher und das Reich der Mitte-400 Jahre China und Bayern, p. 331)

「中國風」(Chinoiserie)在藝術史中,主要是指約於18世紀在歐洲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風潮。歐洲藝術家們,以中國為學習及效仿榜樣,進而創造出屬於歐洲人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的靈感來自東方,是歐洲藝術家添加對東方中國想像後,創造出的藝術作品。中國風最早約源於17世紀,18世紀為其最盛行時期,並一直延續到19世紀。從很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題材與內涵主要是表現歐洲人想像與認為美好的理想中國世界。

荷蘭約1700年作織品上可見中國寶塔刺繡,藏於慕尼黑王宮巴伐利金國家宮殿、園林、湖泊行政管理處(Bayerische Verwaltung der staatlichen Schlösser, Gärten und Seen, Residenz München)。(圖片引自Renate Eikelmann(ed.), Die Wittelsbacher und das Reich der Mitte-400 Jahre China und Bayern, p.16.)

今日這些作品散布在歐洲各地大大小小的宮殿博物館中,中國風設計內容既豐富又廣泛,被歐洲藝術家大量運用在各類不同物質媒材中,舉凡繪畫、雕刻、工藝器物、建築、園林、城市景觀與綠地規畫等都可見其身影,例如陶瓷、掛毯、壁飾、漆器、屏風、樂器、家具、族徽、絲綢刺繡、油畫、鑲嵌畫與壁畫等,此外,也見於室內設計與裝飾。

慕尼黑帕戈登堡宮殿(Saletl in der Pagodenburg)瓷廳。(© Wikimedia Commons)

建築則有宮殿、亭臺、樓閣、曲橋、園林內奇岩怪石裝置,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中國村的建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風不只是一種裝飾藝術,它更是歐洲表達啟蒙開明思潮與表現深刻人文內涵的一種藝術風格。另外,在一些廣義的中國風認知中,這類藝術作品不限於歐洲製造,也有來自如中國、日本與東南亞等亞洲地區製造者,這些配合歐洲品味而生產的工藝品和藝術品中,有很多源自歐洲藝術家的原創手稿,作品很多是東西融合的藝術。

慕尼黑帕戈登堡宮殿(Pagodenburg)中國廳(Salon)。(圖引自Renate Eikelmann(ed.), Die Wittelsbacher und das Reich der Mitte-400 Jahre China und Bayern, p.28)

其實在17、18世紀的歐洲,還沒有「中國風」這個詞,這個詞的根源可追溯至法文的「中國」(Chine),在法王路易十四時代(1638-1715),一些王室記錄的中國工藝品條目中,常常出現façon de la Chine(中國式)或à la chinoise(中國品)等字條。而Chinoiserie一詞最早則出現在法國文豪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於1836年發表的小說中,文中論述一名法國貴族是個中國迷,家中擺飾具有中國風味的工藝品。一直到1878年,Chinoiserie被正式收錄在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出版的《學術辭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中。到了19世紀下半期,中國風泛指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的物品與藝術品。在今日藝術史學界,中國風這個專有名詞也可稱為「中國熱」,主要根源於歐洲人對異域(Exotism)風情的興趣,幻想東方大帝國─中國境內充滿和平安樂與自由氛圍,中國人口眾多,人民卻享有良好人文教養。

國際旋風

中國風、中國熱,這股在18世紀歐洲各地造成的新時尚、新風潮,等於是歐洲當時代流行的國際旋風,各地區有一些彼此相近的共同特色。但因為歐洲各地區和各國家對中國的理解、轉用,以及再創的背景不同,使中國風在歐洲各國的呈現也不盡相同。

中國風藝術的核心議題,並不在討論歐洲人所創造的藝術,是不是能夠呈現真正原貌的中國城市、中國園林、建築、工藝、繪畫或中國符號,亦非分析這些再創的城市軸線、空間綠地、工藝品、畫作與園林設計是否能夠真正呈現中國藝術文化的精髓,或是模仿得像不像、製作得真不真。其主要精神,在於以中國為創作靈感來源,所發起的一股流行於歐洲的新藝術風格。

早期一些中國風藝術作品,的確是對來自中國及遠東工藝品、藝術品或版畫報導的仿造,但越到盛期,則主要以中國文化為創作的滋養泉源。歐洲的中國風,是以中國為理想典範,想像中國是以自由思想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度。藝術家或人文學者們藉由中國鑑借西方,以中國作為歐洲國家現代化改革的範本,於此基點之上,再用各種形式與媒材表現在藝術創作中。中國風作品遍及全歐各處,包括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北方,或以南的南方地區,在法、德、荷、英、瑞典、瑞士、丹麥,或者西、葡、義,甚至東歐地區,皆有大量的中國風藝術創作出現。

從二度空間到三度空間的中國風藝術

約翰.紐霍夫(Joan Nieuhof)1666年作《北京皇城平面圖》。(圖片引自約翰.紐霍夫《尼德蘭合眾國東印度公司使團晉韃靼可汗(即中國實錄)》,頁194-195)

中國風被運用在藝術創作的各個層面,包括較大範圍的城市空間設計、造園理念與綠地景觀規畫,或是山水風景圖像、動植物園花果圖像、科學圖像等等。歐洲人因受地理大發現的經驗影響,試圖以一個比較全球化與文化融合式的方式來創作中國風,把中國元素與亞洲其他地區元素融合一起,甚至納入美洲、非洲元素,這與中國在地藝術截然不同,也不同於歐洲傳統藝術的一個新的視野。 

菲利克斯.貝諾斯特(Felix Benoist)約1850年作《從凱旋門頂端看到的香榭麗舍大道》。(© Wikimedia Commons)
菲利克斯.貝諾斯特(Felix Benoist)約1850年作《從凱旋門頂端看到的香榭麗舍大道》。(© Wikimedia Commons)

在中國風盛行的時代,歐洲人對亞洲有更豐富的報導與資訊,對中國京城布局、皇權圖像,甚至科舉制度與官僚政體都有文字和圖像的介紹。1666年在歐洲出版的《北京皇城平面圖》,其由中央透視技巧所形塑的宏偉壯觀城市中軸線效果,及其在政治集權、社會秩序與文化和諧上的意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19世紀歐洲現代城市中軸線與公共交通幹道的連結,巴黎現代城市中軸線香榭麗舍大道(Champs-Élysées)即是其中一個案例。

喬治.路易斯.勒魯日(George Louis Le Rouge),《北京皇家庭園》。(圖引自Les Jardins Anglo-Chinois, pp. 24-25.)
約翰尼斯.克里斯蒂安.格羅曼(Johann Christian Grohmann),《中國疊石雙曲橋》。(圖片引自Ideenmagazin für Liebhaber von Gärten, Helf 25, Tafel Ⅱ, 1799.)

歐洲人對中國園林的介紹,不論是法國耶穌會教士王致誠(Jean-Denis Attiret, 1702-1768)或英國造園師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皆認為中國園林設計重點在於強調自然本身所具備的不規則造形與曲線美學。此外,歐洲人也關注到在中國瓷器的圖像藝術中東方人對大自然的尊敬與推崇,因此在歐洲中國風的園林設計中,也利用自然曲線來展現自由思想與開明理念。

德國奧拉寧堡宮(Schloss Oranienburg)瓷器收藏廳(Porzellan-kabinett)。(圖片引自Renate Eikelmann(ed.), Die Wittelsbacher und das Reich der Mitte-400 Jahre China und Bayern, p. 239.)

其它,介紹中國園林中的「微觀世界」,也利用園林設計內小型假山假水,來展現一個實際現實大世界的樣貌。這樣的概念,影響到歐洲開明君主政策,把造園與造國作連結,試圖把國家打造成一個充滿詩意又綠意盎然的景觀國度。中國風園林內的國際風情設計,更是影響到19世紀萬國博覽會園區內,以建築風格傳達全球各洲的文化意象。

 加布里埃爾.圖安1820年作《中國風園林設計平面圖》,46×32.7×3.1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加布里埃爾.圖安1820年作《自然風景園林內國際風建築設計圖》。(圖片引自Gabriel Thouin, Plans raisonnés de toutes les espèces de jardins (éd. Lebègue de 1820), éd. C. Tchou, coll.)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64期1月號〈帶動歐洲自由、開明啟蒙思潮的中國風藝術〉,作者:張省卿)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張省卿( 1篇 )

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