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初,葡萄牙人隨著新航路的發現來到中國,開啟了中國與歐洲的直接貿易,中國瓷器開始大量運往歐洲。有趣的是,部分瓷器在歐洲被二次改造,歐洲本地工匠在這些中國外銷瓷器上鑲嵌(mount)金屬飾件,有的瓷器經過金屬鑲嵌後甚至改變了其原有的功能。經過歐洲匠人的巧手,中國瓷器一改原有的風貌,搖身一變成為金光閃閃,極富裝飾性的「新器物」。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來賞析這些漂洋過海的東方瓷器,在歐洲匠人巧手改造下的新樣貌。
歐洲早期的金屬鑲嵌瓷器
歐洲對珍貴材質製品進行包邊鑲飾的傳統悠久,在拜占庭時期至中世紀晚期的宗教繪畫、聖像與聖物上都可見貴金屬鑲嵌或塗以金漆作為裝飾。14世紀起,歐洲金屬鑲嵌範圍開始擴展至當時進口的工藝品與奇珍異寶上,諸如玻璃器、瓷器、象牙雕、鸚鵡螺等,透過金屬鑲嵌更提升了這類珍品的價值。

在幾件歐洲早期鑲嵌金屬裝飾的中國瓷器中,以一件元代晚期景德鎮出產的《青白瓷玉壺春瓶》最為人所熟知。此瓶現今還留有過去鑲嵌金屬附件的孔洞,透過傳世的水彩畫作也可推測當時其附加金屬裝飾的樣貌。
據研究,此瓶可能在14世紀時就已傳入歐洲,於拿波里及耶路撒冷國王查理斯二世(Charles II of Anjou-Sicily, King of Naples and Jerusalem)在位期間(1285-1309)裝鑲金飾後贈予其子(即之後的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Louis I of Hungary, 1326-1382);路易一世又在金屬鑲飾上刻家族徽章和字銘後轉送查理斯三世(Charles III of Durazzo, 1345-1386)以祝賀其於1381年登基為拿波里國王。百年來此瓶幾經易手,因曾為英國收藏家威廉.湯瑪斯.柏克福德(William Thomas Beckford, 1760-1844)豐山堡(Fonthill Abbey)宅邸舊藏而得「豐山瓶」(Fonthill vase)之名。
元代晚期景德鎮窯《青白瓷玉壺春瓶》,高28.3公分,愛爾蘭國家博物館藏。(© Wikimedia Commons) 巴泰勒米.雷米(BarthélemyRemy)1713年作《豐山瓶水彩畫》。(圖片引自Princely Gifts and Papal Treasures: The Franciscan Mission to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Art of the West, p.132.)
最後由世襲的漢彌爾頓公爵家族(Duke of Hamilton)贈予都柏林愛爾蘭國家博物館(註1)。由此見得,中國瓷器在當時不僅被視為珍稀的寶物而被添加金屬鑲飾,從其上的銘文紀錄亦透露出中國瓷器被作為歐洲諸國政治外交上的贈禮。
除了豐山瓶,目前學界公認早期在歐洲鑲嵌金屬裝飾的瓷器還有:1365年法國安如公爵(Louis duc d’Anjou, 1339-1384)擁有的一件裝鑲銀鎏金飾的中國瓷碗(原物未存);現藏於德國卡塞爾(Kassel)黑森州立博物館(Hessisches Landesmuseum),很可能是由日爾曼地區的伯爵卡氏(Count Philipp von Katzenelnbogen, 1402-1479)在1433至1444年間前往中東旅遊時帶回並送交鑲嵌的銀質鍍金碗;坎特伯里(Canterbury)大主教威廉.渥罕(William Warham, 約1450-1532)於1530年送給牛津新學院(New College)的銀質鍍金鑲嵌明初青瓷碗,以及現藏於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由16世紀英國商人山謬.連納(Samuel Lennard, 1553-1618)委託金屬工匠改製的銀質鍍金青白瓷碗(註2、3)。
可見早期在法國、德國與英國都有在東方瓷器上鑲嵌金屬裝飾的情形。到了18世紀,德國雖仍在瓷器上加裝金屬裝飾,然此時加飾的對象卻轉以麥森(Meissen)瓷器廠仿製的東方瓷器為主,且這類金屬鑲嵌絕大部分亦不在德國本地製作,而在法國巴黎完成。英國方面,雖仍有對少部分東方瓷器進行金屬鑲嵌,然更大量的金屬附件也開始被鑲嵌到本地製作的瓷器上(註4)。
18世紀法國金屬鑲嵌瓷器

自18世紀開始,於東方瓷器上進行金屬鑲嵌的改造之風在法國更為盛行。不僅如此,當時鑲嵌瓷器的消費市場也彙聚於法國巴黎一帶,今日博物館與私人收藏所見的傳世金屬鑲嵌東方瓷器亦多源自於法國。美國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即藏有一批在法國進行金屬鑲嵌加工的東方瓷器,綜觀這類金屬鑲嵌瓷器,學者謝明良曾依據其鑲飾工藝技法、裝鑲部位和鑲嵌之目的歸納出以下幾種類型(註5):

其一為切割瓷器局部,加裝金屬底座、把、流、蓋、邊扣等部件,並可依其加飾目的性分為純裝飾與遮蓋瓷器損傷部位的鑲飾,這類型的改製大多改變了瓷器原有的功能。一對加裝鎏金底座、流與連體把手的冬青釉堆白青花釉裡紅瓶即是一例。據其現存樣貌推測,此瓶原應為清代文獻所稱的鳳尾瓶,口沿經裁切後加裝鑲飾。雖無法確認裁切的原因是由於口沿有損欲遮蓋傷缺,或是為了全器整體線條美觀而為之,然經由法國匠人的改製,此瓶由原本在中國作為插花具的鳳尾瓶,改成了古希臘的注酒器式(Oinochoe)。相似的改製手法也見於館藏的一件土耳其製瓷瓶上。此外,館藏的一件蓋罐則是由德化窯白瓷壺改製而成,儘管無從得知此壺在改製時其提把與注流是否已遺失,經改造後的瓷壺煥然一新,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性。

註釋:
註1 引自謝明良〈歐洲人對於中國陶瓷的金屬鑲飾、修理和改裝:兼及其和亞洲區域鑲飾例的比較〉,《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頁136。
註2 即連納碗(Lennard Cup)。
註3 引自吳文婷〈十八世紀以中國瓷器完成的歐洲金屬鑲嵌工藝〉,《中山人文學報》,2013年1期,頁112-113。
註4 引自劉朝輝,崔璨〈改裝和重飾:18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金屬鑲嵌〉,《美成在久》2019年9月,頁13。
註5 以下金屬鑲嵌瓷器鑲嵌類型及相關論述引自謝明良〈歐洲人對於中國陶瓷的金屬鑲飾、修理和改裝:兼及其和亞洲區域鑲飾例的比較〉,《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頁135-174。
延伸閱讀│東西文明的初會:連納碗(Lennard Cup)與16、17世紀英國外銷瓷史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64期1月號〈飄洋過海大變身──18世紀法國加裝金屬鑲飾的中國瓷器〉,作者:葉舜瑜)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