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松榮
孫松榮(Song-Yong SING)。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合聘)。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臺新藝術獎觀察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
洪席耶一甲子的著述,其中與電影相關的尤以《人民國度的短程旅行》(Courts Voyages au pays du pe...
吳其育此次在TKG+的新展「它物紀」(2022),可視為乃繼「時間91平方米」(TKG+ Projects,2017)與...
與其視沉默為某種不出聲或深沉閒靜的狀態,在我看來,化作紀錄、電影、避難所、歷史碎片與觀點的它,實則更接近「可以發聲卻默不...
確切而言,此種在影史中潛勢十足的鏡頭,尤其自戰後迄今有其變體與殊異命名。小津與費穆的空鏡頭作為文化引力場,可想而知,自不...
逆行影像在作為「吸引力電影」之餘,在我看來深具潛力的地方,是不能不去思辨它在中外影像藝術史裡,尤其關於敘事、歷史乃至媒介...
時至今日,若論及錄像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近40年來分別於論題表述、美學技藝乃至媒介轉型等面向上的變革可謂變化多端,面貌多元...
值得強調的,這兩者之於《消失的情人節》的潛在關係,與其意味著先來後到的階序倫理(甚至影響焦慮),倒不如說由於分別觸及了現...
值得加以推敲的,與其是和所謂的實驗媒體藝術展相關的各種在野影像產生互文網絡,倒不如是藝術家試圖從弔母文來超越電影之死的假...
蘇匯宇尤其自《臨風高歌》(2015)與《超級禁忌》(2015)以降,無不在戒嚴政體與違禁身體等攸關社會背景與流行文化的關...
作為歐洲未亡人的雷奈及《廣島之戀》之於臺灣影像藝術而言,究竟屬於後殖民式的時差還是肇因於不同視角所構成的視差?誠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