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形力專欄】逆行影像回憶錄

【影形力專欄】逆行影像回憶錄

【Column on Plasticity】Memoire of Retrograded Images

逆行影像在作為「吸引力電影」之餘,在我看來深具潛力的地方,是不能不去思辨它在中外影像藝術史裡,尤其關於敘事、歷史乃至媒介等核心涵義,以形構一種可穿越的碎片事件,並顯現由幻至幻,同時亦屬以幻解幻的後設書寫。
電影作為技藝與藝術的影音媒介,關鍵之一,在於從它被發明伊始,即展現出絕對迥異於其他藝術範式的時間塑形。它可一刀未見的如實記錄或省略、亦可加速或減緩,更能停格甚至逆時鐘。不管是哪種修辭語彙,一點都難不倒這台時間機器。這也難怪百年以降,電影與時間論題幾乎密不可分,不單沒有一部影片不依存著它,許多饒富啟迪性的概念(「智力機器」、「木乃伊情結」、「時間—影像」等)還圍繞著它而生成,獨闢蹊徑,推陳出新。 ...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孫松榮( 14篇 )
孫松榮(Song-Yong SING)。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合聘)。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臺新藝術獎觀察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