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形力專欄】未來的未來:臺灣影像藝術的補時論

【影形力專欄】未來的未來:臺灣影像藝術的補時論

作為歐洲未亡人的雷奈及《廣島之戀》之於臺灣影像藝術而言,究竟屬於後殖民式的時差還是肇因於不同視角所構成的視差?誠然,從《劇場》以降,不同時代的臺灣創作者藉由各式形態徵引歐美現代主義,不能全然擺脫主體焦慮論調。時至今日,假設它舊然有效,在我看來,除了可部分歸咎於主體病徵,應還有其他可能性。
影像命運何去何從?這對於過去的影像之於當下的涵義,尤其顯得關鍵。至少,當我在重看著兩個皆於11月初結束的展覽——「未完成,黃華成」與「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過程中,相關提問油然而生。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三樓展場一邊的玻璃展櫃裡,分別陳列著黃華成當年為雷奈(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孫松榮(Song-Yong SING)( 16篇 )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等學刊編委。曾任「1980年代至1990年代臺灣錄像藝術的黎明」、「楊德昌:一一重構」、「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及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著《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未來的光陰:給臺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與《楊德昌:一一重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