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77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2024桃源美展「繪畫與書寫類」徵件6月3日起開跑
今年度徵件共有兩項新亮點,分別為展覽總場地面積擴大及歡迎具空間思維的創作。桃源美展過去因場地空間有限,各類別作品分散於桃...
國美館公布「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全新策展團隊,強調雙年展作為集結的過程
本屆亞雙展將更強調雙年展如何作為一個集結、塑造公眾議程的過程,以及一個不斷提出批判性和反思性觀點的平臺,而這支跨區域且多...
藝術家鄭淑麗獲LG古根漢獎,評審團「她的作品呈現爆炸性的能量」
評審團也在聲明中表示:「鄭淑麗的作品呈現出爆炸性的能量,它們具有迷人的色彩調,也是高度複雜、富有趣味和美感的裝置。這些作...
如何策劃一個以生態為主題的展覽?「我們的生態:生活在地球上」策展幕後
策展人馬丁・格曼認為「傳遞想法而非運輸展品」並不新鮮,尤其雙年展中更是頻繁出現,是否以此策展還是需要根據其展覽脈絡和情狀...
高美館三十周年,跨國攜手在地,年度特展引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瞬間」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今年邁入30歲,即將於2024年夏季隆重呈現年度售票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Captu...
當公共藝術成為一個在地事件:「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所拓展的「公共性」實踐
「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嘗試將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不再只局限於硬體的想像,而允許更多關於軟性、有機、群體、集合的各種可能性變動...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以土為測量尺度的故事交換──奧地利格蒙登陶瓷駐村後記
格蒙登駐村的經驗,恰好反映了我在陶瓷藝術創作中思考的議題。起初陶瓷工藝製品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所需,強調嚴謹的製作與分工流程...
數位時代的無重力逆襲,《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中的身體性轉向
隨著數位時代各項設施與竊取個人資訊的服務日漸擴增與張狂,《宇宙市民》與《風摧殘身》對於肉身限制與剝奪的反動都是針對死亡,...
寫給「誰」的滅絕時代?用劇場談永續,讓我們有意識地去浪費
若切割於自然之外,人類的各項活動都必然成為多餘,而在效能評估的面前藝術更首當其衝地揹負起浪費的責難,使得劇院唯有在成為蚊...
張照堂獲頒第14屆TIDF「傑出貢獻獎」、胡台麗獲「特別紀念」,《王船祭典》、《矮人祭之歌》前衛經典重現
本屆傑出貢獻獎評選委員黃建業、鍾適芳、傅可恩、吳凡、陳德齡一致認同兩位對臺灣紀錄片的影響深遠而全面,「重要性不單只是作品...
文章導覽
1
...
9
10
11
12
13
...
28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