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67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透過電影貼近陌生生命:專訪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談三十年的新詮釋姿態
我們如果沒有設身處地去同理,只談倡議的話,一般民眾很難理解。電影有一個功能是可以透過它看到、甚至貼近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生命...
影像的技術與死亡:許哲瑜、陳琬尹「三次哀悼練習」的兩個思考
此次展覽雖也延續和同樣的掃描團隊合作,以數位掃描建造影像場景,不過並不是為了特定角色的生命經驗來作技術使用選擇,而是技術...
台灣藝術家侯淑姿、姚瑞中、鄭亭亭赴約旦美術館展出,以攝影重新審視地緣政治邊界
「地緣政治學計畫」主要實踐於西亞及南亞地區,期待能以「文化藝術」外交突破台灣在國際的政治現實,由歐亞藝術網絡組織致力於搭...
因陀羅網上的塵埃——關於「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黃珮琪個展」
珮琪的展名似乎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想像,如「回聲」般的「過渡性存在」,所可能隱含的政治潛能:為諸物所擾的無用之物,如何透過...
【吳思鋒專欄】共有的消失《感謝公主》
在劇中,誰為鬼魂?我以為不是老鄭,不是那些因告密而沒於世的地下黨員,而是南管。那些背對觀眾的凝視與獨語、解構化的南管作場...
串連點狀能量共振成一面藝術舞台?「2023台灣當代一年展」的平權實踐
「台灣當代一年展」的確在今年可以看到有許多藝術新面孔出現,多數創作者皆敏銳提出自己對於當代後疫情生活觀察的取徑與在地議題...
劇評人耿一偉獲頒德國2023歌德獎章,「藝術文化具有化攻擊為友誼的功能」
耿一偉長期從事寫作、劇場工作與策展,2012年任臺北藝術節總監,自2018年起擔任衛武營戲劇顧問,2023至2024年則...
2023台灣當代一年展,創造後疫時代新對話,香港藝術家蔡慧妍奪評審團獎
「台灣當代一年展」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主辦,從2002年舉辦首屆以來,不斷挑戰著藝術展示的內容...
一個笨拙的故事——從吳其錚看現代陶藝的「功能性」問題
與之前的「地方故事系列」不同的是,「站立的土」雖然是在阿美族傳統領域的現地創作,卻不見明顯的原民神話元素。裡頭既沒有大洪...
頭顯之下的白恐記憶宮殿──專訪《無法離開的人》陳芯宜導演
我沒有問陳芯宜,監牢到底是什麼,於今日的她而言。但追根究柢,也許所有人類族群的口述傳訴,整段陳芯宜的創作脈絡,無論是《我...
文章導覽
1
...
11
12
13
14
15
...
27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