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64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台北當代藝術館宣布終止使用陳文祺「無用設計藝術工作室」的品牌設計
當代館於2021年品牌設計單位「無用設計藝術工作室」負責人陳文祺於擔任教職期間涉及性平事件,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當代館經諮...
山海迷障:原住民酷兒的寫實轉向
台灣隨著全球思潮,主流的知識政治領域亦對「山海」回望頻頻、奇招盡出,山海的子民,重新躍入現代性的迴光返照之中。然而這一「...
電影在美術館如何現身:「一一重構:楊德昌」解密楊德昌導演最完整檔案與影像世界
終其一生,楊德昌透過電影,輔以劇場、動畫,跨媒介地進行開創,帶著明晰的創作意圖,以其敘事回應科技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等論題...
【博物館的臉:機構社群行銷】借力使力,運用他人來提升品牌能見度
博物館方可以試著將KOL分類,以標籤區別,這些標籤可能和KOL本身自帶的特性或議題有關,再進一步針對該次展覽/活動是什麼...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關於「製作」為導向的機構方案——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山口情報藝術中心的共製經驗
筆者從實際參與這兩個機構的製作經驗與觀察,這過程中面對的是兩種相當不同的組織工作方法與策略,前者是更宏觀的建立產業鍊,後...
【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藝文團體與立委提4訴求,文化部與國藝會於現場回應
藝創工會及藝文團體(包括: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表演藝術聯盟〕、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文化部增獎補助撤回機制,全面檢討逾130項獎補助要點
文化部說明,在整體獎補助機制方面,已全面檢討逾130項獎補助要點,加入「如有違反勞工、性別平等相關法令規定,得視情節輕重...
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非)觀光旅遊指南與陰性視角
今年「傾聽裂隙的迴聲」拉長的田野調查與籌備的時間,讓藝術家與策展人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傾聽來自不同身分、背景與立場的聲音,定...
與淺山相映:關於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淺山行路人」
藝術季中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量體巨大的作品,「淺山」地景更是提供了藝術家創作發想的舞台,像是久保寬子赤裸雙足造型的《台灣泥...
作為一個槓桿去打開城市文化治理的侷限:臺南400,擱來咧?
2024年台南400夾帶同樣大量的「展會」形式重新「復出」,但不同於高雄市政府的操作,台南市政府在策略上拋出「文化臺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