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85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2023 Pulima藝術節,身體現身的反動與原住民族影像檔案史再寫
從今年Pulima藝術節各個展演可以看到原文會急欲填補原住民藝術史之空缺的野心。此外,不同於上一屆「mapalak tn...
操演以上、感知未滿:「2023臺北藝術節」的規制之限
展覽史與劇場史教會了我們不應劃分展覽表演與劇場表演兩種界域;比起將界限擺盪在展覽和劇場兩者之間的內部因素,我們是否更應當...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創新!跨域!探索當代聲響的新實驗
黃意芝舉例今年「當代音樂/聲響」單元的最大亮點作品、也是與IRCAM合作的史詩級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幕週活動及展覽亮點登場!
2023台北雙年展將於18日與19日匯聚多位參展藝術家、音樂人和作家,舉辦對談講座、現場音樂表演,以及音樂廠牌賞聽會等。...
愛、病毒、生物駭客:孫松榮專訪鄭淑麗,打造科幻新酷兒電影《UKI》
鄭淑麗表示早在2009年《UKI》故事架構就已經出現,一開始有受到美國作家葛瑞格‧貝爾的一本科幻小說《血音樂》影響,不過...
台灣媒體藝術在世界網絡中的聯繫共振,北藝大新媒系「震源」獲邀參展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
「震源(Empicentrum)」始於臺灣人習以為常的自然事件——地震。策展人戴嘉明、王連晟、林晏竹以此為思考的起點,將...
從心開始AI:2023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盛大開展
本年度科技藝術節共邀集了17組來自台灣、土耳其、德國、英國、美國等知名的多媒體藝術家共同展出,陣容涵蓋了國際潮流、臺灣之...
專訪2023文博會「上半場比數 10:10」策展人胡永芬,談橫跨十年的視覺藝術創作觀察
藝術銀行透過購藏作品與租賃推廣,支持、鼓勵台灣的創作者至今已滿十週年,在這個別具意義的里程碑裡,藝術銀行請資深藝評人胡永...
透過電影貼近陌生生命:專訪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談三十年的新詮釋姿態
我們如果沒有設身處地去同理,只談倡議的話,一般民眾很難理解。電影有一個功能是可以透過它看到、甚至貼近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生命...
影像的技術與死亡:許哲瑜、陳琬尹「三次哀悼練習」的兩個思考
此次展覽雖也延續和同樣的掃描團隊合作,以數位掃描建造影像場景,不過並不是為了特定角色的生命經驗來作技術使用選擇,而是技術...
文章導覽
1
...
12
13
14
15
16
...
29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