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一代通訊技術的問世,都會被產業領域推捧為一個新的技術革命,文化機構也不惶多讓。在5G光環的壟罩下,社會記憶機構討論著各種數位典藏的可能,更多虛實整合、異地共時等等,也再次討論各式數位分身之於文化本尊誰是至關必要的存在,各自的角色又為何?本專欄已不再從另一種角度贅述諸如施登騰、王柏偉前輩們所討論的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註1)。筆者倒是發現,諸位前輩所言的數位典藏,與我自過去...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Tags
陳禹先( 6篇 )追蹤作者
獨立研究者、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師和三隻貓的鏟屎官。研究生時期因感嘆數位文化消逝之快而開始研究數位科技產物的長期保存議題。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生,曾於香港M+博物館擔任數位與媒體藝術副修護師。
註11中的ISO14721 應為 OAIS 架構或稱之為OAIS 參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