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PAR表演藝術》企劃了一個「觀念舞蹈」的專題,因接到當時編輯邀稿,開啟我對於1990年代發生在法國編舞家「觀念舞蹈」的關注。透過舞蹈,更切確的說,透過「編舞策略」(Choreography Strategy)也就是身體在時空中的一連串「運動」完成,提問關於藝術或社會觀察等議題。 新點子舞展邀請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2007年的同名作品《春之祭》。(攝影/Vincent Cavaroc,國家兩廳院提供)很巧合地,文中討論的藝術家於這兩年均密集來台。以今年來說,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7月初才剛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新點子舞展」上演《春之祭》,年初則有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的《夜舞》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上演,傑宏.貝爾(Jerome Bel)《歡樂今宵》(Gala)將在8月底來台參與「台北藝術節」。而其中勒華與夏瑪茲,皆分別於2016年台北雙年展以及北藝中心國際交流計畫中,分享作品《回顧》與「舞蹈博物館 I」的《口腔運動》。藝術家作品來台以外,有關創作論述、脈絡的討論也被熱烈引動。當然不是說這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