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施登騰專欄】談轉譯的數位參與: 是誰該懂誰?

【施登騰專欄】談轉譯的數位參與: 是誰該懂誰?

在展覽中,為這些藝術品/典藏品說故事的,應該是「觀眾」。但也要注意的是,觀眾這些「非專業者」既有的「知識落差」該如何處理呢?有何影響呢?個人的解答是盡可能並行「作者控制權」 與「使用者自由度」。這也就是讓專業的「專業」,非專業的「非專業」。「數位」有其烹調美食之法,而美食當然也期待被按讚。
此篇仍是「刻意」安排在為公務飛澎湖時,於機場大廳寫完初稿,然後在回到家後補完。但和上篇的不同,是此次沒能依約當天交稿。上篇談了些敘事化視覺,用了在會議使用的簡報為圖例。此次飛澎湖也仍需準備簡報,作為會議之雙方對話與資料分享的文本,圖、文、影片都有,此外,再加上現場敘述與彼此對話/激辯/交鋒/妥協/認同……。 是誰說的,溝通是種藝術。不能贊成更多。 雖然溝通的媒介、格式、...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施登騰( 7篇 )

一位大學教員,同步寫數位轉譯論述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於個人專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