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遊戲參與國際:2023國際遊戲協會三年大會在蘇格蘭

以遊戲參與國際:2023國際遊戲協會三年大會在蘇格蘭

「遊戲/玩(Play)」不只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工具,亦可促進兒童的認知、情感發展、社交能力、創意與表達以及身體的運動與協調;同時也可作為成人獲得幸福感的途徑......

以遊戲為主體的國際兒童組織

六月初,我飛到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參加三年一次的國際遊戲協會(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IPA)(註1)年會;是繼去年底在愛爾蘭都柏林「城市中的兒童(CitC)」世界
大會體驗的半年後,再次以講者的身份參與兒童相關的國際研討會。

這次的研討大會共出席來自世界各地約500人次;透過以下五個主題,探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遊戲休憩文化參與權)的第17號一般性意見如何影響全世界關於孩子遊戲的政策和實踐:

  1. 遊戲與其他權利的實現/ Pla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other rights
  2. 遊戲與環境的創造/ Play and the creation of environments
  3. 遊戲與童年的品質/ Play and the quality of childhood
  4. 遊戲與孩子獲得最佳發展的權利/ Play and the children’s entitlement to optimum
    development
  5. 遊戲與恢復力/韌性/ Play and resilience
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加里東大學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 舉行的IPA研討大會。(圖/林宇儂)

議程同許多研討會一樣,包括了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平行講座( Parallel Session)、海報發表(Poster presentation)、小組討論(Panel Discussion)、實地考察(
Field trip)與社交活動,不同的是主辦單位和與會者的”玩心“讓人與人的互動更自在且溫暖。內容上可見從上而下(top-down)的政策規劃與推進,以及從下而上(bottom-up)的學術研究成果及創新遊戲實踐,與會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角色立場、學科領域,在這四天裡相互交流遊戲的各種可能。

幸福感與兒童參與

在這次眾多的演講中,讓我多次筆記的關鍵字是「幸福感」(well-being)及「兒童參與」(child participation)。

「遊戲/玩(Play)」不只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工具,亦可促進兒童的認知、情感發展、社交能力、創意與表達以及身體的運動與協調;同時也可作為成人獲得幸福感的途徑;在亞當.伯利博士(Dr. Adam Burley)主題演講中他提到:

「玩」對於人類發展至關重要,但在兒童的領域外,玩的世界和成人的心理健康的世界似乎很少有交集。我正在積極的討論研究遊戲作為人類心理健康的核心動力。

講述了遊戲不只是孩子專屬而是全人類追求幸福感及身心平衡健康的重要方法。

亞當.伯利博士(Dr. Adam Burley)主題演講。(圖/林宇儂)

另一關鍵字「兒童參與」,是持續在修正且隨著兒童文化改變的議題,在民間團體的倡議及政府機關的政策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專家講座中,有不少實踐案例及方法的分享;特公盟副理事長Christine的其中一個演講也提到了Laura Lundy 教授「兒童及少年參與模型」的臺灣實踐。此外,主辦單位也邀請了青少代表與會、兒童團體帶領全場遊戲、兒童委員會在討論中擔任「遊戲」的專家等等方式,直接地將兒童參與在研討會中實現。

臺灣經驗各自發光

近年在接觸了一些國際的兒童組織後有感國際參與一直存在許多挑戰,然而這次,臺灣的經驗者實體成隊了,成員包括了台灣兒童遊戲倡議巨頭「特公盟」(註2)的副理事長Christine李玉華,分享了不只特公盟這幾年在臺灣遊戲場的監督改造倡議,到街道遊戲的實踐、遍地開花,更在不同專家對談中,以臺灣的家長、專家的身份發聲,溫柔堅定地讓大家看見臺灣;還有在公務機關(博物館與美術館)體系中積極倡議兒童博物館學的惇惇(王惇蕙),帶來了與社工師、藝術治療師合作的兒童藝術平權計畫「藝術敷料包」,推廣創傷知情並鼓勵兒童與陪伴者用創作作為療癒的遊戲;以及駐英國倫敦進修的職能治療師子涵,發表職能治療師作為遊戲倡議者的研究;在不同的領域中分享各自以遊戲參與兒童文化的寶貴經驗。

在國際研討會看見這樣的參與陣容真的很開心,能在會後讓各國的專家記住我們的經驗與專業,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讓我們在世界兒童友善的前進隊伍中不缺席。

左上:特公盟副理事長李玉華;左下:兒童博物館學倡議者王惇蕙;右:職能治療師孫子涵。(圖/林宇儂)

兒童文化設計中的遊戲性

研討會的日程中包括了多樣的平行講座( Parallel Session),像是大學生跑課堂一樣,大家可以選擇各自有興趣的議題前往聆聽,因為自身的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Design)專業,我特別關注「為孩子設計」相關的內容,也因此認識了來自丹麥DesignSchool Kolding 中Design for Play研究所的所長Karen Feder與教授Pia;交流了對於設計過程中的兒童參與、設計方法的經驗,有種惺惺相惜興奮,相談間充滿了北歐人的內斂友善,是久違的北歐溫度。

丹麥 Design School Kolding  Design for Play研究所的教授Pia講解為兒童設計的參與過程。(圖/林宇儂)

而我這次在研討會中貢獻了兩場發表,一場口頭發表及一場工作坊:

1. 首次登場國際研討會的「你看!? LOOK!?」展:一場給孩「玩」的藝術展覽

這也是我第一次將這充滿實驗、衝撞、以兒童參與為特色的藝術展覽帶上國際,雖說發表現場設備狀態不甚理想,但仍然把策展過程的兒童參與活動、動線展件設計背後的故事、以及展覽的重點精神帶給了大家;發表後Karen問及了過程中博物館方對於這樣創新策展的反應與接受度以及他們的經驗,由此可知就算在兒童友善的大國丹麥,挑戰既有的體制、習慣都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只能靠一次次成功經驗的信任堆疊,打造一條更兒童友善的道路。

首次登場國際研討會的「你看!? LOOK!?」展;講述主題與策展兒童參與工作坊。(圖/林宇儂)

2. 藉由遊戲探索城市中「小自然」的「大自然的加冕/Crowned by Nature」工作坊

這也許大家相對熟悉的主題,因去年在都柏林已口頭發表過,這次就規劃以「工作坊」的行式分享。我的這場活動被安排在午餐時間,除了臺灣隊中的好夥伴惇惇是固定班底,還吸引了一些願意犧牲中餐的香港、德國朋友,湊齊了一個小班,雖碰上投影機故障,但小螢幕更拉近彼此距離;自然的採集的環節也自在的在館外的花園完美進行,專家學員們紛紛回饋在自然中的漫遊讓他們感到舒壓自在。這是我第一次帶領全成人的「大自然的加冕」,成功的結果也呼應了亞當.伯利博士的觀點。

工作坊發表的現場,也感謝臺灣隊的夥伴們在前一天陪同採集「大自然的加冕」的素材 。(圖/林宇儂)

在這樣的國際組之研討年會中,眾「星」雲集,這趟遇見了目前擔任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副主席的菲利普.賈菲(Philip D. Jaffé)博士、瑞典哥德堡大學兒童文化設計研究所的創所教授之一的Krister Svensson,他同時也是IPA Sweden 的主席以及IPA國際的重要的理事,也見到自己常在兒童文化設計講座中提及的的「兒童參與階梯」(註3)的作者Roger Hart,還有來自日本、香港、美國、英國、印度的遊戲專家們。在這廣大的同溫層裡,我試著用新的角度想像、定義遊戲;以多元的切入理解孩子對遊戲的需求,同時一邊思考著與這群專業者跨界合作的可能,期待下屆2026在紐西蘭的研討大會上,各自再拿出新的體驗交流分享。

左: Krister svensson, 右上: Roger Hart 與右下英國、印度的遊戲專家代表。 (圖/林宇儂)

小記

這次的蘇格蘭之旅是自己睽違五年的造訪,此次帶著更多「兒童友善」的意念再訪,才發現在蘇格蘭的古城、自然風光、哈利波特氛圍之外,隱藏著許多值得探訪的兒童相關機構及博物館,也因去年在愛爾蘭柏林「城市中的兒童(CitC)」世界大會上認識了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進行幼兒教育空間專案的朋友,讓我這次除了研討會的議程外,在蘇格蘭安排了一些兒童相關的參訪而多停留了一週,再等我娓娓道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小插曲是,在研討會的期間,我們得到了來自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簡稱ICOM-CECA)的捷報,是在正蘇格蘭分享的展覽「你看!?Look!?」跟著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兒童藝術基地」一起獲得了2023的「最佳實踐獎」(Best Practice),讓人在蘇格蘭的我們欣喜若狂!


註1:國際遊戲協會創立於1961年,會員來自全球60個國家,且在22個國家/區域有分會(截至2023年),其主要的目標在於保護級推廣孩子的遊戲權;基於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中的第31條:”每個孩子都有權享受休息與休閒,參與適合其年齡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並自由參與文化生活和藝術。會員政府應尊重並促進孩子參與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權利,並鼓勵提供適當且平等的機會,讓孩子參與文化、藝術、娛樂和休閒活動。”

註2: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2015年成立臉書社團,2017 年成立社團法人,起初以推動「為 0-18 歲兒少爭取兼具安全與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倡議且實作,實際參與的公園改建案例近 400 座,全台仍有 7000 多座。核心倡議訴求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少遊戲權和兒少參與意權,實作方法為創造多元適性的兒童友善環境及兒少參與式設計。

註3:兒童參與階梯是羅傑·哈特(Roger A. Hart)根據Sherry Arnstein所提出的公民參與階梯(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m, 1969),將參與階梯模型運用在兒童參與的活動中,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提出了兒童參與的八個層次的階梯。

推薦閱讀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1.跟孩子一起做設計! 國美館「你看!?」教育展策展人林宇儂的兒童參與心法

後疫情時代孩子與社會的重新連結! 第10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愛爾蘭都柏林直擊觀察

【專題|小小建築師報到】05.專家怎麼說──看懂大自然的秘密 ,從大自然汲取靈感 !

【小典藏|新鮮事】兒童參與,臺灣不落人後: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獲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年度最佳實踐獎

林宇儂|Uno Lin( 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