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今年台灣在六都與縣市首長大選,幾乎潛盾為「次文化」的文化政策,以及諸多藝文界社團組織在問政動能完全隱匿的怪現象,走向如此冷感而無所求的失語狀態,我們或許可以先從「產製生態與服務對象割裂化」這個問題著手。
以台北市市長候選人、前衛服部長陳時中的政見為例,即使其競選辦公室兩位重要幹部——總幹事吳思瑤立委與政策小組召集人管碧玲立委,長年皆為關注文化政策的從政者,或是經由《典藏ARTouch》在上個月的陳時中專訪細論了一篇文化政策,然而,翻開陳時中官方競選網站的政見發表,裡面的幾樣文化政見已化約在社會福利政策的篇章,例如像是對6至18歲市民每年發放1500元的藝遊券,或是整併服務藝文、運動展演為業務單一窗口等等。其中,從疫情時期之後成為中央政府文化部顯著推行的「藝Fun券」政策,從臨時性紓困振興措施,演進到同樣於選前一個月宣布明年起「針對滿18歲的青年發放1200元文化禮金」,同為執政黨的市長候選人到中央部會的文化政策,可以說是充滿銜含首尾一條鞭的青年人口文化福利。
透過消費端的補貼,千餘元指定通路展演的範疇,一場表演藝術演出、三本書、四場電影,到底能否真正鼓勵接觸藝文消費,仍是幽微的假設(比較能確定的是將可以大幅提高兩廳院OPENTIX app的用戶人數)……但如同部分新聞媒體的標題所寫「不用搶、領嗨贏藝FUN券」,過去兩三年各部會透過登記、身分證尾數號碼抽籤,即便不是人人有獎,但彷彿透過抽獎施展「眷顧」就能彰顯福利治理的版圖,文化政策眷顧眼光望向學齡人口,自然是最安全的手段。

陳時中的另一項藝文相關政策「擴大推廣藝文與運動場館臨托服務」也被涵蓋至性別與兒少政見裡,這和「服務藝文與運動展演為業務單一窗口」有著對偶式的規畫,確實對於一般市民而言,運動和藝文展演場館有著休閒生活參與,但這也反映主政者對公眾的規畫,是側重服務端而非生產端的思考而便於將市政業務統整。
文化界在社群網路時代擁有厚重同溫層包裹,承襲自早年隨著黨外民主運動展開的思潮,這種「不可言明的共同體」,在台灣民主轉型30多年的歷史裡,例子不勝枚舉,文化界總在民進黨中央執政的日子裡表現滿足而平靜,在民進黨在野的日子,則更傾向與社會運動結合,對施政當局提出波濤洶湧的異議與展開各種異議表述行動。
在台灣兩年一大選,一次中央、一次地方的權力重分配參政板塊運動頻率裡,對照甫落幕的2022選戰和2018選戰,同樣面臨中央執政時的地方執政板塊挫敗,最大的差異是2018年地方選舉結果,民進黨持續保有北部都會區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的執政權。其中,桃園市剛經過2014-2018年第一任直轄市的升格治理,在設籍人口佔全國4成、常住人口佔全國半數的北部,仍佔有一定的地方政權影響力。因而,即便面臨國民黨韓國瑜崛起,出人意表在高雄市勝選,2018年的結果仍一定反映出民進黨在近年支持人口重心從農業縣市轉為都會區人口的現象。
相對地,今年地方選舉,在上回連任成功的新竹市長林智堅——被執政黨寄望為新政治明星而轉換到桃園市參選。從林智堅辭任市長前提出的「大新竹合併升格」可看出治權資源和政治生涯跳板的明確關係。因為若大新竹升格成功,就可比照過往陳菊在高雄市和胡志強在台中市的例子,不計先前已連任屆滿的狀態再度參選。也由於林智堅在今年7-8月的論文抄襲案和新竹棒球場場地事件的雙重風暴裡,退出桃園市長競選身分,直接造成了桃園、新竹、甚至基隆三個市長,民進黨皆以不小的差距敗選。
桃園、新竹、基隆的執政挫敗反應,在文化界對民進黨不少懷著水乳交融支持感的人,甚至有名設計師認為應該「感化」他們(投票給反對黨的選民)。我不禁認為,比起民進黨執政的問題、網軍迷因生態,文化人對政府提出反饋的機能,已經接近見底的失能。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以下我提出失能五部曲的幾項變因,供各界參考:
【一部曲】「藝文國家隊」名單裡大量比例的固定重複
台灣在400年近代殖民史、二戰之後的偏安政府存續既有事實和本土化政權的驅動下,加上中國於全球政經版圖的擴張與威脅下,在高舉國家意識的內需作用,台灣各界對「國家級」代表身分的重視與日俱增,在COVID-19疫情縮限了國際活動,更提高了政府以「國家隊」這樣的名詞運用,而文化界早在疫情之前便反映了這種生態觀點。
2017年在台北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表演不但廣受好評,由青壯世代擔綱的藝術家和團體亮眼的表現,也進入了不少政治人物思考文化節慶的視野裡。無論是2016年開始的台北白晝之夜、2018年台中花卉博覽會、2019年年初的台灣燈會與年末的台灣設計展同在屏東盛大展開,2020到今年輪番舉辦台灣設計展的新竹、嘉義、高雄,與原先每年就有一年一度的台灣文化博覽會(文博會)和台灣燈會,在今年新創的城市博覽會(城博會)在基隆,輔以愈來愈熟稔和地方重點節慶共同宣傳的公共藝術計畫,皆將過往設定為藝文愛好族群的藝術節慶,一併提高到全國動員度的規格。
藝文活動得以頻頻在各地的大型造節進行式亮相,本質上理當為好事。然而, 如果有關注這些大型節慶的展演名單,在近兩三年來則更明顯發現,過多重複的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策展公司),在類似的創作或策展脈絡,顯得益見疲乏與美感疲勞。以豪華朗機工和林昆穎為例,在大型節慶產製作品或策展,已大量重複和格式化,再怎麼優秀的創作團體和策展人,在「藝文國家隊」常客名單缺乏變化的情況下,對於節慶總體呈現或作品生產者的創作生涯,均會構成創意構思的瓶頸。

【二部曲】「大設計展時代」你分得出文博會、台灣設計展、城市博覽會的差別嗎?
除了前述缺乏變化的國家隊名單所造成的審美疲勞,另一個衍生的問題在於策展模式的固定增生。2019年春季舉辦的台灣文博會「文化動動動」,其中一個主題「編輯地方」,以桃園、台南、屏東、台東四個地方館,城市概念館、四本地方誌、工藝館跟市集為策展模式,可以說是「大設計展時代」濫觴的起點。半年後,第一次的台灣設計展在屏東台糖縣民公園為主展區,以「超級南」為主題展開,有了該年年初成功宣傳和規劃的台灣燈節經驗,第一屆的台灣設計展同時作為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設研院」)掛牌前(時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簡稱「台創」)的成果展示。
「超級南」的展期結束後第三天,10月23日,蔡英文總統在經濟部「全國設計論壇」閉幕式宣布「台創」升格為台灣設計研究院,12月5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通過成立。
2022年6月,以「起點城市」作為號召的第一次城博會在基隆市展開,一語雙關地點出「從基隆開始」與「第一次策展的城市博覽會」,明確宣示來年各地也將輪番策展城博會。8月底,台北市政府同樣委託設研院策畫「城博會」。
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日前便投書在《自由時報》,主旨在宣導他本人召集策畫的「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也在文章裡表示:「基隆和台北城市博覽會規模只限於一個城市展,可說是相當『迷你』,而且本質是市政發展成果發表展覽。高雄的台灣文化博覽會則是沒有台灣文化的『實質內容』,只見『策展創意』和『象徵符號』的博覽會,其博覽會性質值得商榷,倒像是美術館的大型裝置藝術展。」(註1)
由於今年台灣以更密集的頻率策辦了文博會、城博會和台灣設計展,高雄市更是從春初的台灣燈節、夏季的文博會,一路到秋季展出的台灣設計展,甚至少見地以副市長史哲掛名「總策展人」、前文化局長尹立為策展顧問。即便今年的台灣設計展相較過往動員預算更為宏大的預算和規模,在相同的策展場域頻繁動員,相對於一般民眾的冷靜,即便感受到相對熱度的設計界與藝文界,也些許感受到大設計展時代的動員疲勞。
觀賞今年的台灣設計展時,和一位擔綱展區策劃的設計界朋友,聊到台灣眼前要如何定位設計展、文博會和城博會的差別是什麼的時候,他坦白地說:「說真的,我也不知道這幾種展會的差別和定位是什麼。」

【三部曲】從「宜蘭經驗」到「新竹經驗」模板再製的問題—以新竹市關埔國小為例
如果說2022年選戰,執政黨在新竹、桃園市如骨牌效應的敗退,最重要的因素不脫林智堅在7-8月面臨的兩大風暴(被台大學倫會認定的論文抄襲案,與甫啟用場地便造成職棒球員嚴重受傷的新竹棒球場案),風暴時期之間的建築界為首的文化人連署表態,則埋下了另一層問題——對信任的政治人物概括式背書是否合宜。
「新竹風暴下」,8月8日國民黨提出將軍村的眷村修復案為質疑林智堅讓市政顧問王俊雄學生曾泊銘剛開業即連續得標之事。隔日,150位建築師、學者、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的文化界人士聯名以「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在報紙頭版刊登廣告共同聲明,並在台北市長官邸沙龍由吳思瑤協同林智堅召開記者會,抨擊在野黨的質問是霸凌和摧毀專業。
當時我問了一些在連署名單上的朋友,有的人基於和新竹市政府的案子有合作的經驗,有人則來自於好友的力推,「林市長也真的做得不錯」、「最近的政爭,應該一碼歸一碼」、「林智堅在新竹對美學概念的推動,不應該受政治對立而倒退」。然而,若真的是「一碼歸一碼」,其實針對將軍村修復案的專業工作者出席即可,何以弄成建築界、設計界、藝術界集體站台的力挺?若異時異地立場而論,2011年建國百年的晚會音樂劇《夢想家》因製作費2億而被質疑為弊案,新竹將軍村案的此舉,相當於彼時支持賴聲川的藍營政治人物動員和國民黨執政時接案合作的文化人連署和站台,又會是怎樣的詭異場景?
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建築師黃聲遠也在聲援之列,基於新竹市在林智堅市長和市政顧問們的信任和品味,因新竹科學園區(竹科)的新貴群集而成為少數人口大量成長的關埔地區,有了關埔國小的新建案,希望由黃聲遠主持的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主導校園設計案。關埔國小在設計概念確實相當具有田中央的風格,以低建蔽率、非制式化死板線條的有機多元量體構造而立。去年新竹市推出《新竹市跳級生》,並安排建築界和設計界人士舉辦論壇,希望形塑從「宜蘭經驗」到「新竹經驗」的認同形象。
在關埔國小周遭的新住宅大樓林立,竹科白領人口大量居住的新育兒人口在此,在選戰後期面臨另一個議題檢驗:「低建蔽率的田中央風格設計高密度新都會人口的新校園,真的適用嗎?」當地的家長反映了低員額學生的設計,讓住在學區內的人口無法就讀該校,或是校園設計缺乏學童活動空間,要運動還得到校外。
這自然同時是建築師和市政府在區位設計上的堅持、妥協之間折衷的拿捏,亦即若堅持黃聲遠的設計風格,關埔國小規劃的校地面積可能不足以使用,而新竹經驗如果面對竹科移入人口的「樓中央」地景,那宜蘭經驗到新竹經驗,或許需要更長的都市計畫來擘劃。無論是否已身為「大師級」人物,這都是需要面對的場所精神。

【四部曲】建設主義的設計展示,與地景風潮下的藝術界:大量向Demo作用的生態
這幾年間,除了前述的「大設計展時代」之下的眾多設計展、博覽會,也走訪不少隨著「向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學習」或是「向里山倡議精神學習」而興起的大地藝術季,無論是桃園地景藝術節、屏東落山風藝術季、南迴藝術季、香山濕地藝術季、成龍溼地環境藝術季等等,或是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或馬祖國際藝術島、金門海洋藝術季,又或是兼容在歷史建物或地景混合策展的基隆潮藝術等等,相對於走向全面展示「城市規劃與實用性質」,這些大地藝術季概念自然較少「展示國力、都市設計成果」的包袱,不過,相對於大設計展同時也要因應「網美打卡風潮需求」的裝置作品,頻繁動員重複的藝術家、類似的策展選址概念,也壓縮了大地藝術季可能的展示特性。
關注新農業型態的媒體《上下游》總編輯古碧玲,大選過後也在臉書抒發了近年來各式大型節慶或大地藝術季之於地方創生政策可能的疏離或無效。(註2)在此摘錄一段,古碧玲以「花園園丁」進入鄉野策展的生態形容,她觀察:
奈何花園園丁是採時間契約的,時間到了,錢花完了,就廢園了,當地人得到什麼好處?名與利都收在外來團隊口袋裡,一路捲,沿途有人邀他們來活絡花園。至於,地方文化經營者被排擠甚至被消滅了,只能怪你們自己沒本事。而花園再度成為荒原,或是外來強勢植物入侵,契約也到期的園丁根本不在意。你把花園搞得規模那麼大,由奢入儉難,何況錢都被捲走了呀。這就是所謂的「地方創生」,我們可以檢視看看被外來團隊創生過的地方,如今如何?實在很不願意於此時說出自己的淺見,但地方創生,如果沒有人願意種在地方,永遠「生」不了。找外來知名品牌為「加速器」,大塊肉他們吃,在地人跑龍套,ㄧ時動見觀瞻,之後呢?
大設計展和大地藝術季作為「城鄉造節二刀流」路線蔚為風潮的情況下,為政者常希望一魚三吃:一吃為同時推展文化觀光、二吃為同時宣揚政績(城市展示設計和建設實力,鄉村展示地方創生的機會)、三吃則希望在文化人或媒體人建立口碑……或許作為內容展示或媒介者,會更是個問題,往往這些鄉野踩線團會禮遇媒體和文化界公知、KOL,舉辦特規的踩線團,但除了作為宣傳和製造口碑,如同很多人已經不相信美食部落客對餐飲的書寫立場,因而這也是「第四權」在網路時代除了無獲利模式的摧毀,現今各種文化媒體往往缺乏立場、對公眾事務評價的全面潰亡,也根基於此。
或許像目前正在台南展出的「麻豆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採取是2-3年的長期蹲點方式、較少的搏眼球式大型裝置,是某種改良的地景藝術節策展策略,可作為另一種思考模式,但也需要承辦機關一定程度願意等待與磨合,有策展人形容「像當兵」的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時間長至九、十個月,都被認為是籌備期夠長、但仍不容易真正和在地產生深入結合的,那其他更講求速效的藝術節呢?

【五部曲】大政府主義思維:當政府成為文化人共同(甚至唯一)老闆
本文一開始所談到的「文化人/民進黨情節」,刻劃脈絡有其源遠流長的形成,就如前一陣子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爬梳90年代的新北/北縣前衛藝術史,也可以嗅得自1989年起就在台北縣執政的民進黨,就帶入了有著生猛叛逆、創作原慾渴望的藝文界有個不容易切割的革命情感和信任關係。在那個新興創作渾沌、當代藝術未體制化的年代,或許仍是個美談,然而經過2000-2008年初代執政,2016年再首度於行政、立法體系全面執政的時代,就是另一件不可不釐清的情節了。
在民進黨二次執政前,我曾跟某些民進黨政治人物有些政策建言的場合管道,當時民進黨在野,各種對體制的反映都可以攤開來談,其中一點我印象仍深刻的是:她們說「自由的藝文生態,需要的是更『小政府』的設計,避免政府過度的介入」,然則,時至今日,2022年,各式文化預算的確提高了,擺在公辦節慶的活動何其多,卻是迎來歷來最「大政府主義」的時代。
挾帶著社群網路、聲量治理的管道,是有很多傑出的文化人被政府重視,但其中也有絕大多數的案量都來自於政府,他們逐一成為無所異議、利益共生的文化人,上游委託的是政府老闆,下游驗收的也是政府老闆。噤聲、幫推的國家設計師變多了,足夠自由諫言的所剩無幾,這就是「大政府主義」的現實。
政府的文化支出,投入一元就是一元,也缺乏乘數效應的可能。
人民理當有表態支持政治對象的自由,但大政府主義和文化人之間的供養關係,所抹滅的將會是文化人在社會影響力的外溢效用。長文至此,拋磚引玉,祈求文化界與政治界的關心者共同思考。
註釋
註1 蕭新煌,〈自由共和國》,期待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自由時報》,2022/08/21。
註2 《上下游》總編輯古碧玲的臉書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