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市民找到的,不是偉大的建築,而是偉大的公園⋯!」
台北市政府團隊為履行柯文哲市長在選舉之初的《柯P新政─市政白皮書》,同時落實「把公園還給市民」的理想,讓苦等了21年的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擴建案,重新搬回檯面。這回玩真的,柯文哲市長信誓旦旦,必須在他僅剩的1年半任期內,完成招標,動工興建。他不願讓21年前因政黨輪替,「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胎死腹中的憾事重演。

未來建築物極具個性,因為精算容積,讓建築量體沉入公園地下,6萬平方公尺的綠覆量,整合花博園區,打造所謂的「森林美術館」,同時標榜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將讓北美館成為台灣最具指標性美術館,引領台灣藝術界邁向第二次美術館時代,一新各界耳目。
無獨有偶,建築走入地下化的思維,不只新建的「森林美術館」目前已經完成招標、即將於8月正式動工興建的北美館典藏新庫房,也位於停車場地下,將來三位一體,前後排列,呈現舊館2倍有餘的新空間,讓北美館如虎添翼,成為新亮點。這兩工程,都採統包方式,開放建築界合組營造團隊,國內國外不拘,「類國際標」的模式也為建築界投下震撼彈,彷彿驚濤拍岸,將捲起千堆雪。
成也政治,敗也政治
2022年是台北市等院轄市長選舉年, 「興建新美術館」是柯文哲在2014年首度參選台北市長時《市政白皮書》中的政治承諾。僅剩1年半任期的柯文哲,與時間賽跑,他非得在任期內完成招標案。因為21年前,藍綠政黨輪替下,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就被應聲喊停,殷鑑歷歷在目。
其實,最早的催生北美館「大美術館計畫」是林曼麗,當時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從學界借調林曼麗出任北美館長,對她非常信任,全力放手讓她推動北美館的許多大事。例如1997年由陳水扁以市長身分率團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當年台灣館是大會活動之一;1998年,以《欲望場域 Site of Desire》邀請國際知名的策展人南條史生策展,並以大亞洲為視角,參展藝術家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臺灣本地以及海外華人,讓台灣擠身亞洲當代藝術的話題中心之一;北美館「大美術館計畫」也是當時的大事。
林曼麗規畫在北美館本館之外,海霸王餐廳附近的公有土地,興建第二座美術館。她希望從中山北路,延伸長安東西路,打造台北市最重要的美術館園區,作為跨越近台灣現當代的全方位美術生態。

也就是說,北美館本館,鎖定近現代藝術為定位,台北當代美術館(MOCA)則偏向科技、實驗性藝術,然後再興建一座以「台灣美術史為主」的專屬美術館,全力推動台灣前輩藝術家的收藏、研究與展覽,為首都台北市作了最完整的藝術佈局。當時獲陳水扁全力支持,預算也已編列,準備對外招標,並擇期動工。怎奈天不從人願, 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連任失利,開票數日後,林曼麗就接到主計單位電話,說「台北市大美術館計劃」暫時凍結,從此無聲無息。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後,由龍應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立刻衍生了「兩個女人的戰爭」,林曼麗很快就被解除北美館長職務,原本以為很單純的「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就隨著政黨輪替,壽終正寢。這是藝術界隱藏21年的痛,也是台北未竟的文化願景,拖延迄今,令人噓唏不已。

2014年柯文哲「興建新美術館」的《柯P新政─市政白皮書》,吸收了不少藝文界選票。大家重新把「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寄託在新科市長身分。3年前,北美館舉行35周年慶,台北市政府率都市發展局、文化局與北美館團隊,共同宣布啟動「台北當代藝術園區與北美術館擴建計畫」,成為「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的升級版,大家重新寄予希望。只是眼看著柯文哲兩屆任期,已近尾聲。因為大家擔心,另一個政黨輪替下,北美館擴建可能又要再等20年。
柯文哲心知肚明,藝文界瞪大眼睛,看他的履約表現。
4月30日疫情在台北大爆發前,北美館舉辦「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覽開幕典禮,柯文哲親臨現場致詞,他除了感謝及讚美抱病來台隔離、佈展的藝術家塩田千春外,迫不急待地宣布,他不惜動用市府第二預備金,籌出新台幣53億元,一定讓北美館擴建案上路,完成招標,並在明年底前動工興建。
相關閱讀|台北市長柯文哲:卸任前,一定要讓北美館擴建案完成發包

這是柯文哲正式回應藝文界期許,他也說給自己聽,任期接近尾聲,市政如麻,他在為輕重緩急作鋪陳。在只准成功不准失敗的壓力下,文化局長蔡宗雄及新上任的北美館長王俊傑,以破釜沉舟的心情,帶領北美館團隊衝刺,預計在疫情緩和後的8、9月間,全力為「台北藝術園區」的招標案敲鑼打鼓,將舉辦論壇,廣邀建築業界、學界為明年1月「台北藝術園區」公開招標案暖身。
其中,花費新台幣10億7,357萬元北美館典藏庫房新建統包,已決定於下月開工,預計於2024年啟用。蔡宗雄局長於6月25日回應查詢,正式回文:「台北藝術園區」於2022年1月公開上網,採統包工程招標,不限國內外建築設計師,結合國內營造團隊投標,預計明年5月決標。
據了解,「台北藝術園區」統包工程專案管理監造(PCM)委託案,已於去(2020)年8月11日完成決標,郭恆成建築師率領的誠蓄工程顧問公司所組的團隊,以84,578,000元得標。郭恆成建築師該案先期規劃的得標者,將次得標,可望出面主持該案的統包招標大事。
1983年,建築師高而潘服膺柯比意(Le Corbusier)訓勉:「建築應該擺脫過去,混合現在的需要而建。」力抗當時中國宮庭建築時潮,大膽以立體四合院概念,打造出北美館,成為台灣第一座公立美術館,迎接第一個美術館時代的來臨,陪伴台灣社會解嚴蛻變,更催生北中南公私立美術館的興建。
柯比意新建築的五項原則當中,「屋頂花園」是一大特色,即「平屋頂形成完整幾何量體,屋頂種植栽美化景觀,恢復原有佔有的地面草地。」38年後的此時此刻,建築界將繼續擴大「屋頂花園」的柯比意精神,讓「台北當代藝術園區」成為道地的「森林美術館」,坐擁更大片綠覆蓋,彷彿是高而潘建築師當年信仰的延伸。以超級「屋頂花園」為北美館擴建案,高唱續曲,真正要加碼把大自然還給台北市民。

藝術界面對即將公開招標的台北市「森林美術館」,又喜又憂,也半信半疑。不過,延宕了21年的「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以如此貼進大自然的方式,重新啓航,有望成為帶領台灣社會走向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新契機,也寄予厚望。經歷這2年疫情肆虐,大家有了更複雜的體悟,是反璞歸真,也是枕戈待旦,夢想台灣的新未來,意義深遠。
擴建緣起,尋找奇蹟
肩負著推動臺灣現當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因應全球藝術潮流的發展演變,與提升既有首都美術館之功能,北美館擴建,朝野共同期待。
面對北美館開館38年以來,展覽、典藏、教育及觀眾服務等空間嚴重不足,這個困境,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十分不切實際。北市府團隊在體認北美館非擴建不可的現實,端出「台北藝術園區」擴建案計畫,主要的定位,包括:
1. 首都需要一座台灣美術史的常設展館以及當代藝術展演平台與世界接軌。
2. 新館將朝向扮演當代藝術、新媒體或科技藝術、現場藝術等新類型跨域或混種藝術創生展演、研究、推廣教育的平臺角色。
3. 新館對於藝術創新與具未來性的藝術教育,打造成孕育和推廣基地。
4. 致力於台灣多元藝術史常設展示與研究,並推動藝術與文化資產教育。
洋洋灑灑的漂亮理由,讓「台北藝術園區」很容易說服藝術圈內人,至於生活在水泥叢林的台北市民可能更在乎的是,請留一塊綠地給我們吧,因此,台北北緣出現藝術公園,大家好奇以待。
根據前置規劃,這一座位於中山北路原花博園區內所規劃的「樹林美術館」,採用覆土式建築,保留公園綠地,讓藝術與自然共生場域,創造兼具藝術功能、公共論壇,與市民休憩的文化綠園。

柯文哲對這座「樹林美術館」的期待,也是溢於言表,他明確提出新園區的目標,包括:
1. 因應未來新型態跨域展演空間需求;
2. 打造與自然兼容的樹林美術館;
3. 結合藝文商店,開拓觀眾多樣性 ,
4. 塑造成為亞洲最佳美術館。
未來台北藝術園區,可望作為邁向亞洲當代藝術的樞紐,目前台北市府團隊持續進行的「大同再生」、「北區門戶計畫」之間,保持極大的關連性。藝術園區不會是孤島,連接北區與西區的門戶計畫,必然是台北日後都市規劃的關鍵。如果台北城市可以產生新的空間結構,連接松山機場的搬遷,預示著日後機場,可望成為台北最重要的森林公園。
從宣布啓動美術館的擴建計畫開始,市府團隊就認為,那是北美館歷史性的一天。新的美術館必須和既有美術館的人事、館藏等資源,會是相互加乘與支援的,且是為了展望北美館未來30年的發展。新館與園區,將以台灣藝術史及當代藝術生態為發展據點,向外連結新生園區多樣的自然生態、圓山園區豐富的人文歷史,以及大龍峒一帶濃厚的庶民文化。這些區域的串聯,都將形成多元的衛星群藝術園區。
尤其,該園區也為了重整經提升後花博園區的空間機能,在藝術生態、市民美學、城市歷史等多面向的發展過程中,達成跨域(cross)、連結(Link)、未來性(next)等多層次的目標。先移除花博公園內風味館和舞蝶館,作為新館闢建基地,根據建蔽率精算容積,讓未來新館的建築主體,以地下為主,硬體上再覆綠,還原公園綠草如茵,樹海山林的觀景特色,讓整個藝術園區的生態特性,脫穎而出。「這個當代藝術園區,未來大家找得到的不是偉大的建築,而是偉大的公園!」市府團隊誇下海口,信心滿滿。
相關閱讀|北美館「法人化」必須審慎延遲評估—林平卸任前談「庫房」與「園區擴建案」的棘手難題
典藏庫房,走入地下
增建北美館典藏庫房,以現代化設備、條件及空間,分散北美館本館5千多件藏品的庫藏壓力,歷任文化局長與北美館長,都在設法解決。「北美館典藏庫房新建統包案」,在去(2020)年底舉辦公開評選,由匯聚傑出建築與營造團隊提案,最終選出由久年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益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合作之計畫方案,以北美館停車場為基地,作為典藏庫房,在確保典藏品安全的前提下,也開放空間予民眾,妥善回應庫房與周邊環境的連結。

建築師張樞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北美館生態,最後在提案中提出了令人期待的設計方向。他認為,典藏庫房應屬北美館的附屬專業服務設施,因此他主張把庫房隱入地下,採取地面開放空間最大化、建築量體最小化的作法,跳脫原先專案管理提供的地上4樓、地下2樓的測試方案,貼近美術館典藏的機能需求,開啟了北美館舉步在運營與蛻變中的嶄新想像。
身負保護典藏品並延長作品壽命的庫房,防災是首要要務。張樞在該案中,把防洪標準以200年洪水位為考量,比照捷運防洪標準;而且所有開口另皆設有防洪門,以防止地面水漫流,同時也規劃良好的地面洩水坡度,有助於快速向外側排除地表逕流。
同時,張樞建築師也整合地面人行動線,延伸北美館入口廣場東側的空間,設置公共走廊,為下一階段的「台北藝術園區」案預留整合與延伸的可能,提供民眾更為順暢與便利的參觀動線。

北美館歷經38年的收藏,涵蓋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之作、國內外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經典創作,以及透過各種專題展覽具當代議題向度的蒐藏等。其豐富藝術資產,將藉由「可見式庫房」的規劃,讓事前預約的研究者在參訪過程中看到藝術物件如何被保存,以及典藏的幕後作業,強化當代文化資產保存的社會教育,可見式庫房不僅成為新的空間類型,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思維變革。
張樞清楚定義了典藏庫房重點,在於使用機能,並非強調搶眼的設計外型;而隱入地下的方案,則是在周全思考建築群體之間的共生關係,以次位的謙和低調態度,讓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的本館,繼續維持建築量體的獨立性與標誌性,讓逐漸成形之「台北藝術園區」,對於城市和參訪民眾,更具開放性與可親性,這是現在建築追求的公共性關懷,彌足珍貴。
射箭畫靶,容積神話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於今(2021)年5月10日,在臺北市議會第13屆第5次定期大會專案報告,證實了台北藝術園區的規劃。目前進度是:2019年完成園區考古試掘,2020年2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2020年4月完成先期規劃,2020年8月專案管理監造技術服務廠商決標,預計2022年1月上網公告,5月決標。
於是,這個案子,越來越被注意,成為話題,褒貶都有,仁智互見。不少人對於北美館延遲多年的擴建案,能夠撥雲見日,寄以厚望,尤其讓風光一時的花博公園,在拆遷整理後,重新扮演美術館園區的神聖使命。但是,也有不少噓聲,一位中央級幕僚直言,把美術館地下化,非常不合適,興建、營運維與護的經費都太高,他語帶感慨地說,台北市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蓋美術館,市府應該多用心,尤其公帑要用在美術品、藝術家,而不是美術館!
有位熟悉該園區生態的建築學者,頗不客氣地說,這個案子很眼熟,好像想抄襲日本知名建築師妹島和世的設計概念,卻選出了不怎麼樣的建築團隊作先期規劃。從花博期間增建的南向場館,就已破壞了原建築,現再加上不那麼令人期待的森林美術館,失望更重。

他說,這種拆散建築的概念,得有個對建築精準掌握的建築師,特別是比例、細節,當然還有景觀,否則最後就是ㄧ堆粗製濫造的東西被呈現出來。森林美術館是北美館本館的2倍大,為什麼需要增建一個如此大規模美術館空間,必要性在那裡,還沒有清楚的說明出來。
另外一位建築評論學者也表示,強硬規定全館地下化的理由,也沒有堅強的説服力。目前看到的説法是透過這種設計,可以限制建築師的造型表現,不會因此出現不可控制的預算赤字。但有點因噎廢食的愚蠢感,已經有專業PCM在主導,預算的評估及控管,不就是使用他們的原因之一嗎?地下化當然是一種可能,但是預算及工期都會增加,還有防水防洪的未來挑戰,未必是最好的唯一選擇,他語帶保留。
另一位建築業者說,此案已進行多時,也號稱做過多次的溝通,好像不應該有其他意見了。但反觀台北市許多重大的建設,到後來都發現問題重重。以大巨蛋來說,著眼於運動需求與交通方便性,層層決策,也經都審等機制審查,但後來發現衍生的都市景觀問題,遠遠壓過前面的利基。而所謂審查機制,也都是為政策服務,站前雙星大樓,恐怖極了,但還是被通過,令人匪夷所思。
台北當代藝術園區從簡報資料來看,還看不出太多問題,除了需求面是否「真實」,潛在問題是否被認真面對之外,還提不出意見。但很明顯的,整個過程是先射箭再畫靶,是否存在被掩蓋的問題,是需要持續追蹤了解的。
還有位建築師說,該案和安藤忠雄在日本直島所設計的地中美術館,一模一樣,必然會引起眾多非議。對於接近53億元的預算,他頗感無奈。「找個能幹的建築師,去增改建原來的足球場,可能不需要花這麼多錢,也許更有特色。既然生米煮成熟飯,將來會挖出龐大土方,應該就地作為地景的材料,不要棄置,以降低預算。」他語重心長。
此外,圓山考古遺址與地下水問題,是普遍關心所在。因為一提到台北藝術園區的開發,許多人不假思索地以為,位處圓山遺址所在,必有古蹟破壞之嫌。圓山遺址,指的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也就是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稱為圓山貝塚。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也稱貝塚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500年。
前市府團隊要員首先跳出來澄清,圓山考古遺址在中山北路以西,本案完全於圓山考古遺址範圍之外。根據《107年國定圓山遺址監管保護計畫》明列的遺址範圍,北至基隆河,西至玉門街,南至流行館、流行爭豔館北側步道北界,東至中山北路,包含此區整個山頭,盆地中的小山丘以及附近的平地,屬於花博公園圓山園區。而新館舍的建置,則位於美術園區,並未擴及遺址範圍。

據指出,2019年上半年、擴建案工程啟動之前,市府團隊已經根據《文資法》的規範,與中央研究院考古學門合作,在距離遺址範圍100公尺、500公尺處進行16處試掘工作,結果均未發現墓塚遺跡。為了落實圓山考古遺址的保護誠意,避免干擾敏感的地下生態,市府團隊同時舉例,規劃案中將來跨越中山北路,絕不會作地下挖掘,改以立體連接通道,該座取名為「遊藝空廊」,就是團隊的用心與巧思所在。
打造台北第一座森林美術館,把綠地還給市民是「台北當代藝術園區」基本邏輯,聽起來格外的環保,也與時俱進,讓藝術永遠徜徉在大自然懷抱中,向大地尋找靈感與能量。
花博公園範圍內的建蔽率,上限是12.45%,如果僅就地面建物來說,比現有北美館本館量體更小。從先置規劃的簡報來看,最大特色是完整保留公園綠地,覆土舖綠,打造行道樹系統,例如,廣植具遮陽效果的喬木,搭配原生種,規劃熱帶林蔭景觀。該座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4.8萬平方公尺,覆土深度2.5至 4公尺,園區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10.5公尺,以維持完整眺望山景的視覺軸線。
以景觀廊帶高度管制分析來說,立體連通橋,以高速公路陸橋為景觀限制,維持中山北路路軸線景觀品質。目前既有建築面積:39,652.91平方公尺,預計拆除的舞蝶館、風味館、休息區等共6,472.36平方公尺,新館設計方案建築面積1,681平方公尺,新建庫房建築面積的907.83平方公尺,加上花博公園用地基地面積的333,183平方公尺,花博公園用地實設建蔽率10.74%,小於上限的12.45%。

至於從開挖率檢討角度來看,設計方案開挖面積為22,874平方公尺,舊館開挖面積為11,919.5平方公尺,新建庫房開挖面積約2,173平方公尺,所以開挖率為36.49% ,也小於上限50%。從以上的數據顯示,這座森林美術館的打造是侷限下的選擇,也是另類創意與思考極大化。
在知識平權時代下,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看門道也好,看熱鬧也罷,市府團隊總是期待把人吸引進美術館。走出精緻藝術小眾聖壇,與更多人互動,讓藝術與人同伍,與自然同光。台北藝術園區,其實就是希望在大自然的潛移默化中,推廣藝術,讓藝術更常民化,更老少咸宜,也更雅俗共賞。

統包工程,土洋較勁
有位中央大老說,要不要問問台灣重要收藏家陳泰銘或黃崇仁兩位董事長,看看他們有沒有興趣參與台北藝術園區的經營。若由市政府興建完畢,再辦OT,也是選項。如果民間財團有興趣,可以考慮重新說服柯文哲市長。企業家透過他們的基金會與政府合作經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當然最後都要看市政府的政策了。
北美館擴建案總預算約為52.3億,以「統包模式」進行招標。統包,好像成為公部門的辦理公共工程,最省事、最不沾鍋的方法,在國內採行多年。然而,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當買方提出明確的需求和預算之後,就交給承攬的廠商去製作,期間買方並沒有全程參與製造或建造過程,而是交由承包廠商整合設計與施工,等到完成時廠商把鑰匙交給買方,買方只要插入鑰匙並轉動開啟後就直接可以使用了。
但有經驗的本地建築師說,採取統包模式,看似公平、省事,其實,會讓許多建築師沒有機緣參與,因為找不到願意配合的營造廠。一般營造廠的程度參差不齊,好的營造廠,因為單位造價太低,不願意承攬公家工程。
有建築師對於該案的邏輯性持好奇態度,沒有設計,如何去估算造價預算。或許意味著:市政府可以規劃預算就這麼多,請建築師端出這樣預算造價的作品來。也有建築業者更直白解釋,算是國際標,但還沒進入設計標,比圖還沒開始,也就是設計根本還沒開始。
身為當事者的北美館,氣定神閒,只說,目前此案和典藏庫房案一樣,都是採統包。投標者會是國內營造廠,加上他們所邀請合作的建築師,組織成工作團隊,建築師的選擇,可以是國際建築師,也可以是本地建築師。因為此結構的設計,標價總金額,已是固定的,所以推想參加競標的營造廠,在考量費用和溝通成本,會比較希望和台灣建築設計師合作。
這樣的統包,是否會助長國內建築界的買辦風氣,讓更多的國際明星建築師,透過在地建築師或營造廠,卡位取得標案,反而讓本地建築師,失去一展抱負的機會。採國際標,用國際大師也時有所聞,但是主辦方敢不敢用同樣的設計費請台灣建築師設計,才是真正的挑戰,也是台灣建築業者普遍的不平所在。
屈指一算,距離明年1月正式招標公告,只剩半年,對於該案有興趣的建築師,正埋首苦思,趕著時間,希望拿出最好的規劃設計,也找到最麻吉的營造團隊。許多更具企圖心的建築師,希望主導設計,然後再搭配國際建築師,縱使名稱是下游廠商,其實合作地位力求平行。
看來,大家出招的方式不同,打實力,也打心理戰,這是一場不能輸的遊戲。建築界如此,藝術界也是一樣,期待殷切,市府團隊更用誠意與信用,在與時間對賭。
高而潘成就北美館建築
為了迎接經濟起飛及高儲蓄率下,以書櫃代替酒櫃,提升藝文水平。1976年8月,時任台北市長林洋港,發起籌建現當代美術館,選定中山二號公園預定地,作為館址,並對外公開徵件。
當時社會風氣保守,傳統大中華氛圍下,競圖標準,明定兩大原則:
1. 要表達中華文化精神。
2. 要講求結構、機能、造形合一表現。
最典型的建築設計,包括故宮博物院、圓山大飯店、科學博物館、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不是尖頂,就是燕尾設計,眾多建築師依樣畫葫蘆,參與競標。
出身台北迪化街世家,台灣省立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建築工程系畢業的建築師高而潘,從未留學歐美,卻深受20世紀最偉大建築家柯比意的思想所啓發。他擺脫過去中式傳統宮殿造形,創造出不規則、房間突出的現代線條,本著需求,規畫出與時俱進的彈性空間。
他從紗窗上的紗布格狀,取得靈感,拼出如紗網的四方形。中空的管子組成格狀,再往上堆疊,架構一座「立體四合院」。四面管狀結構,不但蘊藏中式斗拱榫接的概念,又因留有中庭,不但吻合中國建築中的庭園傳統,也出現了結構輕盈的現代感。
競圖分兩階段評選,在參加的16個案件中,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提案拔得頭籌,「有殷商的雄獷、宋朝的簡樸」評語,而「具有創造一理想市民教育與活動場所之可能性」,更是評審委員們的總評語。
高而潘除了講求結構機能合理呈現外,更注重內部設施與維護。建築物大廳高約15公尺,為三層樓挑高,以懸臂飛廊之形式,採「井」字形結體,將傳統建築元素之斗拱堆砌為主體架構,意在以美術館為文化活水之泉源。四周牆面設計使用整片玻璃採光,中樞內庭承接自然光源,光影隨時間移動而變化,顯現出自然生動之特質。

各樓層對稱突出且挑高懸空的展覽室,這種管形編織紋理,也是日本「代謝建築論」的投射,發揮了代謝建築(Metabolism)空間延展的概念,其向外大型觀景窗,可以遠眺環視圓山周遭景物,也為日後開枝散葉的「有機成長」,預留伏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北美館,保留一間間向空中突出的方形小房間,如同一根根向外伸出的方管子,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前衛,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高而潘大膽的採用當時只用在橋樑設計上,可懸吊於空中的預力結構技術。它的原理,是預先在懸空房間的兩端牆壁底端加壓,讓房間地板有向上抗地心引力的力度,概念上就像橋一樣會往上拱起。視覺上當然看不出來,但因此能懸吊如同半座橋般的突出房間,向外伸展22.5公尺,是高而潘設想到未來增建的可能性。不規則方管子的建築語彙,可以自然而然按照原來的紋理,向四面發展,無損整體感,結構工程互不干擾。伸出的小房間,可以再連接、再向外發展。這就是北美館建築深層中,最奧妙的「有機成長」概念。
高而潘那麼多年以前,向制式觀念、工法所衝撞出的有機成長概念,至今,仍有大幅應用的空間。這座不按傳統線條而走的不規則白色建築,是台北人的記憶,更是戰後台灣建築走過現代主義道路的歷史見證。在還很保守的台灣1980年代,就敢於如此突破,對當今建築,深具啟發性。
高而潘說,對於現代美術館,藝術才是主角,中性色調,極簡室內設計,成就藝術作品的無限可能,「建築師只完成70%,另30%留給觀眾。」細數歲月,從1983年完工啟用迄今,足足38個年頭,當年的半百壯年,如今已是93歲的耋耄,白色的「立體四合院」伴隨台灣的政治解嚴、社會開放,為蕞爾島國,加色添彩。
以台灣美術史角度來看,1983年北美館的開館,是第一座公立美術館,成為台灣邁進美術館時代的里程碑,1988年的台中國美館,1994年高雄美術館,接踵而來。之後,北美館策辦台北雙年展及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促進全球交流、擴大首都之文化視野,並提升國際能見度。舉辦「臺北美術獎」,更為培養當代藝術創作人才,立下汗馬功勞。其他像推動創意行銷策略,提供精緻文化休憩空間,豐富參訪經驗,並提升觀眾的藝術素養與品味,北美館成為中琉砥柱,當仁不讓。
高而潘認為,規模不是建築物良窳的關鍵,「真而後善,善而後美」才是他所追求的。建築學者徐明松分析指出,高而潘建築師經歷了台灣史上多重的年代,從日治、戰後初期的素樸、粗獷,到1970年代商品化後的虛矯,高而潘總是在時代中保持清醒,也深信好的人文建築生産,可以彌合台灣歷史上不斷的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