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史博館即將「抵家」,梁永斐館長的前線報告

史博館即將「抵家」,梁永斐館長的前線報告

國立歷史博物館自2018年7月1日起閉館整建工程,原先預定三年的「小別 」,迄今已來到第五年的「闊別」。「請問什麼時候才開館?」史博館館長梁永斐上任以來信誓旦旦,力拚於今年年底開館,喊出「史博68,璀璨永續」品牌標語,以迎向重新開館的新格局。近日,梁永斐在年初落成的「南海行政辦公室」接受典藏團隊專訪,給出最新報告。
史博館整建前外觀。(本刊資料室)

「請問什麼時候才開館?」「期待期待,等好久了!」「開館日期?」談起國立歷史博物館,何時開館是不可迴避的第一提問。自2018年7月1日起閉館整建工程,原先預定三年的「小別 」,迄今已來到第五年的「闊別」。史博館館長梁永斐上任以來信誓旦旦,力拚於今年年底開館,喊出「史博68,璀璨永續」品牌標語,以迎向重新開館的新格局。

梁永斐2022年2月1日暫代史博館館長,身兼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與史博館館長,引起質疑聲音。細數過往,服務公職40年的他,深具行政歷練,曾為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文化部參事、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副處長,亦曾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臺北市體育處等單位服務。在工程實務經驗上,不僅是國美館工程,過往曾接管、驗收小巨蛋,興建臺北運動中心、臺北市立田徑場等,都有所參與。時任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說明任命梁永斐為史博館館長,是為借重梁永斐過往於文化部及館所的豐富經歷,「斷可無縫接軌接手進行各項工作,加速並如期完成史博館整建工程。」在藝文空間館舍的建築經驗中,梁永斐從國父紀念館跨域加值計畫、國美館耀昇計畫,再到接手史博館升級發展計畫,2022年7月1日梁永斐由「兩館長」正式專職為史博館「梁館長」。

2022年2月,梁永斐巡視展場空間施工狀況。(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抵家」:整修的一千多個日子,即將告結

「我最大的第一要務就是建築工程。」梁永斐史博上班的第一天聽取館內業務單位報告,隔日即巡視南海路史博館舍修復及再利用整建工地程,及座落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典藏庫房興建基地現場。直至今年初「南海行政辦公室」落成,史博館行政辦公室由徐州路臨時辦公室重回南海路,2月4日邁開「回家」的第一步。「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的時代告一段落,未來將呈現怎樣的斐然嶄新面貌?典藏團隊專訪史博館館長梁永斐,給出最新報告。

史博館成立於1955年12月4日,自1958年開始進行館舍改建,增建陳列室及畫廊,1961年興建「國家畫廊」用以展出書畫作品,1962年增建傳統建築式展覽大廳,1971年原有木樓奉准改建成傳統建築樣式的展覽大樓。然細查資料,建築主體至少自1956年至1970年間,進行了十數次的增修改建工程。今日大眾所熟知的史博館空間規模與綠瓦紅牆的宮殿式建築,底定在1970年代。半世紀過去了,因史博建築物的增、修、改建歷程致使形成管線混亂、漏水劣化及建築結構隱患等病灶,在時代的浪潮下面臨著設備老舊、空間不足、樓板載重安全等困境,博物館升級迫在眉睫,得需進行整建之必要,以達安全性及符合需求。

195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館社日式木造建築。(史博館提供)
1970年4月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月球岩石展,時宮殿式建築主體已底定。(史博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建築上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史博館修復及再利用。二、臺銀宿舍群修復及再利用。三、興建史博館文物典藏庫房。以整修和興建分屬不同地點的建築,重新配置架構出博物館的營運機能。

梁永斐面對史博館三項建築工程:「我是學企業的,企業診斷很重要,要能對問題把脈診斷。 我看到工程上有幾個問題,必須要割捨,不然後續反而難推動進行。該斷就要斷。」結合過去於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MBA所學及豐富的行政實務經驗,梁永斐對症下藥,診了什麼?斷了什麼?

此中備受關注最重要的開館進度,即為史博館的主體工程。梁永斐診斷:「第一個,為什麼主體工程會落後?在疫情前,是因為不確定性,想要變更設計,這大概延誤了兩年。史博館具有文資身分為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涉及層面相對複雜,與外部主管機關審議期程都有關係。在疫情後,近年原物料價格的波動上漲,缺工缺料。我上任後是二月份,就開始拜訪相關部會和地方政府,並承諾改善,提報的第二次修正計畫就在5月9日獲行政院核定,總計畫經費變更為新台幣12.7億元。計畫核過後,在工程方面,首長一定要跳下去親自參與,所以工程的會報、驗收、督導,我都站在第一線。建築師和廠商一定要合作,共同處理。第一期工程是木工建設工程和電機工程,經五次變更,現已經完成驗收。進入第二期,是室內裝修及景觀工程,經過兩次流標,現已完成決標,在去年12月30日開工,現正在做樓地板。不能為了發包而減項,不能把展覽品質降低,增加經費1500萬元,提升到1.55億元。」

梁永斐說明整建進度。(攝影/江采蘋)

緊接著談起臺銀宿舍群,「很感謝中央撥給史博館臺銀宿舍群,但實在是太破舊了。經過所有建築師評估,沒有人敢簽安全無虞證明來向市政府申請建築執照,也研究相關法規、拜訪市政府,後來研議評估不可行,所以在8月2日文化部就批准了臺銀宿舍群規劃設計案終止契約。於是,就把鄰近的仿北京祈年殿『天壇』的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撥給史博館。我自嘲笑說,『部長,你是怕我沒事做嗎?』」梁永斐爽朗談起,該斷即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臺銀宿舍群使用空間面積約313坪,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為地上七層建築約1697.9坪,換得新址以作為文創基地。工藝中心台北分館為市定古蹟,目前刻正由工藝中心台北分館進行整修工程,預計3月底由該分館完成工程整修及申請使用許可後,與史博館進行點交作業。

「中和興建典藏庫房,因建築師執行能量不足,無法繼續下去。所以也在8月2日終止契約。重新招標決選後,現在就照進度繼續往前走。『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曬棉被要趁正中午,把握良機啊。要下決策,當機立斷,不割則亂。」史博館於去年底12月28日完成建築師徵選,廠商也已依約在今年1月提出服務實施計畫書、測量作業施工計畫書等資料,史博館在今年1月18日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廠商現正辦理基本設計作業中,預計於年底辦理工程招標作業,2024年2月底前完成工程決標,2026年竣工將史博館藏之重要文物移回新庫房。

梁永斐正式上任一個月,旋即將臺銀宿舍群和興建典藏庫房兩項目,果斷處理,給予新契機。回顧把脈診斷過程,梁永斐感受深刻,「面對工程要務實,有哪些相關的單位都要去了解造訪,去溝通協調。中央必須和地方合作,我們館方也要和左鄰右舍機構單位合作。行政領導要懂得做事,也要做人。」

老博館的未來佈局:化零為整,結合實體和數位

史博館建築模型。(攝影/江采蘋)

建築硬體的進度時間掌握後,梁永斐對於「史博館修復及再利用」的內裝空間規劃,細說分明。他表示,這次史博館的整建作業,在空間改變上最顯著的是將「典藏、行政等空間外移」,透過具體規劃,並強化公共服務空間品質,來大幅提升未來參觀的品質。梁永斐對著史博館模型一層層解說常設展空間、「國家畫廊」特展空間、荷花池環景餐廳、兒童創意共學空間、友善無障礙公共空間及優質博物館商店等充滿願景,並拿出史博主體館舍整建前後的對比表格,一張表清清楚楚。

問及整建前後的差異「亮點」?梁永斐自信歸納,提出四點簡報:

  1. 整建後展場空間為1456.52坪,較整建前1194.75坪約增加261.77坪。
  2. 透過本次整建並重新調整動線及空間配置,提升展示空間品質效能,提供完善參觀環境。
  3. 過去散落各畸零處的公共服務空間經整體規劃整合後,將可設置寬廣的門廳、充足的休憩停等空間、明亮的博物館商店與餐廳以及優質的親子教育活動場地等,另規劃夜間燈光照明設備,重新塑造開放、親民友善之廣場,以全新開放樣貌服務國人,後續復原楊英風設計之庭園,期能以開放、親民之全新樣貌呈現。
  4. 透過拆除庭院圍籬,延伸串連都市開放空間,打破與民眾的藩籬,營造現代的、友善的、親切的、開放的博物館氛圍。

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又將如何規劃?「預定定位名稱暫為『文創與教育推廣基地』,文創組與推廣組將搬至當代工藝館,未來規劃以文創推廣及展覽,教育學習體驗及推廣多元活動為主軸。過去史博館曾開設『美術研究班』,廣設水墨、西畫與理論各科,向社會大眾廣開藝文學習的大門,現在的我們規劃要和其他館舍開設的生活美學班有所區隔,未來可以有藝術治療等更多元並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史博上課了』課程。各樓層目前的初步規劃為:

  • 一樓:行政辦公室、會議空間等。
  • 二樓:觀眾服務中心、文創推廣、文創展示等。
  • 三樓:學習體驗室、教育推廣空間等。
  • 四樓:主題特展展示空間。
  • 五樓:餐廳及民眾休憩空間。
  • 六樓:志工培育及交流空間、圖書室等。
  • 七樓及其夾層:研習教室、多元活動空間、小型會議室。」

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是為核心。典藏庫房的安全性、科學現化至關重要。史博館過去以五、六樓閣樓空間充作文物典藏空間,近六萬件藏品共用僅232坪的空間狹隘窘迫。在中和興建史博文物典藏庫房項目,現階段計畫如何?「現址基地面積為541.78坪,預計規劃興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共約1414坪建築。新庫房樓層採挑高5.7米設計,規劃以高架平台作為存放設施,加大儲存體積以達庫房最大坪效,典藏庫預定存放空間量為1,000坪,約占總樓地板面積之7成。除依文物材質分別規劃專屬典藏空間外,並配置有登錄檢疫、消毒除蟲、靜置暫存、修護室、攝影室等空間,可以紓解史博館長期缺乏文物專業空間之困境。至於新庫房的樓層規劃,仍在評估設計當中,會於適當時機對外公布。」

梁永斐並補充對於史博館典藏的想法,「『史博典藏,全民共享』,博物館的典藏是全民共享的資產,館際合作很重要,所以『多元跨域,無牆博館』,現正在故宮『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展出我們的館藏國寶《北魏天安元年(466)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北投文物館的『東風西行—18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包括有我們的14組件瓷器藏品包含越南沉船頭頓號(Vung Tau)出水的清代康熙時期的貿易瓷器《青花觚》、清代雍正時期的貿易瓷《粉彩徽章紋盤》及清代乾隆時期的貿易瓷《彩塑荷蘭仕女像》等。」

史博館藏《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於故宮南院「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史博館藏清乾隆《彩塑荷蘭仕女像》於北投文物館「東風西行—18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展出。(攝影/江采蘋)

在實體展品外,典藏品數位化、公共化是近年博物館經營的趨勢,梁永斐亦對館藏數位典藏資訊提出報告。「史博館現行典藏管理系統資料總件數為57,951(統計至2023年2月10日止),除新入藏文物正處理編目資料及設定作業1,465號件外,均已全數開放查詢,每筆資料均包含圖像及文物描述,資料亦同步於文化部典藏網及國家文化記憶庫公告,並將持續進行數位典藏作業。史博館典藏品相關檔案資料的授權開放程度,則主要取決於館方是否取得適當的權利可以授權給第三方,特別是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創作。對於典藏品圖像授權的流程,特別是非營利目的的利用,今年已規劃可於官網上直接進行線上表單申請。『全民資產,藝術經濟』,館藏圖像歡迎活化運用,除了『館藏圖像免費授權』,還提供有『數位文創加值網』線上申請圖像授權以及精選268張免費圖像使用,以及符合時代潮流的『紋樣設計創意計畫』來增加博物館館藏活化運用。」

談到館藏,令人想起當梁館長還是「兩館長」之時,曾公布跨館舍的典藏盤點合作項目。當時2022年3月,梁永斐擔任召集人特成立「典藏盤點整合小組」及「聯合策展規劃小組」,希冀結合兩館一中心典藏資源,打破館所界限,突破本位主義,進行策略聯盟,可謂開館所典藏橫向盤點之先例。「史博館典藏約5.8萬件、國美館約1.8萬件、攝影中心約1.2萬件,已在去年5月完成初步盤點工作。接續史博館研究組將去針對盤點結果,進行研究爬梳提出研究主題,開放全館研究人員,目前已有23位研究人員參與,提擬研究子題並進行議題性論述,自歷史、藝術、館藏文物,以及臺灣斯土斯民之宏觀角度,進行研究撰述,初步研究成果可延伸作為2025年『史博70』館慶特展及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規劃方向。」

藏品的入厝PARTY:打造新常設展及兩大特展

博物館籌辦規模大展,都必須是超前部署,2025 年的「史博70」已在規劃,今年年底開館的「史博68・璀璨永續」箭在弦上。史博館開館的重要展覽,目前公布有:

三樓常設展,以「在這裡,與歷史相遇」為題,以「微物史觀」作為策展論述,引領觀眾發想「歷史存在意義」。以主題式的展示,取代傳統以時間軸或地域性之框架,以常民之視角詮釋本館經典館藏,並結合新的展示科技與詮釋角度,透過「藝術美感」(館藏書法、水墨、西畫、版畫、攝影等)、 「精神信仰」(館藏青銅器、唐三彩,並比較臺灣的宗教文物,如木刻神像、石灣陶神仙、宗教版畫等)、「生活工藝」(青銅、彩陶,及來臺先民的常民文物)、「貿易交流」(唐三彩俑、貿易瓷、貨幣等與貿易及航海相關之展品)四大面向真實呈現歷史,以實體文物為主,科技藝術為輔,透過虛實整合,讓觀眾、展品、歷史產生連結。

五樓主題特展,為「生生不息—史博建築呢喃特展」,分以「話說從頭-史博建築沿革」述說日治時期舊商品陳列館遺構、戰後文化復興的華夏宮室元素及當代建築應用的歷史背景;再透過「解構細節-史博建築語彙」的介紹,將史博建築中的古典式樣解構與再現,喃喃道出史博建築百年來的歷史風華及人文記憶,以及臺灣建築的時代軌跡。呈現史博一路走來始終不斷蛻變、生生不息的歷程,彰顯重新開館後的璀璨永續。

此外,眾所矚目的開館一、二樓兩大特展,已知暫定有「筆墨豐碑─廿世紀書畫巨匠館藏選粹」,另一尚未劇透。兩大特展相關細節內容,史博館將於3月28日公布。

關於展覽長期規劃,梁永斐表示因國父紀念館閉館在即,台北的展覽空間勢必縮減,為促進藝文發展、容納更多好的展覽,那史博館的展覽檔期要不要從三個月縮到兩個月,這是要去思考的。而史博館,在2025年建館七十年之前,展覽除了特展,並不接受申請展,全部都為邀請展。邀請展的資格是?「我們完備邀請展展出制度,修正《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展出作業要點》,將邀請1.曾榮獲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中央部會頒予之美術類成就獎者2.曾獲國際著名展覽會優選或榮譽獎者3.對藝術文化具卓越貢獻者來館展出。」

史博館蒐羅彙整完成「諮詢委員推薦重要藝術家」、「80歲以上具館藏作品重要藝術家」、「60-80歲具館藏作品重要藝術家」,以及「非館藏作品重要藝術家」四大面向共計120餘位藝術家建議名單,並已分別召開展覽諮詢委員會與邀請展諮詢委員會,請委員提供寶貴建議,作為規劃2024、2025年邀請展之參採,將於適當時機對外公布。

梁永斐說明,「史博館要年輕化,也要有傳承。所以我們調研整理出120位藝術家名單,七十歲以上對藝術文化有卓越貢獻的藝術家們,我們邀請他們可在國家畫廊展覽;一樓則規劃可以讓五十歲以上的中生代接軌,年輕世代也可以在此展出。史博館的展覽空間較以往大幅增加,不要美術館化,未來在展示上,不管是實體或網路,多元跨域結合,我們走出自己的路,可更加開闊。」

原名為「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的史博館成立於1955年,為國民政府來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本身就是一部歷史。該館於1957年10月10日正式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承載連結著所謂的「國立歷史」,1961年所興建得「國家畫廊」舉辦多檔書畫展覽,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于右任等許多藝術大師皆曾於此展出,可謂集一時藝壇俊傑風華。關於史博館之定位與營運方向之思考,是每一任館長所面對的課題之一。請問館長,您所認知史博館的定位是?期許館舍整建後,所帶來的品牌再造為?有人說歷史博物館從「華夏」走向「台灣」,現在各館多以台灣為主軸的展覽和經營下,史博館如何利用差異化創造競爭優勢?如何璀璨永續?

史博館館長梁永斐。(攝影/江采蘋)

梁永斐:史博館品牌根基於「連結、參與、創新、共融、永續」五大核心及「一、硬軟並重,積極推進;二、盤點整合,擴深藝史;三、公共參與,策略聯盟;四、多元跨域,無牆博館;五、全民資產,藝術經濟」五大執行目標,交織臺灣文化的多元與現代性,推動藝術典藏全民共享,帶動藝術經濟,提供全民更美好的文化環境,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藝術能量。

博物館是「多元跨域」整合社會資源的重要機構,跨越了藝術類別及地理區域的限制;未來博物館將與各產業透過跨界合作,更期盼音樂、表演藝術及科技與圖像應用的結合。也將透過數位行銷與官方FACEBOOK粉絲專業,讓民眾能認識史博文創精神與其創造的創意成果。透過社群媒體無遠弗屆之效力擴展史博館潛在之客群。史博館是國內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國內美術館與博物館的母體,典藏品數量僅次於故宮博物院,擁有19類、5萬7千餘號典藏品,史博館現有館藏共分為國畫、法書、西畫、玉石、陶器、瓷器等等十九類文物。文物品類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文物樣貌多元,以兼容華夏與台灣文物為特色,古今兼備,並深具民間性與生活性。目前經公告指定國寶5件,重要古物46組件,內容包含華夏青銅器、唐三彩、玉器等器物,以及台灣早期文獻、近現代書畫等美術文物,品類、文化類型及古今均衡,為文化部轄下國寶及重要古物件數最多之館所。

為了進一步彰顯史博館品牌獨特性及差異性,開館後各項展覽將打破傳統「華夏」與「臺灣」的地域性或時間軸的框架,取代之以人類文化資產的視角看待館藏,以常民觀點詮釋歷史。例如常設展以「在這裡,與歷史相遇」為名,其核心概念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是讓民眾與歷史發生連結,並參與創造歷史的博物館」。透過「藝術美感」、「精神信仰」、「生活工藝」、「貿易交流」4大面向呈現約300件館藏文物,讓觀眾更易親近歷史與文物。展示手法以虛實整合為原則,即實體文物為主,科技藝術為輔,精選史博館的宗教文物、書畫雕塑、科技與生活、貨幣貿易等館藏,讓觀眾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汲取知識,同時重新梳理與盤整典藏脈絡,闡述史博館的核心價值。

史博的品牌精神,是延伸館藏文物之美感藝術及當代工藝之內涵,營造易親近的美學體驗,將文物與生活結合,打造創新與傳承兼具的觀展空間,展現史博品牌形象。史博館珍貴的文物及典藏品是全民擁有的資產,在打造全民共享與策略聯盟的宗旨下,資源讓全民能加值應用,以圖像授權做為商品的結合、延伸、發展出創作,進而達到「共享、共生、共好」的三好循環,讓藝術文化產生更深層力量,打造「史博68・璀璨永續」新氣象。

史博新館徽中文標準字擷取館藏于右任《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的草書設計。(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全新「視覺識別系統」2023年正式啟用。(史博館提供)

最後,梁永斐引《老子》所言「動善時」之理。如果把握住時機,做事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時機選擇不當,流血流汗也做不成。「『動善時』。開始動了,在工程上該斷的斷,該重啟的就面對。第一步,在今年初元月我們啟用全新的『視覺識別系統』,新館徽的中文標準字擷取了館藏于右任的草書墨寶、也是重要古物級別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來設計,呼應了1955年『建館』與2023年『重新開館』的傳承與創新;2月4日行政團隊入新厝至南海行政辦公室。第二步要動的是當代工藝設計館台北分館要啟用,三月底點交,希冀最晚暑假可開館,一定會盡快開館。第三步就是史博館的主體整建工程完成,年底的隆重大開館。精彩可期,拭目以待。」

藍玉琦( 23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