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晾 頭擺:史博館典藏傳統客家女性服飾

晾 頭擺:史博館典藏傳統客家女性服飾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s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Hakka Female Clothing

(本文摘錄自《歷史文物》312期封面故事〈晾 頭擺──史博館典藏傳統客家女性服飾〉)2008 年臺灣客語鉅片《一八九五》,刻劃乙未戰爭中苗栗客籍義勇軍領袖率領男丁為保家衛國奮戰,妻子與全村女眷染衣耕作為其強力後盾,夫婦歷經生離死別、互信互愛的動人愛情。2021 年客語劇《茶金》,描述1950 年代新竹北埔茶商千金, 面對起落浮沉爾虞我詐的強大商場競爭,憑藉茶產業創造經濟奇蹟,帶領臺灣茶走向世界並改寫自身命運,拓出新時代客家女性的道路。二劇分別引發各界對於傳統客家服飾、性別形象;茶文化、客家藝文語言與女性意識等之關注和熱議。

文|高以璇(國立歷史博物館公共事務小組研究人員)

臺灣客家人口約佔總人口16%,是在明末清初自中國大陸移民而來,1760 年代以後大舉移入。起源於中原地區的客家民族,經由山岳地帶遷徙至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邊區,目前全世界的客家人其先祖大多自此「客家原鄉」遷徙各地。臺灣逾300萬的客家族群分布於平地與山地之間,尤其是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中部的東勢、石岡,南部的高雄、屏東等地,區域位於由臺北到屏東呈南北向的道路「臺三線」沿線。客家人以祖先為中心凝聚的社會型態,格外重視宗族觀念、體制以及父系敘事等現象;然而女性在一般生活層面的影響力未必不如男性。

衣飾文化反映出一個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思想態度與審美價值。就臺灣的客家人而言,其祖先歷經多次遷徙而來臺,不論時間的演變或遷徙地的更易,仍然保有原鄉的傳統習俗。由於客家婦女不論家境貧富,皆需張羅家務、下田耕作,勞心又勞力,傳統客家諺語所謂「四頭四尾」:「田頭地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家頭教尾」,分別代表田地、廚房、裁縫、家務四個領域,正是客家婦女平日生活的最佳寫照。為了工作所需,衍生出耐髒、耐洗、耐磨的藍色棉布服裝,久而久之成為臺灣早期客家婦女的傳統服飾——藍衫。

《暗藍素色綢大襟衫》民初(1912-1932)全袖長129 公分 身長104 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 84-00031
本件腋下即開衩,暗藍衣服以淺藍布加白地紅花闌干,增添一分花俏,也是客家衣物常見的配襯手法。綢緞裁成的衣服,修飾意味的緄邊卻用粗棉布,執意保留客家人的樸素本色。秋冬服。(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客家藍衫

客家藍衫,又稱大襟衫、長衫、士林衫。雖然南北客家服飾略有差異,但皆保有客家傳統精神,服裝用料較樸實,大多為棉、麻等常民使用材質,絲綢等質料通常是大戶人家使用。服裝色彩沉著內斂,多為素色、白色或藍色,結婚喜慶才用大紅色。

外型寬大、袖子攤開鋪平宛如T 字形的客家藍衫,沒有富麗的裝飾和刺繡,簡潔俐落的裁剪結構,就像傳統客家婦女樸實無華的生活型態,明顯地反映其內柔外剛性格的刻板印象。客家藍衫樣式雖儉約,衣襟鑲緄卻有學問,依據襟頭的裝飾,大致可分辨出穿著者的身分:大襟與袖口反摺部分配飾二條細窄白色布條鑲緄的是中年婦女;穿黑色或深色且無任何花邊裝飾的是祖母輩。闌干(花邊織帶)的材質有棉與絲織提花兩種,多半為淺色地提織配色花紋;年輕少女會在配布外緣加縫桃紅或粉紅色闌干(已婚婦人不加)。

《深棕色細麻布大襟衫》民初(1912-1932)全袖長112公分 身長107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 84-00035
藍衫衣身有長有短,長的居多,一般人穿可達腳踝之上,本件屬此。透氣的細麻如同紗質布,顯然是夏服;無闌干裝飾應為老年婦女穿著。簡單的藍布緄邊,配襯棕色,使此衣顯得格調獨具。(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新作藍衫緄雙襟,步步連來愛勾針;步步勾針妹刺個,著在胸前掛在心。」——客家老山歌描繪了藍衫的裝飾風貌,也點出客家少女的青春情懷。衣襟上簡單細小的闌干裝飾,是花樣年華少女重要的美麗寄託。客籍作家鍾理和(1915-1960)的《笠山農場》:「兩個人都穿著藍長衫,袖管和襟頭同樣安著華麗的彩色闌干;藍衫漿洗得清藍整潔,就像年輕女人的心。」以及《往事》:「她(招弟)穿著鑲有彩色闌干的藍衫,藍衫的清晰和闌干的華彩襯托出少女青春的鮮活和敏慧。」可一探著藍衫客家年輕女性的風情。沉著內斂的湛藍衣衫,鑲嵌著華絲交錯的織帶,隱約聽見老山歌裡客家少女的心窩,溫柔初綻的悸動。

《黑色棉緞大襟衫》民初(1912-1932)全袖長139 公分ě 身長107.5 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 84-00104
形制寬而長,黑地與藍配布,可謂代表性的客家婦女服制。開襟與袖口上的緄邊包括黑布邊、藍布邊和黑地白花闌干,算是非常講究的藍衫裝飾。兩邊衣側在腋下即開衩,亦當外袍使用。秋冬服。(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傳統藍衫,承載了客家先民含蓄內斂的情感與刻苦耐勞的歷史。仔細端詳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的傳統客家藍衫,彷彿正與一位手持針黹的賢淑女子或藝師,穿越時空漫談飛針穿紗的巧手慧心,聆聽古老歲月的跫音,件件綿延著動人的故事。(全文請見《歷史文物》312期〈晾 頭擺——史博館典藏傳統客家女性服飾〉)

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文物》季刊, 2020年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編輯方針,致力提供讀者知性感性兼具的藝術時光。312期「她們的 客家進行式」,透過讓文物與人物現身說法,呈現關於客家、女性的思考,與動人的生命故事。

更多精采內容, 立即上史博館官網欣賞《歷史文物》電子書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17篇 )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