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普普.塗鴉 凱斯哈林特展

普普.塗鴉 凱斯哈林特展

我對世界的貢獻是我的繪畫能力,我將盡我所能,在此生所及為更多人們而畫。繪畫,從史前直至今日基本上仍是相同的。它…
我對世界的貢獻是我的繪畫能力,我將盡我所能,在此生所及為更多人們而畫。繪畫,從史前直至今日基本上仍是相同的。它將人類及世界結合在一起,透過魔法般的方式存在著。─ 凱斯哈林
凱斯哈林《狗》‧壓克力、絹印、木材‧127×96 cm‧1986。(Copyright of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紐約,1982年。一名戴著大眼鏡、身形瘦削的年輕藝術家,因為在地鐵站塗鴉遭到警方以現行犯逮捕,其過程被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拍成新聞而聲名鵲起。他是凱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年出生於賓州、20歲赴紐約就讀著名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受教於正規學院訓練,卻在街頭崛起並打響名號,更不斷受邀至全球各地創作與展出。然而,凱斯哈林卻在邁向創作顛峰之際因病驟逝,所幸他的藝術影響力並不止於短暫的31年時光,凱斯哈林的一生正如他創作的圖像飽富傳奇色彩,直到今日依舊未被時間沖淡。
展場入口一隅,牆面攝影作品為《凱斯哈林(第五大道地鐵站)》。
台灣首度展出
現正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普普.塗鴉 凱斯哈林特展」(Keith Haring: Multiplexism)是台灣首次呈現的藝術家個展。或許台灣民眾會對這位藝術家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只要看到招牌的卡通式線條所繪的發光嬰兒、吠叫的狗、跳舞小人,就會明白他是何方神聖並會心一笑。而首度登台展覽的凱斯哈林,其筆下奔放的線條與鮮豔的色彩,也為農曆年節期間尚是春寒料峭的台北注入一股暖流。
展場一景,牆面攝影作品為《滑板上的凱斯哈林,攝於1986年》。
本次展覽作品借自於日本的中村凱斯哈林美術館(Nakamura Keith Haring Collection)。館長中村和男可說是塗鴉鬼才凱斯哈林的頭號粉絲,長年於世界各地收藏作品,並在2007年於山梨縣小淵澤設立中村凱斯哈林美術館,現已有200多件館藏。而因為這次特展慨然出借逾130件作品,也讓館方不禁苦笑表示幾乎要把他們的藏品搬空了;對此,中村館長表示自己相當欣賞凱斯哈林的正面力量,更希望無論是兒童或老人亦都能感受到作品的豐富能量並產生迴響。
而凱斯哈林在1980年代的塗鴉創作,如今看似尋常簡單,但在當時卻是相當具開創性。中村凱斯哈林美術館顧問暨策展人梁瀨薰如此比喻:就像現在網路世代經常使用的顏文字(かおもじ),但大家看了都能理解;而早在個人電腦還不盛行的年代,凱斯哈林以塗鴉圖像傳達他的各種情緒深受大家喜愛,就是一種舉世共通的符號語言。
凱斯哈林的雕塑作品以二維平面呈現出趣味的觀看角度,鋁合金彩繪的綠色小人是他的自畫像;後方牆面為《紅與藍的故事》。
藝術來自生活
凱斯哈林從小即展現他對繪畫的才華,而他也自認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必須負責地為藝術創作而活。「塗鴉是我見過最美好的事物。」在街頭文化盛行的1980年代,凱斯哈林雖然不是引領塗鴉風潮的第一波發起人,卻在地鐵站看到這種明快而直接的畫風而深受吸引、啟發,也自1980年開始以紐約地鐵站裡空白的張貼廣告背板為畫布,拿著便宜而簡單的粉筆繪製。儘管創作總在幾天後就被廣告傳單覆蓋,但充滿個人風格的圖像也在地鐵乘客之間形成話題,他也喜歡和來自各地的大眾交流,甚至把得到的意見放入創作中,一天甚至能完成多達40幅的創作。
1981至1983年間於以粉筆在地鐵塗鴉的作品《無題》。
「對我而言,我在地鐵裡的一件塗鴉與一幅數千美元的畫作沒什麼不同。」即使凱斯哈林已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他始終秉持著「藝術為眾人存在。藝術是生活,生活是藝術。」的信念,認為藝術創作沒有門檻、必須要回歸至大眾身邊;大眾可以直接面對作品,而不需要藉由學術評析才能理解藝術家的理念。創作從不打底稿的凱斯哈林,以直覺反射他對社會的觀察和感覺,信手拈來就是一幀幀現世圖譜;作品沒有細節、肌理與空間深度的仔細刻畫,經常可見滿幅的人物壓縮在同一空間裡,所描繪的人物更不具任何身分背景的指涉,反映他以平等眼光看待世人的理念。而他所作的雕塑作品,以二維思考的形象呈現,更像是直接從平面跳脫出來,極具另一種觀賞趣味。
除了身為一位成功的藝術家,凱斯哈林同時也是一位積極的社會運動人士。一向樂於接觸人群、喜歡在街頭創作的作風,也讓他更明確而真實地感受到存在於社會的問題與亂象。因此,在看似戲謔幽默的作品實則反映出他對社會情況與政治環境的熱切關懷,尤其對於各種對立、壓迫、剝削、暴力等情況大鳴不平。在畫面中可以看到他宣傳反毒、反戰、反核等意識,並對有色人種、兒童、同性戀者等相對弱勢的族群給予支持。例如,他在1989年特地為兒童創作一組名為《紅與藍的故事》的21件石版畫,至今仍受到許多美國學校或兒童博物館採用,做為激發學童將圖像轉化為語言的教材。
左起為:四件一組《安迪老鼠》、《閃耀嬰兒》與《咆吠的犬》,皆為凱斯哈林的代表作品。
回顧凱斯哈林一生創作了數以百計的地鐵與壁面塗鴉,由於都在公眾開放空間,因此僅有少數作品得以留存至今。例如:他在1986年於紐約曼哈頓一處壁球牆壁所繪製大型壁畫《吸毒等於發瘋》(Crack is Wack),以骷髏、怪獸與巨蛇等圖像表達吸毒對生命的重大危害,此處被紐約市公園管理處設立為「Crack Is Wack Playground」。他也因而受邀至柏林圍牆進行創作,共計在世界各地創作逾五十件的公共藝術創作,且多出自於教育推廣、慈善公益之宣揚。
《啟示錄》以奇想式的預言故事手法呈現。
凱斯哈林以熱情的性格與豐沛的創造力活躍於1980年代,也和當時許多當紅的藝文界、時尚圈名人有深厚的交情,作品經常與設計、時尚與音樂進行跨界合作,打入大眾生活各個層面。尤其和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的亦師亦友情誼更是一樁佳話,相差30歲的兩人還曾經共同創作。而深受普普藝術影響的凱斯哈林更將安迪.沃荷與自己童年時喜愛的迪士尼卡通相結合,所作的4件《安迪老鼠》(Andy Mouse)更是難得能在本次展覽完整呈現。
痛苦化成希望
這次除了飽覽凱斯哈林一貫洋溢著陽光氣息與青春俏皮的各類作品,更難得的可以窺探到在他內心深處,其實也會有憂愁傷痛的一面。1988年,是凱斯哈林人生最為重大的轉折點;他被確診罹患了愛滋病。而在中村館長收藏的作品之中,他也自認有兩組藏品的創作概念與意義相當特殊,就是凱斯哈林於同年所作的《啟示錄》與《無題(自畫像)》。
左為《無題(自畫像)》難得地呈現藝術家內心的惶恐,右為《無題》。
《啟示錄》系列作品,參照了《聖經 啟示錄》的內容形式,設定一個現代版的末日災難將臨的預言式文本,由凱斯哈林和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分別負責圖文創作,以充滿戲劇張力的畫面呈現出各種象徵毀滅和破壞的符號,不過仍可看出凱斯哈林藉此表達的是:他期待世界經過救贖而成重生的新天地。《無題(自畫像)》是他的照片以負片反轉的形式放大比到真人還大,可看到他神情不安地攀爬在鐵絲網的姿態,因為身為同性戀者的他在當時面臨情人和朋友們相繼過世的打擊,難過到意欲逃避現實、擺脫一切的痛苦心境,塗繪的龐大怪獸更強化他當下的恐懼。
這兩組作品讓大家看到藝術家內心的徬徨與脆弱之感,而讓人敬佩的是,凱斯哈林並不因此受到打擊而消沉,在透過創作宣洩與釋放不安的情緒之後,他仍對未來的生活保持正向心情。
凱斯哈林《沉默=死亡》.絹印.99×99 cm.1989。(時藝多媒體提供,Copyright of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而凱斯哈林對於社會的關懷從未間斷,1986年在紐約蘇活區開設「普普商店」(Pop Shop)販售結合藝術創作的產品,以平實的價格讓大眾擁有他的作品,並將所得用以支應他推廣到校園的藝術課程計畫。在1988年確診罹患愛滋病,他於隔年成立「凱斯哈林基金會」,致力於兒童福利推廣與愛滋病防治研究。同時也宣導社會應正面看待同性戀者的觀感與破除隔閡,作品《沉默=死亡》(Slience=Death)的粉紅色三角形是同性戀者除了彩虹旗之外,另一常用的代表標幟;凱斯哈林援引分別遮住眼、耳、口的三猿以不見惡事、不聽惡詞、不說惡言的形象,轉以反映普羅大眾面對愛滋病時大多採取不看、不聽、不說的消極態度。凱斯哈林在生命末期更積極地投入創作,並竭力發揮藝術的渲染力,他以創作療癒自己,也藉此鼓勵大眾在面對挫折時不輕言放棄;正如他始終以獨創的輕快節奏,自在地搖擺並大步向前邁進。
凱斯哈林《回溯》一作集結了他創作的各種著名圖像。絹印‧117×208 cm‧1989。(時藝多媒體提供,Copyright of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儘管凱斯哈林終究不敵病魔,在31歲因愛滋病併發症就此殞落,但傳奇的一生並未被世人遺忘。他對於塗鴉繪畫的影響、普普藝術的實踐仍在持續發酵;直至今日,凱斯哈林的創作與相關衍生產品依然在生活中輕易可見,他將個人生命轉換成更全面的形式存在,始終陪伴在大家身邊。尤其在現今充斥著暴力攻擊、動蕩不安的國際情勢,不免深刻感受到凱斯哈林早在1980年代便致力推廣的愛與和平之信念,是如此的可貴與難得。而距他逝世已達26年的當下,欣賞其作品仍可感受到無窮的活力與歡樂,這正是童心未泯的凱斯哈林最希望透過藝術傳遞給世人的能量─以充滿希望與信心的樂觀態度面對一切。
楊椀茹 (Yang, Wan-Ju)( 154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