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玗|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 雙頻道錄像、空間裝置 25”16″ 2016 關渡美術館提供
人類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帕斯卡(Blaise Pascal)
中世紀的歐洲瀰漫著痲瘋病的傳染威脅,而在醫療貧瘠與知識有限的年代,為了擺脫這般社會「異己」與未知恐懼的威脅,人們開始將這些病人驅逐到船上,使之漂泊、遠離,時人稱為「愚人船」。而當痲瘋病漸漸消失於社會環境之後,原本附著於痲瘋病人的價值觀與排斥意象隨之轉移,並在社會中發展出新的意義,17世紀的法國「大禁閉」擴大了隔離對象的範圍:窮人、罪犯、精神錯亂、無工作能力者,而對瘋癲的定義也成為各時代衍生的產物,如此的觀點不斷因襲至今,「遊民即瘋人、瘋人需驅逐」的印象仍生根於社會。
「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展覽現場。(關渡美術館提供)
上月底,劉玗的個展「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以作家布蘭特(Sebastian Brant)於1494年的著作《愚人船》為作品引題,布蘭特書中的愚人船載著111個愚人,性格各異,各自代表一種世俗性格或社會弊病,其中有守財奴、誹謗者、酒鬼、通姦者、放蕩不羈者、曲解聖經者等。而這種被驅逐者的角色與社會現象的鏡向寫照,其實一直存在於被俗稱做流浪漢的人們身上。2014年,自澳洲回國的劉玗感受到這種半流浪的生活方式、勞動情況與過去習慣的差異,便開始試圖改變自己舊有的生活,並關注過去生活中不會接觸到的族群。從跟蹤住家附近的街友開始,試圖想知道這些人的生活、與常人的關係,進而觀察台北街友的分布地圖,也參與民間團體的志工活動、以幫街友繪製人像的方式去瞭解他們,最後,她將研究的位址鎖定在「台北車站」這座巨大的公共流動空間。劉玗談到,台北車站之於他們,就像是某種「家」的意象,一如作品中訪問到的「老馬」所說:「我在這裡這麼久,看到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大概就是四個,其他都是抬出去的。」在本次的雙頻道錄像作品《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裡,劉玗記錄了五位長期居於台北車站中的人,其中一位觀音渡引修行的「仙姑」成為一條隱性的敘事主調,時而描述著她對於其他車站居住者的觀察,時而提出災難即臨的宗教警語,而在「仙姑」之外,則穿插了其他居住者對自己的描述,以及藝術家用鏡頭對台北車站建築空間上上下下的移動測繪。在《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中,街友清晰的詮釋語聲,在鏡頭前彷彿成為某種知識的傳授者,瘋癲的定義在此模糊不可辨,而在畫面之外,觀眾所站之處則被佈置成台北車站大廳那片往來旅人再熟悉不過的黑白地磚,銀幕內外的人,其實都共乘於同一艘愚人船中。
Tags
林怡秀( 13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