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盧昉 是古非今─21世紀古典繪畫在台灣

盧昉 是古非今─21世紀古典繪畫在台灣

這一次在毓繡美術館的個展「是古非今」,是藝術家盧昉從西班牙返台的第三次個展,完整呈現他從2010年以來的創作。…
這一次在毓繡美術館的個展「是古非今」,是藝術家盧昉從西班牙返台的第三次個展,完整呈現他從2010年以來的創作。展場佈置也以歐洲古典美術館為樣本,將畫作掛在深紅色的牆上,微暗但精準的投射聚光,讓古典油畫技巧的細節,完整得被烘托出來,同時營造令人沉浸的氛圍,讓人誤以為北方文藝復興的布勒哲爾(Pieter Brueghel)的經典畫作《農民婚禮》(Peasant wedding)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但仔細一看才發覺,原來這些農民坐在紅色塑膠椅上,經典的紅白藍帆布罩頂。
很多人看到盧昉的畫作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摸不著頭緒,但又對這股熟悉情景所帶來的趣味和衝突莞爾一笑。盧昉藉由挪用這些經典古典畫作,巧妙的融合台灣的風土名情,做為創作的方法。但其實這樣的創作過程,對他更像是反映著其獨特的生命旅程,在美國度過童年,求學於台灣,後來遠赴西班牙深造,每一個造訪的地方都成了他創作的土壤。
盧昉作品《大鼻子的藝術》。(毓繡美術館提供)
從台灣到美國、再從台灣到西班牙,再回到台灣,這些異國文化不一定都是美好的,盧昉說:「剛回到台灣,跟環境格格不入。」面對這些文化認同的衝突,他坦白說:「當你不知道要做什麼,會什麼,才會去發掘累積的。」因此,他開始將當時台灣流行的卡通漫畫風格,結合在歐洲美術館看到的古典繪畫,有了「大鼻子」系列,「自己好像不是完全屬於台灣,也不屬於西方」他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盧昉慢慢地找到自己身分的歸屬,從內心開始認同自己在台灣的身分,他說:「以前的我,好像不知道自己的根,是慢慢回到台灣以後,到了30幾歲,才開始尋找自己的土地。」因此「玩轉古畫」系列,並不只是展現他高超的古典寫實技法,而是終究發現台灣的模樣,將古典和台灣,藉由挪用來改變作品原來的面貌。《辦桌圖》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臨摹布勒哲爾的技法外,他在布勒哲爾原來的作品中看見500年前農民婚禮的「俗味」,其實跟台灣的「台味」有某種關聯性,而不只是隨機的拼貼和置換。
盧昉此次展出的作品《辦桌圖》。(毓繡美術館提供)
早期照相寫實的訓練,讓盧昉可以畫得跟肉眼所見一模一樣,但缺乏趣味性,因此早年學習聲樂的經驗,剛好應用在繪畫上,就像是演奏一齣歌劇一樣,進入被給予的角色。他說:「臨摹的畫面已經是現成的,所以我必須研究他的美術史、材料和技術史,知道這個藝術家在16世紀調色盤上的是哪些顏色。」這些技法同樣的也應用在增添的台灣元素上,避免就像是剪貼或是被Photoshop剪輯一樣。
在未來,盧昉希望可以創造以前沒有的古典繪畫,用更內化的技巧,找到表達自己文化的方式,無論是在技法和元素上,進行更深入的創作。
翁浩原( 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