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檢視藝術發展的進程 梁兆基談當代水墨

檢視藝術發展的進程 梁兆基談當代水墨

《典藏投資》有幸請來藝倡畫廊「欲窮千里 — 後97香港水墨」聯合策展人梁兆基,解說香港水墨從發展源流到新創藝術表現的獨特之處,並分享他對於當代水墨發展的看法。
在香港1997年回歸時,藝倡畫廊舉辦了大型海內外華人藝術家作品聯展,共有達100幅作品。適逢今年回歸20載,畫廊邀得著名策展人梁兆基先生和負責人金昌玲女士聯合策畫「欲窮千里 — 後97香港水墨」展覽,呈獻水墨在1997年前後的演變。
藝倡畫廊細心地把展覽空間劃分為前97及後97,前97有開山立派具備歷史地位的老前輩,如嶺南派的方召麐,特細挑選她於1997年創作的作品,其畫作尺幅恢宏,大氣率性,開心寫意,用色鮮豔奪目。還有借鑑西畫裡穿越透視技法的賴恬昌,當然不得不提新水墨運動倡導者呂壽琨與王無邪。呂壽琨在二、三○年代時把西方抽象藝術引人中國書畫,用上筆描、拼貼及吹彈等不同技巧,摒棄傳統筆墨書法媒介。而王無邪則沿用猶如太空鳥瞰的視點,在構圖設計上充滿巧思。
「欲窮千里 — 後97香港水墨」展覽現場。攝影|林琬娸
而後97的創作以觀念為主,致使不同的媒體都能參與其中。首先有中生代的甘志強與文鳳儀,甘志強著名的鳥籠裝置詮釋社會、文化及環保議題,縱然物料轉換,卻無礙追蹤筆畫模擬的軌跡。文鳳儀在宣紙上的墨彩配合烏沉香香枝於絹上燒灼的孔洞,達至冥想平和狀態,充滿文人道家出世思想。最後,更有學院派新秀挪用工筆方式去繪畫營造當代感或展現自我心情,其中尤以張小黎的成績最為突出,在開展的第二天她一共4幅的作品已全售罄。在「盒中山水」系列當中,她延續其傳統,將中國山水畫中的山水樹石替換成樂高積木,將非真實的山水造境置於日常物件之中,描繪片段化的記憶與經驗,和當代的語言對話傳統。而卓家慧的作品通常充斥著符號和記憶,細膩剖析自我的感覺,從而投射虛幻的情景,靈感當然還有來自個人的經歷。另外,許開嬌亦有探索物質的轉換,她對日常物品情有獨鍾,常轉化傳統的藝術形式,並運用平常物件來創造自己的作品。故顯然而見,前97的來源皆為傳統筆墨繪畫大山大水,充分體現天地萬物之間的禪味,概括說是用上西方技巧來講解東方傳統。然而後97則是用傳統技藝來說現代的故事,運用觀念等其它媒介,當然特別是和水墨有關。《典藏投資》有幸請來聯合策展人梁兆基,解說香港水墨從發展源流到新創藝術表現的獨特之處,並分享他對於當代水墨發展的看法。
王無邪《秋韻之一》.宣紙上墨彩.93.5×93 cm.1998。(藝倡畫廊提供)
典 在香港新水墨裡,您看好那幾位藝術家?
 藝術市場迅息萬變,在不同領域範籌裡各有獨當一面的領軍人物,很難總括地說,而這難免以偏概全。但當然這次群展的後97香港當代水墨藝術家,是我和金小姐皆認為其創作具備代表性,能反映當下的情況及個人特色。
典 在國際收藏市場上,新水墨是否有逐漸得到更多非華人收藏圈的人士認同?
 先我們一起回想新水墨的收藏板塊是如何組成的,它包含著兩路主要的收藏家,其一是來自當代藝術板塊,例如一直在做徐冰、谷文達和邱志傑等藝術家的收藏。其二則是從事傳統水墨的購藏,從呂壽琨與王無邪,到何懷碩、李華弌及劉丹。當然這亦有賴拍賣公司的大力推廣,且特意成立當代水墨專拍﹔市場加強關注,競投熱絡,無疑大大的推動了其後以當代水墨為題的國際藝術博覽會。
典 您在推廣當代水墨市場當中,遇到的困難、挑戰,以及如何一步步克服呢?
 說老實話,我認為從事藝術工作者,在香港所得的機遇比在中國和台灣多了。你知道嗎?在香港的大學裡藝術系的畢業生,最後能以藝術家這一身分養得活自己的,比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要多了。不知多少中國年輕藝術家在北京辦完一兩個展覽後,還是待不下去回鄉了。香港有好幾個學士畢業沒幾年的就已經能躋身拍場,有些甚至碩士還未畢業呢!多得頻繁的拍賣活動和博覽會刺激了市場的活躍度,這為藝術家帶來各式各樣的機會,於我這類的藝術從業員來說,也多了工作的發展。
典 您對中國當代水墨的崛起可會看作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下一站?
 於我看來,中國當代水墨只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其中一個部分。中國當代藝術由多個部分組成,有幽默調笑的政治波普,亦有傳統文人所感興趣的山水風景,說穿了就是該如何把當代定義。
左起為聯合策展人梁兆基、參展藝術家文鳳儀、甘志強、何冠廷、王無邪,藝倡畫廊負責人與聯合策展人金昌玲,參展藝術家卓家慧、張小黎及許開嬌,於7月6日「欲窮千里-後97香港水墨」開幕禮上。(藝倡畫廊提供)
典 以您觀察,近幾年年輕藝術家有什麼新的創作面向?有什麼新媒介和主題?
梁 香港本土的藏家接受能力比想像中強,雖然他們群組不大,可是鼎力的支持使年輕藝術家有舉行個展的機會,價格大都能在5年內翻倍,持續的培養得以茁壯成長。當然採用傳統工筆技巧演繹當代趣味的作品,作為投資或是觀賞玩樂裝飾兩相皆宜,挪用新媒材、新觀念創作的影像或是擺設雕塑也不乏捧場客。說到底就是好的作品無論是什麼狀態或形色總會有人欣賞。可能由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藝術系著重工筆的描繪,而這類古典細緻、顏色協調的書畫也深受藏家愛戴,故近期的畢業展總會看到相關的作品面世。雖說工筆描線花工夫,但畢竟易於控制,和山水國畫沒花上10年8載都不能上展廳的情況不同。另外,我留意到尤其是今年下半年,有許多台灣畫廊不約而同為香港年輕藝術家舉行展覽,畢竟香港市場太小了,擴大生態圈是唯一的出路,而依台灣藏家的品味也會感覺他們較為清新。
典 您怎麼看以當代水墨為主題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水墨藝博」(Ink Asia)的誕生及其前景?
 在藝術史上來看香港是水墨藝術改革的重鎮,及至現時繁盛的專拍和藝博會,使之成為重要的國際平台,如上所說這為從業人員帶來莫大的機遇。只要畫廊適當地掌握其代理藝術家的市場,並因應其發展作出相對的調適,我對當代水墨的前景是樂觀的。你看要不是有「水墨藝博」這個平台,台灣的畫廊也不會發掘香港的年輕藝術家,而他們也沒有到外地辦展的機會。
策展人梁兆基。攝影|林琬娸
林琬娸( 4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