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存在的地方

不存在的地方

策展人感性的地理學思維,重繪當代的島嶼邊界,島嶼之於世界的關係,如同藝術家之於整個社會的關係,共存卻失去了存在感似的意識連結,換言之,知識上與認知上的存在仍然是「不存在」的,情感的連結與共鳴,才是存在有無的關鍵變因。
個體與島嶼
胡朝聖感性的引用德國作家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寂寞島嶼:50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文學著作裡的意境,每一個體如同一座獨特島嶼,都有自己的歷史過往、現實狀態、生命處境和虛構故事,生命的實踐包含他座孤島的認識,那是被好奇心所驅使的人們,彼此之間的探勘。
克魯森的攝影《無題(父親),冬》與蘇匯宇《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午夜時段》在展場對視而望,兩件作品殊途同歸的表現個體之於島嶼的狀態。動態影像與靜態攝影皆色調詭譎,靜態攝影在懸置的事件感中,隨時伺機而「動」,而動態影像則在裊裊煙霧中,營造了等待事件即將發生的迷離,家居空間的取景為本展在「家」與「不存在」的概念之間產生了連結與辯證。
浪裂線的類比(註)
廖昭豪的大型雕塑與崔廣宇數位相框內小小的錄像作品,在展場為觀者做了深刻的揭示。無法不繞道的身體,來自偌大、彷彿被拋擲遺留展場的《消波塊》,做為一種海陸交界的暗示,更讓觀者有機會懷疑自己所在的現實指標;崔廣宇的《彈簧木實驗》作品中,「水花」之於「水」如同「凌空的跳躍瞬間」之於「凌空跳躍的身體」,是不同運動狀態下的同一物質,「交界」的概念透過與水的互動,在看似輕功水上漂的影像中,重複的被觀看著。格萊德維爾的錄像作品《滑板手與低限主義》在滑板手的動作之下,空間中的雕塑藝術品,是「炫技」行為的載體,與崔廣宇的作品相互參照,兩者彷彿薛西弗斯(Sisyphus)神話中的重複自我與自我重複,荒謬的日常中思考身體無意義的意義,這是從島嶼概念下身體所感知到「浪裂線」存在,既勾勒邊界亦隱藏邊界。
鈴木貴彥(Takahiko Suzuki)的「檳榔攤」系列作品。(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濱線的位置
相較於上述身體運動式的存在,透過視覺來確認存在的身體,則彷彿是濱線式的叩問,袁廣鳴「城市失格」系列的攝影,在超出身體界線的尺幅與白晝、夜晚對比的參照下,用足以失去方向的視覺張力擁抱著觀者;艾力希作品《電梯迷宮》則在兩人參與式的進入作品後,打破以往對於電梯內鏡像反射的經驗,製造出從身體迴返至視覺感受的驚喜。鈴木貴彥「檳榔攤」系列讓習以為常成的台灣地景建築,成為獨具慧眼的凝視對象,在模型與標示經緯座標的圖像之間,觀者是那不斷尋找視覺濱線海浪,日常與陌生在同一處消失與出現。
麥克林(Rachel Mclean)的錄像作品《先生,可否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不踏浪的海岸線
訊息傳播與媒體中介成為當代,難以迴避的經驗素材,然而媒體經驗與身體始終不近身的不真實感,儼然成為當代生活情境下真實的一部分,改編自馬克.吐溫(Mark Twain)經典故事《王子與乞丐》的錄像作品《先生,可否請……》,藝術家麥克林一人分飾多角,宛若弄臣似的荒謬對白,在文化脈絡下的刻板印象中,操弄著符號修辭;鄭先喻的《沙箱》則改寫程式,透過手機簡訊,讓展覽現場觀者的手機,以不得不、或是無法拒絕的「擾民」式「導覽」,看那看不見的畫作,閱讀那不斷被解說,卻無法對位的牆上畫作;陶亞倫作品《鏡中鏡外》運用VR虛擬實境,讓電梯進出口的非觀看位置成了被唯一「航行」的方向,無垠的漂移始於足下,無需移位的觀者,站在僅限一人的基座上,那是航向虛擬風景的起點與終點。
心之所向
策展人感性的地理學思維,重繪當代的島嶼邊界,島嶼之於世界的關係,如同藝術家之於整個社會的關係,共存卻失去了存在感似的意識連結,換言之,知識上與認知上的存在仍然是「不存在」的,情感的連結與共鳴,才是存在有無的關鍵變因。迷途/知返、離散/居留、群體/個體、恆常/轉瞬,不存在的地方並非是二元對立的提出「家」的反義詞,而是空間與時間的基礎上,重新啟航。
註 本文延續策展人「不存在的地方」一展中的島嶼概念,以浪裂線、濱線與海岸線地理學名詞比喻展覽中作品的特質與差異。浪裂線為在海岸地形的營力作用中,海岸侵蝕力量的起始點;濱線為海水高潮位線與低潮位線的中間,又稱平均潮位線;海岸線指的是海洋的浪,於陸地上所達到最高的界線被視為海岸線。
倘若「不存在的地方」(A Nonexistent Place)是一個視覺藝術展覽,在尚未看見展覽之前心中不免自忖著「不存在」如何被看見?又或者為何需要看見那「不存在」?忠泰美術館繼首展「HOME 2025:想家計畫」之後舉辦「不存在的地方」一展,如果「想家計畫」是一個以十年為單位,想像未來住居的計畫提案,那「不存在的地方」即是擺脫功能性與計畫性的計時目的,從美術館之於當代展覽事件的主體出發,思索著從「家」延伸出的意象,與當代人類的生存情境產生對話。本展由胡朝聖擔任策展人,參展者包含美國克魯森(Gregory Crewdson)、艾力希(Leandro Erlich)、英國麥克林(Rachel Maclean)、澳洲格萊德維爾(Shaun Gladwell)、日本鈴木貴彥(Takahiko Suzuki),與台灣袁廣鳴、陶亞倫、崔廣宇、蘇匯宇、鄭先喻、廖昭豪,共計六個國家,11位藝術家參展。
「不存在的地方」展覽現場,圖中為格萊德維爾(Shaun Gladwell)的《滑板手與低限主義》(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