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進門看見高達三米、重達三噸的安東尼·葛姆雷鑄造砌塊的雕塑作品《Big Rate II》佇立在忠泰美術館大廳時,你便可意識到「亻 ─ 生而為人」(Dasein – Born to Be Human) 這檔探討著人與存在的展覽,其英文展名中、源自百年前由哲學家海德格於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Dasein(此在)──「在世界中存有」之概念,與當代藝術創作之間對照的關係項中,雕塑性是重要的軸心之一。
生活世界中的雕塑性
海德格在該著作中以存有替代「人」這個字詞,人因了解存有、使存有在人之中,而得以為人。而此在中的世界,則是讓人生活於其中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藝術作品是使人俯瞰自身存在的物,以《Big Rate II》作為展覽動線中的開頭,其形式的純粹,與展覽命題裡的人文主義思維,為觀展體驗打開了對於雕塑性與物質性的面相。
此一面向在進入二樓展場時,圍繞於人生在世的環境、雕塑、勞動、性別與邊界,策展團隊將之開展成「身體政治與禁錮」、「內在對話」、「群我關係的構築」、「不存在的存在」四個子題切入。然而,儘管子題在策展論述上是如此鋪陳規劃,但空間化佈局卻依然保留了一絲實體空間才擁有的連貫性。例如策展團隊以Candy Bird(糖果鳥)作為進入二樓主展場入口前的裝置作品《專心(102天)》,也讓「內在對話」在展場空間裡,既是開頭,也是結尾。
Candy Bird此次展覽呈現的全新現地創作《專心(102天)》,將一整排印刷著同樣文字的筆記本裝置在展場的廊道空間裡,每過一天卸下一本,隨著一百天的展期過去,「缺席」作為一種存在的最後形式,取代了那些日記般的物件。
《專心(102天)》延續了過往在塗鴉與文字書寫中的感性,在筆記本內的文字像是將日記中的事件挖空後留下的片段感覺,又或者像是在一段不折返的公路移動中,看著旁邊重複經過的護欄,因為車速過快而在視域中產生定格錯視那般,重複的事物與存在看似不變,其實關係也在不自覺地時間流逝裡消逝。
一進入二樓展場,何孟娟、耿傑生與江孟禧的作品令人很清晰地聯想到都會社會中操演的性別與其禁錮的狀態。何孟娟童話系列的攝影作品《阿梅》、《阿蘭》、《阿竹》和《阿菊》、耿傑生《合群系列I&II》與江孟禧的《蜜桃成熟時》,在過往各自的展出裡有各自的創作脈絡,但在「亻 ─ 生而為人」中,不同性別在創作中的形象令人莞爾。
例如,《合群系列I&II》裡同樣臉孔的男性,穿著同樣的西裝,對著展場搖晃、點頭稱是的機械式舉措,是為了讓社交運作如人物雕塑底下的那顆不鏽鋼球體般平滑的同一性;何孟娟「梅蘭竹菊」中女性的俗艷裝扮、背景的台灣步登公寓景觀,以及身體與服裝因為無法克服引力而緊貼在透明片的擠壓感與「地味」,幽了女性必須在時尚中表現輕盈脫俗的社會框架一默。木雕作品《蜜桃成熟時》則表露了對陽具主義的反噬,少女初長成的性徵與雞隻青春期的相貌,搭配以不同木頭雕刻而成的穿戴式陽具異物,看似柔弱的形像結合攻擊性的意象──她有屬於自己的武器,而不必等待英雄到來。
上述三位藝術家反映著對於身體與性別在社會環境中的關係,而這個特點或許正是他們與葛姆雷雕塑的不同之處。耿傑生認為,葛姆雷以個人身體出發、丈量生活世界與精神處境的雕塑,與自己從社會的異化環境中抽取某一集體形象,以此返身關照的路徑不同。葉世強的《北海岸》則透露了中國傳統書畫中的人與環境精神,面對碩大的世界,人作為滄海一粟是如此渺小,然而在展間中的其他作品中,卻又能見得由人所建構的世界、社會、系統之龐雜偉大。
雕塑、影像與行為中的自他關係
此一集體與個人的視角差異,在陳永賢《See U》與《斗室棲居》、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的《表演織品》與《潑》中也有著寓意深遠的對照。在陳永賢的早期行為影像的創作裡,他亦視自己的身體為創作素材。雖然是從自我身體出發,事實上是希望藉此觀照他者,他認為不管自己或是他者的身體,只要觀照身體都會有其相互性。
《See U》與《斗室棲居》是藝術家陳永賢在東三水街市場環境中的長期藝術陪伴計畫的影像作品,藝術家將市場攤商面容與身體中的勞動歲月以黑白肖像攝影表現之,並以3D數位掃描傳統市場攤商每天所身處的斗室空間。瓦卡娜嫣恩的作品同樣也起因於市場,藝術家將身體化為秤與拖把,將身體化為單一用途的工具,在銳利高飽和的彩色動態影像裡荒謬地挑戰人體異化的極限。不論是市場裡的群像,又或者是行為錄像中的身體,身體都是載體。陳永賢說,拍攝這組傳統市場的影像,其實就是往回做自己。
「身體之間其實沒有差別。當你面對自己身體的某個部分時,你會留意它在有形與無形間乘載的事情是甚麼。」同樣地,瓦卡娜嫣恩則是用更強調個人視覺風格的方式,讓身體勞動在乘載的過程中,使人在觀看時可以想像到感官的重量。比如從景窗外灑下冰屑所累積的寒冷感與重量,雖然是由藝術家的身體在操演,但其實是反射到一種普世性的、每一個人身體中承擔生活世界裡的群我系統。崔廣宇的《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亦是以輕盈的手法,凸顯群我系統關係荒謬性的動態影像作品。他預先在戶外架好攝影機,並進入台灣不同地方的超商座位區快閃表演布袋戲並後製配樂,在表演的現場中,有許多無關的路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入鏡成為被觀看的觀眾,而表演行為紀錄當下環境與生活系統裡的一舉一動,也被框進作品中。
倪灝的《屏障》與沃夫岡.史提勒(Wolfgang Stiller)《火柴人》在同個展間中併置,在直觀上令人聯想到體制力對生命的宰割。史提勒使用電影布景廢棄的臉部模具,以及組合木頭碎片所打造等身大小的火柴人,大多都作為燃燒生命後的遺物陳列在我們周遭,而倪灝的《屏障》則以平面化的刺網圍籬,表現國家邊境之間的政治性,插在尖刺上的現成物碎片則是人們試圖靠近或越過時,所留下的傷痕。藝術家將這種造型中的暴力轉化爲對於生命與政治界線的質問。
「亻 ─ 生而為人」延續了忠泰美術館過往多檔策劃展中的人文主義觀照,而在此次展覽中,人文主義以雕塑性之名,所回望的自他關係,恰巧呼應著近期許多展演中對於人的探問。那看似傳統的藝術思想範疇,在如今人工智慧與演算技術演進突飛猛進的當代,也格外顯現其自身的價值。
忠泰美術館「亻 ─ 生而為人」
參展藝術家|(按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卡葳塔・瓦卡娜嫣恩 Kawita Vatanajyankur;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江孟禧 Meng-Si Jiang;沃夫岡・史提勒 Wolfgang Stiller;何孟娟 Isa Ho;倪灝 Hao Ni;耿傑生 Chieh-Sheng Keng;陳永賢 Yung-Hsien Chen;崔廣宇 Kuang-Yu Tsui;葉世強 Shih-Chiang Yeh;糖果鳥 Candy Bird
展覽日期:2023-04-22~2023-07-30
展覽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