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歷程 錯過喜愛作品的覺醒
從事工業產品設計的Simon從小就喜歡繪畫,閒暇時,隨性作畫,而且畫了一手好素描,這些繪畫的基礎也成為他探索藝術的基本素養。1980年代開始逛畫廊、看展覽,熱衷於參與各類藝文活動,20幾年前,Simon夫妻倆到巴黎旅行時買下一幅不知名的小油畫,開啟了藝術世界的那扇窗。早期從版畫入手,Simon曾擁有潘仁宗、朱德群與丁雄泉等作,直到2009年認識安卓藝術的李政勇才正式踏入收藏。
Simon最大尺幅的作品就是羅馬尼亞藝術家漢娜的作品,這件作品對Simon而言深具意義。2012年,安卓舉辦漢娜個展,Simon夫婦去看展時發現漢娜畫中的地板竟然與家中的地板一模一樣,作品與收藏者之間產生無法言喻的關連性,拉近了羅馬尼亞與台灣的距離。每次看展Simon總是與藝術家暢談作品的種種,深入了解創作的意圖,這件作品也成為他收藏的第一件大尺幅之作。
石晉華的走筆。(左)
雖然Simon投入藝術收藏短短數年,但對藝術的純粹與熱愛卻是不落人後。不管在畫廊開幕展、藝術講座、藝博會以及藝術顧問等課程,總能見到他的身影。在Simon方寸之間的書房裡一本本與藝術相關的書籍、雜誌、作品目錄,書櫃上還能發現剛出爐的新書,翻開扉頁裡的眉批與註解都能看出對藝術認真鑽研的程度。書房裡擺放多位台灣年輕藝術家之作,在書桌旁有一件中國藝術家于吉的雕塑,讀書之餘,他喜歡凝視白臘在時間流逝中累積而成的軌跡,彷彿永恆的停駐。
大部分的人在收藏的起初,難免跌跌撞撞,剛踏入收藏的Simon也不例外,也曾歷經一段摸索期。他與Julie幾乎都一起看展,每次看完展覽就會提出彼此的觀點,分享、激盪,不過早期看展的習慣還是比較漫無目標。有一回,他在畫廊看到一位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很喜歡,考量單價超出預算而作罷,事後又常想起那幅畫。「我記得那時的心情是,作品如果運回法國,以後要再看到應該是很困難了。後來我常想起那幅畫,有一種失去的遺憾。」那次的經歷改變他的收藏習慣,同時也幫助他思索自己與收藏的關係。如今Simon收藏核心以觀念性作品為主,環繞在「時間的流動、軌跡,以及與關係的連結」主題,創作形式則以簡單、單純為主,近期更著手收藏雕塑、裝置與攝影等當代藝術之作。
餐廳旁的綠色牆面是藝術家鍾江澤的大尺幅之作。
從品酒看藝術 審美品味的轉變
除了熱愛藝術外,Simon也是一位葡萄酒達人,經常以品酒詮釋視覺作品。他說:「其實,藝術鑑賞是一種過程,品酒喝多了也喝出韻味,展覽看得愈多也看出門道,眼光變得更為犀利,而且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慢慢地,你會減少看展的頻率,而是增加看展的品質。」現在的他會挑選具代表性的展覽,而且尋找比較符合個人收藏脈絡的畫廊,培養互動、建立往來的關係。
他以品酒論藝術:「這有點像布根地,比較傾向純粹一點的元素,若是黑皮諾或夏多內,則帶出有深度且變化的表現。例如于吉的蠟礎,雖然是純粹的紙、石蠟,卻能讓人幾乎時時感受到時間的層次變化,也像是石晉華的走筆、宋曉明的膠帶、或Marina Cruz的衣服……。」
Julie分享到自己在審美品味的轉變,例如台灣藝術家謝鴻均以女性經血表達性別意識的作品,看作品憑直覺的她,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力。「剛開始看畫的時候,我會選比較甜的。所以一開始沒辦法接受謝鴻鈞的作品,看到她的畫會害怕,線條尖銳到會刺人。」不過,在深入認識作品後也慢慢懂得欣賞其中的涵義。現在家裡也有一幅同樣關注女性意識的其他系列,就擺放在餐廳的櫥櫃前。
在Julie巧手縫製下的每件物品,充滿情感與溫暖,溫馨的家庭氣息洋溢在空氣裡。
對Simon而言,林銓居的畫作讓他看到人類的渺小;Julie則認為《夫妻樹》就像夫妻永結同心,身為基督徒的Simon有感而發地說,這正象徵了基督教裡追求合一的精神。目前在Simon的收藏中,以林銓居的作品數量最多,在其手上也擁有鍾江澤最大尺寸之作。懸掛在餐桌旁的綠色牆面上的運動系列,以粗獷的線條筆觸、躍動的色彩引人注目,此作是前年在台北藝博會買下。
Simon夫婦也是鍾江澤的作品的主要收藏家,兩人很喜歡藝術家作品中傳達出的愉悅感受。對Simon而言,鍾江澤的畫作看似純粹隨意,但有種令人不禁想投入其中的色彩與動感。Julie坦率地說,生活很routine,甚至有些無聊,但看到江澤的畫,你的腦袋會被帶到其他地方,不知不覺就放鬆了,讓生活充滿創意。「我想,或許是因為年輕生命力的關係。」打破窠臼、跳脫框架的畫風,這或許就是鍾江澤作品的魅力所在,為我們平淡的生命激起火花與熱力。
Simon經常帶家人出國旅遊、逛博物館、看展覽,此為倫敦泰德的展覽。
給藝術愛好者踏入收藏的建議
Simon觀察到初步踏入收藏者的心態:現代大部分的藝術愛好者,剛開始收作品時,對藝術家總抱持一種「贊助」的心態;假如年輕藝術家有「心」創作,應該買一、兩張作品來支持他們,但,隨著時間與專業知識的累積後,Simon逐漸改變藝術贊助的觀點,在挑作品時轉而以「藝術的本質」進行收藏。因為,對有心建立收藏脈絡的藏家而言,並非恰當之事,收的作品太過於鬆散,較難自成一系統,每次只購買一、兩件作品,無法有效的運用資金。
此外,踏入收藏絕不能忽略與畫廊打交道,挑選畫廊時必須對畫廊的經營風格與態度有初步的理解。Simon剛開始買畫時會和幾家畫廊保持聯繫,並且進行交易。他笑著說,挑選畫廊,就像學習看作品一樣,一開始多看、多認識,透過展覽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不是用耳朵來收作品,而是願意陪你用眼睛與心去深入認識作品的畫廊。」
2012年,安卓舉辦漢娜的個展,Simon夫婦去看展時發現漢娜畫中的地板竟然與家中的地板一模一樣,作品與收藏者之間產生無法言喻的關連性,拉近了羅馬尼亞與台灣的距離,每次看展Simon總是會與藝術家暢談作品的種種,這件作品也成為他收藏的第一件大尺幅之作。
特別的是,在藝術產業蓬勃之際,剛入門者容易為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而失去對藝術純粹的熱情與喜愛。Simon認為,切勿因為人家說好、或以後會漲而去收藏,而是真的能感動你、與你有某種觸動的好作品、內容或形式。「一開始不用急,先學習看作品、看書,有人說至少看過一百件,有人說至少看過一千件,或更多,依照自己的預算,漸漸產生或調整自己的收藏系統。」
信仰是Simon的生命核心,年輕時還曾想去讀神學院的他,在藝術裡領略到神對人類的美好旨意,而藝術也是學習品味生命,活出信仰的一部分。「信心有點像葡萄酒的酒體,可能是丹寧或酸度,一開始很粗糙尖銳,在經過生命對永恆敞開的過程中,漸漸柔軟而厚實、複雜而迷人。」對他而言,面對藝術,除了訓練構圖、色彩、質感、風格、故事、重量、力量、感情、藝術史的敏銳度,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這些藝術作品進入他的生命,與之對話,透過生命本身指向永恆的特性,彼此拉升信心的敏銳度。
那天的陽光,燦爛耀眼,敞開的畫作,如此真實且毫無矯飾,名副其實的生活在藝術裡,Simon與Julie的家讓我們看到生活美學的另一種實踐。
Simon的書房井然有序的陳列一本本與藝術相關的書籍。Simon每天固定閱讀的習慣,有更多的時間思索自己與藝術的關係,書桌旁的作品正是中國藝術家于吉的臘礎。
Simon與Julie。後為台灣藝術家林銓居作品《夫妻樹》。
五年級生的Simon和Julie是對有趣的夫妻,兩人學有專長。活躍於藝術圈的黃瑞榮,在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朋友都叫他Simon。投入藝術收藏之前,Simon是資深的葡萄酒達人,以挑剔的味蕾在朋友間聞名,經常邀請藝術家與藝術同好者暢談藝術、品嚐美酒;而Julie的手作功夫則是深藏不露,舉凡裁縫拼貼、手工香皂和布娃娃,樣樣精通。週末的午後,陽光灑滿一地,走進尋常的天母巷弄,Simon與Julie的溫馨小窩,除了擺放滿屋子的畫作外,就是女主人巧手縫製的一件件充滿感情的物品,溫馨的家庭氣息洋溢在空氣裡。
一打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錯落於客廳、餐廳的畫作,餐桌旁的綠色牆面是鍾江澤幾乎與牆面同高的近期新作,冰箱旁是菲律賓藝術家Marina Cruz的油畫刺繡,櫥櫃前是林銓居的《夫妻樹》,鋼琴上是德國藝術家的男孩肖像,茶几上是西班牙藝術家的人物拼貼畫,還有擺放在地板上的菲律賓藝術家漢娜的畫作,讓置身其中的我幾乎被所有的畫作給淹沒了。這看似散落四處的擺放方式,卻井然有序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Julie笑著說,當初就是因為房子塞不下作品才搬到天母,沒想到現在又沒地方放畫了。
與藝術品共同呼吸與生活,是Simon夫婦的人生哲學,從擺放作品的風格看到他們對藝術的巨大熱情。他語帶幽默地說:「我們的收藏是沒有風格,就是風格。」
客廳一角。
Tags
陳意華( 11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