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在地實驗
在「二十年的謎題」講座開始前,投影幕上放映著一段DV畫質的影像,記錄一群約30至40歲的人在開放式廚房愉快用餐、談話,這是1995年於「在地實驗」(Etat)的聖誕節聚會,影中人現在已皆是成熟的藝術創作者。這段影像也引出了此次系列講座的題目「二十年」。在地實驗1995年由黃文浩所創立,以「觀察與發展所有具有潛力的藝術形式,並探索創作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為其成立宗旨。自1996年起,在地實驗開始發起一系列「人文論談」講座計達50多場,議題範圍涵括劇場、舞蹈、攝影與建築,這些影片資料也在網路上開放,做為當代藝術相關論述的部分資料庫。
1997年10月ET@T color bar。(在地實驗提供)
「在地實驗計劃論壇」(Etat Forum)自去年起承接,以「在地實驗」作說法,計畫論壇是1995年成立「二十年以後的」etat(狀態),而此次「二十年的謎題」由秦政德、高俊宏兩位創作者的實踐分享展開,在首場座談中,身穿小草藝術學院T-shirt的秦政德,以第一人稱的參與者視角回顧野百合學運的前後脈絡(T-shirt上的野百合圖案來自他1992年的版畫課作品,爾後成為文大美術學運與小草明信片的精神圖騰)。高俊宏分享自己大學時期進入美術學院、經受西方理論影響而開始一段與自身歷史脫節的創作過程,而這段離心的創作方向卻也帶來他日後空轉無依的徬徨感,直到重新入山、走入做為台灣工業與資本化銘記的廢墟場景後才再次找回創作意義。對此論壇而言,這是一個關於如何談「在地實驗」的系列計畫,從思考在地實驗,到思考台灣20年來文化的、政治的、藝術的發展來為空間再次定位。
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講座現場,左為提問人郭昭蘭。(攝影/林怡秀)
II–牯嶺街小劇場
原建於1906年的木造房舍日本憲兵分隊所,在1945年受國民政府徵收後轉為台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在1954年擴建為三層樓建築,該址至1993年因應《行政區劃法》的調整,名稱先後再更易為「古亭分局」及「中正二分局」,有別於牯嶺街鄰近的其它房舍,這棟建築面朝西北,除象徵著掃視區域中各種可能威脅的監控之眼,也隱隱扮演著具體而微的國家權力。1995年,中正二分局遷址,原址經藝文界人士奔走爭取後於1996年規畫為藝文劇場,1998年北市府新聞處將「中正二分局小劇場」委託民間團隊管理,這處台北首件閒置空間再利用案成為國內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的表演場所,這個滋養著小劇場與表演者的空間在2001年正式命為「牯嶺街小劇場」。8月底,小劇場於二樓空間展開「牯嶺街小劇場十年(2005–2015)檔案展暨未來的脈絡論壇」,展示「身體氣象館」於此十年間的營運成果與檔案。
論壇部分邀請日本戰後前衛美術研究者黑達賴兒(KurodalaiJee)、日本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Seiji Shimoda)與身體氣象館創立者王墨林,各以日本美術史與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小劇場有問必答的方式鋪陳。上月台北兩處空間的論壇活動,也同時顯示出社會發展與創作活動間彼此映照的過程。
林怡秀( 13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