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權力滲透的藝術表達:大館當代藝術館開幕

權力滲透的藝術表達:大館當代藝術館開幕

在細心觀察下,不難看出大館當代藝術館的兩個展覽為觀者揭示在人文社會中,各方權力架構的運作情況、角力及協作。權力無所不在,但只要用得其所,大家亦可以從中各取所需。正如大館整個活化工程,在各方的權衡輕重的角力下,成功為香港文化界開創了新的面貌。
策展人在作品選取上回應了展覽的命題,藉著藝術作品探討在藝術世界、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中滲透的權力架構。展覽門口的大型人數計算器《參觀人數》(2005)由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創作,是一件與入場觀眾互動的作品。藝術家以此諷刺藝術中心以人流數字作為度量活動效益的標準。當數字是一樣可以被隨意修改的東西時,它還是一個判斷效益的合適工具嗎?將此作品置於會場入口,有力的加強展覽論述對權力的敘事性。至於探討身分權力的問題,有由藝術團體西京人創作的《第四章:我愛西京:西京總統的日常生活》(2009)。西京人是由中國藝術家陳劭雄、韓國藝術家金泓錫與日本藝術家小澤剛組成的藝術創作團體。三位藝術家虛構了一個有歷史背景、慶典、運動代表團名為「西京」的國度,以荒誕手法探討國家及民族身分。而回應社會日常狀況的,有中國藝術家梁鉅輝的《生產空間與螞蟻》(1988)。作品場面以大量塑料螞蟻攀附在廣州市民日常生活的照片上,運用不安的場面誘發觀者聯想。藝術家將螞蟻比喻為人民,藉此諷刺199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急速發展令人民生活於擁擠的環境。
此外,亦包括多位香港本土藝術家的觀點在展覽的敘事中。關尚智和黃慧妍的錄像裝置作品《貧賤夫妻百事哀》(2010),在白色的小房子中播映著以黑白懷舊片形式呈現,由藝術家們親身上演的生活悲情片段。影片是藝術家們為期5天的表演紀錄,橋段以戰後香港家庭的生活困苦為背景。作品極具本土特色,暗暗地帶出香港城市生活的權力支配。另外,作品《攞你命3000》(2018),是由LH02的白雙全、謝斐、曾慧明、吉暝水、周小某聯合創作的裝置作品。啟發自香港人十分熟悉的周星馳電影《國產凌凌漆》的橋段,當中由多件具攻擊性物件所製的武器「攞你命3000」。此作品挪用了周星馳電影設定的時期作背景(即1990年代的香港),以此出發,選取多件當時的標誌性生活物品。他們將這些物品定義為可以入選為超級武器的材料,供觀者接觸及了解。此作品以電影帶出香港在回歸前對祖國的各種荒謬及可笑的幻想,隱喻了香港、祖國、武力、日常四者之間的微妙關係。
PolyLester|核心 裝置 尺寸可變 2018 ©大館及藝術家
溫德|黑球及錄像紀錄 PVC吹氣軟膠(公共空間作品) 圓周300-350cm 2000 ©大館及藝術家
此外,道出香港本土的空間權力議題的,有德國藝術家溫德(Yvonne Droge Wendel)的《黑球》(2000)作品及錄像紀錄。藝術家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在多個國家的公眾地方上演了一幕移動巨型球體的表演,以揭示公共空間的秩序及制度等問題。香港寸土尺金,以對公共空間的管制而聞名。藝術家有鑑於此,沒有將黑球放置在香港鬧市,反而製作合成錄像,幻想黑球在多個香港的空間出現。作品的批判意味甚濃,辛辣地批判了香港公共空間的權衡如何直接影響藝術生產。
「六個練習」──年輕藝術家空間政治的實驗習作
香港物理空間有限的問題,除了在展覽「拆棚」中有所觸及,另一邊廂的蘇詠寶個展「六種練習」亦延伸了多一層的觀點。「拆棚」展覽佔據了會場的大多位置,反之蘇詠寶的展覽只有一個展廳。雖然如此,大館當代藝術館能在開幕時向公眾展示出培育新秀的決心,也是難能可貴。香港年輕藝術家缺少空間工作及展覽已是人所共知之事,在開幕展覽中加入對本土對藝術家的關注,亦是平衡藝術界中較弱勢一群的舉動。
蘇詠寶是新生代的藝術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此次首檔個展由其老師陳育強教授策展。蘇詠寶生於中藥世家卻沒有想過以中醫為職,而是從另一種途徑去了解中草藥─從物理及視覺去感受草藥世界及個人經歷的關係。藝術家細心研究各種中藥材的外表、特性、物理條件,與之交織的是藝術家的自身經驗及想像,創造出關係於植物、個人經驗、藥理的異想世界。受物理科學家暨小說家萊特曼(Alan Lightman)的啟發,藝術家的作品以建構一個另類世界觀為藍圖。每件作品的獨特外表令觀者猶如身處人體內部,感受由藝術家精心主理的多感觀旅程。藝術家更邀得香港著名文學作家董啟章主理文字創作部分,令整個展覽的世界觀敘述更為完整。
展出的六個系列作品,代表藝術家的六個練習課題:連結、表面、散發、懸浮、流動、內面。六個系列環環緊扣,刻畫出藝術家對世界的內外觀感。展題平實委婉地呈現藝術家的細心及謙遜,及其對待藝術創作的認真。雕塑作品《第一部分:連結》(2017-2018)是藝術家與20名助手耗時4個月的精心之作。這件作品採用的中藥物料名為「蘇木」,如一般自然素材,每一塊有其獨特的顏色─由淺褐色到深紅色不等。雕塑是以網狀的長方體組成,由大小均一的蘇木幼條及小陶球連接而成,雕塑中間有一燈泡如升降機徐徐升降,透出蘇木的色彩層次。作品彷彿是蘇詠寶異想世界的建築物,帶出耐人尋味的氣氛。展場的另一邊由半透明長型的管道貫穿,旁邊放置著如多個如身體內臟形狀的彩色雕塑。前者為作品《第五部分:流動》(2017-2018),後者為《第六部分:內面》(2017-2018)。作品為觀者塑造出猶如置身生物體內的環境,體現了藝術家對身體作為另一世界的微觀思想。
「六種練習:蘇詠寶個展」展覽場景。©大館及藝術家
蘇詠寶表示,平常的作品尺寸都偏小,首個個展就要處理一個大面積的展廳無疑有一定的壓力。當討論展覽的呈現方式時,策展人陳育強表示,曾提議藝術家將整個工作室現場移師到展場,但蘇詠寶最後決定嘗試挑戰創作大型雕塑。至於與董啟章的合作,藝術家表示在一個場合中遇到董先生,由於一直十分欣賞董先生的寫作,故邀約對方為自己的展覽撰寫文字。整個創作的方式是以協作的分式進行,最後所呈現的結果是由藝術家、策展人及撰寫人共同合作的成果。似乎在這次展覽的合作上,在三者的權力均衡的情況下,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細心觀察下,不難看出大館當代藝術館的兩個展覽為觀者揭示在人文社會中,各方權力架構的運作情況、角力及協作。權力無所不在,但只要用得其所,大家亦可以從中各取所需。正如大館整個活化工程,在各方的權衡輕重的角力下,成功為香港文化界開創了新的面貌。

延伸閱讀【Seen by Debbie】一場業界限定(?)的「Rehearsal」: 造訪「排演中」的大館當代美術館
拆棚六種練習
展期|即日起-2018.08.19
地點|大館當代美術館
蘇詠寶|第一部:連結 蘇木、空氣乾燥黏土 300×250cm 2017-2018 ©大館及藝術家
當代藝術模式已進化成監察、批判社會的手法之一。在香港這個政治複雜的地方,作為前英國殖民地、體現市場自由的世界金融中心、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等多重身分的角力下,似乎是一個很好探討各式權力架構的土壤。由香港賽馬會注資活化的中區警處古蹟群,已於近日落成,取名為「大館」。其中的當代藝術中心(JC Contemporary)的開幕展覽「拆棚」,及香港本土藝術家蘇詠寶的個展「六種練習」,似乎揭示了香港藝壇及社會上的權力狀況。
「拆棚」──反思權力運作的實踐
權力架構充斥著每個空間,在大館當代美術館─昔日的監獄、警處、中央裁判司署─這個各種複雜權力架構交會之處去剖析權力的意義,似乎是一個適合的場所。縱然此場所的往日角色已消解,在建築群中留下的痕跡是難以磨損的。今日這場所,在多方的介入下,例如其金主香港賽馬會、世界知名的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開幕展覽的合作伙伴Spring工作室等等,也絕非能由單一權力單位能夠支配的場所。在此設定底下,由Spring工作室總監及策展人李綺敏主理的開幕展「拆棚」,巧妙地呼應了大館這個權力交織處的身分。「拆棚」,一個意帶相關的命題,啟發自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中的第二章〈斷頭台的場面〉。策展人以傅柯的理論作為展覽概念的核心。傅柯提到,任何建築物也具控制內在人群的目的,而他們會受制於建築空間,潛移默化地被改造。策展人串連理論和聯想,將棚架作為斷頭台此一涵義,與大館在落成前棚架處的情節連繫。配以「拆」此動詞,正好比喻消解空間往日的權力氣氛之意,為大館揭開新的一頁。
權力滲透的藝術表達:大館當代藝術館開幕
鄧芷茵(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