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師,活躍於安永8 年(1779)至嘉永2 年(1849)。葛飾北齋起初師事於勝川春章,號勝川春朗,寬政6 年(1794)左右,他脫離勝川派,其後名號數次更迭為「宗理」、 「北齋」、「戴斗」、「為一」、「卍」等。葛飾北齋積極吸收狩野派、住吉派、琳派等,乃至中國畫及西洋畫的廣泛畫風,建立起別樹一格的畫風。在他為期70 年的作畫期間,創作出版畫、彩色浮世繪、摺物(譯者注:接獲訂製後製作之木版畫,多用於餽贈)、木刻版書、手繪畫作等數量龐大的作品。門下弟子眾多,有魚屋北溪、菱川宗理、柳川重信、葛飾應為等人,逾百位畫師。
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天保元年- 3 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 横大判錦絵 24.6×36.5 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葛飾北齋創作了《富嶽三十六景》,此時他已經年過七旬。《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擺脫日本浮世繪傳統中的人物、風土的描繪,葛飾北齋以日本的象徵—富士山作為主角,從各個角度、不同時節和氣候來細緻描繪富士山的各種美景。北齋的構圖和用色大膽,他在〈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更開創先河,使用一種普魯士藍的化學顏料,這種新穎的藍色顏料源自英國或德國,可能是經由貿易流通到日本,葛飾北齋使用這種藍色和傳統的靛藍色交互使用,形成了用色大膽而新穎的風格特色。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江戶日本橋〉 天保1 年- 3 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 横大判錦繪 26×38.5 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眼前激烈洶湧的巨浪與遠離海浪佇立遠方的富士山。構圖可見動靜、遠近的對比。在浪裏翻滾的是所謂的「搬運船」,從伊豆與安房進入江戶灣,將鮮魚和蔬菜送至日本橋等市場。亦有人認為這幅畫是從千葉縣木更津望向江戶灣所繪。
由日本橋往西望的風景。先以西洋透視畫法描繪河川兩岸並排的倉庫,盡頭是江戶城,再往遠方雲霞後方是富士山。畫面下方的日本橋,大膽地裁切掉往來橋上的熱鬧行人,手法頗為新穎。
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
時間:2016年6月4日至7月31日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2展覽室
ARTouch編輯部( 167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