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為了藝術而拜拜,不如跟藝術說掰掰—看藝術宮的「藝術王船慶典」

為了藝術而拜拜,不如跟藝術說掰掰—看藝術宮的「藝術王船慶典」

Instead of Worshipping Art, It’s Time to Say Goodbye—A Look at the 'Art Wang Yeh Boat-burning Festival' at the Palace of Art

「從事藝術創作的話,要拜什麼呢?」這個問題也許偶爾有人想過,但幾乎鮮少被以藝術行動試著回答,特別是在臺灣,藝術創作通常都是自學院的教育中養成「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若是為了藝術而求神求佛,似乎是一件有違藝術主體性的事。不僅如此,如果藝術是西方思想中發展出來的產物,那怎麼會有宮廟文化系統中的神可以膜拜呢?它膜拜的,會是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美學嗎?對「另一個世界」(陰間)來說,時間與「當代」的概念又能如何存在呢?

自2022年由藝術家莊約翰與其好友組成的團體「藝術宮」(Artgong),近年來在臺北當代藝術圈中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這個未曾獲得公部門獎補助、由非學院養成到創作者組成的團體,兩年竟吸引了創作者、藝術家、評論人、哲學與民俗研究者參與他們的活動與展演,可謂匯聚一個別開生面的跨領域創作社群。今年八月至九月之間,他們於臺北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了一次如同藝術宮祭典般的展演—「藝術王船慶典:讓另外一個世界擁有當代藝術」(簡稱「藝術王船慶典」)。

「藝術王船慶典:讓另外一個世界擁有當代藝術」活動一景。(攝影/陳晞)

這場藝術事件除了作品的展覽之外,在展覽期間亦組織了密集的講座、論壇與現場表演,不只集結了許多當代藝術圈不常被看見的受眾與創作者,亦有許多有名的藝術學者與藝術家參與其中,儼然藉著「藝術王船慶典」呼引出一個以「藝術信仰」之名的另類藝術社群。在展覽講座現場,莊約翰發揮他在社會上走跳的社交魅力,在與民眾、與講者之間的活潑互動中,除了讓觀眾從民俗學者的講述中認識燒王船的文化之外,也進一步讓人認識「藝術王船慶典」之於超過40位參展藝術家的意義—給將要離去(燒掉)的創作最後一次被認識與凝視的機會。

然而,要將作品隨著王船一起「燒」掉,每一位參展藝術家各自有不同的意圖。有的是與過去的自己告別,有的則是為了清除難以擺放、佔空間的作品,有的是如展演的標題那樣「讓另一個世界也擁有當代藝術」,有的則是為了藝術而祝禱,寫好經文,甚至有具道士身份的創作者黃信誌,為此次展演製作了傳統用於祭祀儀式的飛聯。

由藝術家陳呈毓製作的船於「藝術王船慶典」展場。(攝影/陳晞)

在「藝術王船慶典」開始之前,藝術宮在社群中舉行了一次徵件,邀請各界創作者燒掉自己獨立製作的作品,並參考農民曆風水學的形式,條列徵件須知,而藝術宮的長期合作夥伴周芳伃和王若庭,則協助以設計和企劃的方法,參考宮廟儀式中的平面設計,規劃了整個展演事件從徵件到展出的視覺意象。莊約翰笑說,藝術家陳呈毓也在他的「半拐半騙」之下,答應打造這次藝術王船祭典中,用來放置各位藝術家作品的船。除此之外,也委託臺南知名的糊紙藝師王明賢製作迷你版的「放火馬」。不過參展作品之多,一艘船也無法容納,擺滿了整個剝皮寮展演空間的一樓。除了有攝影、紙本與繪畫作品之外,也有錄像作品參展其中。

藝術宮以參考宮廟信仰文化中的元素設計「藝術王船慶典」的周邊內容。(攝影/陳晞)

自王爺信仰而生的燒王船祭典,是莊約翰八年前因為家人而開始參與的信仰儀式。當他以非學院的路徑,從攝影師逐漸走向藝術創作之後,這樣的生命經驗,也讓關於信仰與儀式的思考,一直蘊藏在他的藝術創作行動綱領之內。這樣的行動路徑,也在「交陪美學」思想之外,以及與民俗交往的宗教美術之外,另闢出一種藝術與信仰之間的歧出而矛盾的關係。然而,藝術宮正是在這樣看似矛盾的思想實驗中,集結各式各樣的創作能動性。

「從事藝術創作的話,要拜什麼呢?」這個問題也許偶爾有人想過,但幾乎鮮少被以藝術行動試著回答,特別是在臺灣,藝術創作通常都是自學院的教育中養成「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若是為了藝術而求神求佛,似乎是一件有違藝術主體性的事。不僅如此,如果藝術是西方思想中發展出來的產物,那怎麼會有宮廟文化系統中的神可以膜拜呢?它膜拜的,會是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美學嗎?對「另一個世界」(陰間)來說,時間與「當代」的概念又能如何存在呢?從藝術宮到「藝術王船慶典」思考的問題,看似都充滿著矛盾與未解,卻吸引了意想不到的創作者們以創作參與,自由詮釋這樣的矛盾。而創作者在以創作回答的過程中,讓人看見不同創作語言中的生命經驗、文化脈絡與社會觀念。

曾經有一份美術館觀感的問卷調查顯示,民眾最容易將美術館的空間場域氛圍聯想到教堂一般的環境—安靜、安份地接受藝術的教誨,接受藝術之光臨己身那般。如果上至美術館、下至另類空間的每一種藝術空間,都承載著各自對於「什麼是藝術」的信仰價值的話,那確實不難令人聯想到藝術與信仰之間的共通點。畢竟,信仰的廟堂也如藝術的空間這般有著層級之分。如此看來,藝術宮就像是創作者與藝術家集結的諸眾百姓公,「藝術王船慶典」則是讓過去曾被視為靈光的殘餘物押煞離境、有靈而無神的祭祀大典。「藝術」是神既是魔,為了藝術而拜拜,不如跟藝術說掰掰。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9月號384期

陳晞(Sid Chen)( 131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