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林衡哲醫師初到美國,感慨地說:「脫離了國民黨黨國教育的窠臼,我才開始『知道臺灣』」,才發現原來自己是「臺灣文化的文盲」。沒有經過戒嚴時期的臺灣人,無法體會這份切膚之痛。30歲以前,他在臺灣引進西洋新思潮,為臺灣締造了輝煌的「新潮文庫年代」;30歲之後,他在美國又矢志把臺灣的優質文化介紹到美國,讓美國人知道、認識臺灣。一生奉獻於文化傳播,乃贏得「臺灣文化傳教士」的美譽!
旅美30年間,詳閱吳濁流、蔣渭水、賴和、葉石濤、楊逵、史明等人的創作,他才發現臺灣30年代作家的水準,不輸給對岸的中國,激勵林衡哲努力從「臺灣文化的文盲」跳脫而出。1975年臺灣發生一場「鄉土文學論戰」,引領他全心投入臺灣文學及文化的研究與實踐工作。1976年,他在紐約與臺灣文藝工作者謝里法、陳錦芳、洪銘水等人成立「臺灣文藝沙龍」,每月聚會一次並輪流主題演講,直到1978年移居南加州。
1983年林醫師在南加州邀集30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臺灣出版社」,並與張富美、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庫》。〈台灣文庫緒言〉寫著:「《台灣文庫》的發行,便是要撥開現實的迷霧,讓臺灣人看清臺灣人的真正面貌。在這些珍貴的文字裡,我們可以見證臺灣的美與痛苦、夢與現實,同時我們更期望《臺灣文庫》能夠為臺灣文化置下一塊牢固的磐石」。
1984年《台灣文庫》以三部臺灣文化名著問世:韓國鐄的《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吳濁流的《無花果》和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都是國民黨政府的「禁書」。嗣後,陸續出版有關臺灣文學、歷史、音樂、美術、政治各領域,包含東方白的《浪淘沙》、陳芳明的《謝雪紅評傳》、許曹德的《許曹德回憶錄》等42部傳記名著。
《台灣文庫》可說在海外創建了「臺灣傳記文學」的新傳統。尤其臺灣的「禁書」,因而可以在海外流傳,讓臺灣同胞對於真正的臺灣歷史和臺灣統治者不為人知的黑暗面,瞭然於心。解嚴後,臺灣出版社不藏私,更授權臺灣前衛出版社在臺灣發行《台灣文庫》的叢書,相當有助於臺灣知識份子價值觀的重建與歷史的再認知。
1998年林衡哲落葉歸根臺灣,又和陳永興、吳澧培、陳秀麗等人設立「望春風出版社」,1999年創刊《望春風文庫》接續從事文化出版事業,直到2011年中風,才在2012年畫下休止符。此其間,望春風出版社出版了包括《蕭泰然的音樂世界》、《福爾摩沙的呼喚》、《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和《西方音樂巨人馬勒》等60部好書,更舉辦了不少有意義的講座、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總算再度為臺灣播下了些許人文種子。
退而不休的林醫師,直到80大壽,還完成了三部傳記文學作品:由遠流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樂巨人馬勒》、遠景出版社發行的《菲律賓國父—黎剎傳》與《臺灣音樂之光》。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自稱「無國籍」的西方文化先驅,黎剎(José Rizal,1861—1896)則是被譽為菲律賓國父的東方政治烈士。他希望藉助這些傳記的傳播,鼓舞臺灣人開創臺灣自己的文化和政治的黃金時代。他堅信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創建第一流的國度,所以「臺灣應在文化方面努力建立主體意識」。
老友陳永興說,林衡哲是「臺灣醫界的唐吉訶德,永遠做著文化大夢」。雖屆85高齡,他堅持「政治使人分離、文化讓人結合」的理念,依然主張要「以人文化、本土化、國際化的角度,讓臺灣逐漸蛻變成文化掛帥的國度」,從而在最近推出〈臺灣文化十大建設〉的建言,可謂嘔心瀝血、赤忱感人。文化部或文化總會若能撥冗參閱而略悟其一二,或可稍慰「這一代兼具理論與實戰的臺灣文化傳教士」於萬一!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9月號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