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灣最南端的縣市屏東,熙攘的市中心卻有13.2公頃大的千禧公園坐落,其中興建於1983年迄今已有37年歷史的中正圖書館,歷經2018至2020年為期兩年的整建後近日重新開幕,乾淨漂亮的空間如何擾動既有生態並形塑嶄新的地方文化?
最新屏東縣立圖書館(屏東總圖)耗時兩年整建後,以「森林圖書館」之姿重新開幕,將圖書館的意象結合自然綠意,提供南臺灣民眾一處放鬆休憩、自在閱讀的空間。(屏東縣政府提供)
刻意保留、既有增值
從小在屏東長大的我,對千禧公園內圖書館的印象是:進去時得先穿過暗暗的樹林和髒髒的水溝;國小參加千禧公園寫生比賽,得獎作品會展覽在一樓大廳,而二樓好像有圖書館吧?模糊的兒時印象可以佐證並引用建築團隊的文字換句話來說:「中正圖書館既有的建築與其他多處興建於威權時代的公共建築有高度雷同,採用四面對稱的形式主義設計,外牆具封閉性,內部空間較無變化。視覺辨識度與可及性皆低。」(註)直到我出外多年後返鄉生活,圖書館整建開館後一波波討論聲音四起,故地重遊的感受和心境無比複雜。
相較於過去隱藏在公園內林蔭大道後的正門,如今從市區的大連路上,遠遠地便可以看到紅色的「屏東圖書館」字樣被安置在青綠草地上。走進黑灰色調的嶄新大廳,幾乎會讓人誤以為屏東當真新蓋了一間總圖。但當我繼續沿著銀灰色金屬旋轉樓梯走上二樓,在潔白但似曾相似的空間和梁柱中,赫然驚覺「這裡就是以前千禧公園裡的中正圖書館呀!」負責此次總圖建築設計的團隊是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MAYU architects),陳玉霖在接受採訪時笑著說,這種「似曾相識」就是他們想要的。
位於千禧公園內的屏東縣立圖書館外觀等角透視和圖書館一樓等角透視圖。(MAYU architects+ 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對於這一在台灣各地擁有優秀得獎作品的建築團隊而言,屏東圖書館是一件什麼樣的作品?他們所設計建造的案子公共性高低各不相同,其中圖書館與公園這兩種場域類型的公共性最高。來圖書館不需要買票,因為它不是美術館;也不用在特定的時間,因為它不是音樂廳。因此,位於千禧公園內的屏東圖書館的目的和價值就在讓人走進來。也就是說,設計圖書館的要點,是如何讓它的公共性發揮到最大,讓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產生連結,讓圖書館的影響力不是只在室內發生。
台灣擁有圖書館的歷史很短,甚至還停留在打掉重練的快速開發思維之中。但在擁有悠久圖書館歷史的歐洲,「保留與翻修」是使圖書館更具魅力的技術。非舊即新不再是唯一,兩極中存在有各種可能,它讓建築物更有層次感,也讓地方的人擁有過去。
五層樓高的屏東總圖,其一樓大廳的大面窗景引入充足自然光,也讓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產生連結。(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圖資科科長張關評在受訪時說,「好舒服」是他們近來從民眾那裡聽到最多的評價,而非「好漂亮」、「好壯觀」或是「好厲害」。這種感受性的詞彙,並不常在屏東的建築空間裡聽見。而建築團隊究竟刻意保留了什麼,整棟建物改變最大的空間又在哪?
新的入口轉向直面大路,然而位於公園內部的舊入口並未直接封存,而是變成建物的背面。即便不再負擔主入口的功能,它仍舊扮演和周遭對話的角色。所以建築團隊做了一個白色的迴廊,把原來的連鎖磚變成草皮,讓更多的人可以在這個區域活動。新、舊入口並存,但是角色改變、生命改變。人們也會繼續擁有他們的回憶:「以前我們就是從這邊進去」。
舊的入口大廳是挑高三層樓的空間,過去有牆面封起來,也就是說,使用者從一樓看不到圖書館的二、三樓。如今建築團隊把它打通,讓之形成一種可以互相對望的狀態。保留它,但是讓它的穿透性變高,整個空間會變得更加寬敞明亮。這也回應了人們身在建物中時,一句「好舒服」的由衷讚嘆。
現在四樓的演講廳以前是密集書庫,有兩層樓板,空間低矮,乏人問津。建築團隊把它們打掉重練,這裡變成是一個空的空間。演講廳的位置恰好在這棟建築的最核心,因此可以讓很多不同的空間在此匯集,活動時會產生很多交集,散場時人潮再流竄到各個樓層,無形間讓整個建築活過來。這裡就是整棟建築改變最大的地方,透過這個空間的使用,整棟建築被翻轉過來。
五層樓高的屏東總圖,其一樓大廳的大面窗景引入充足自然光,也讓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產生連結。(屏東縣政府提供)
決定「純粹」:對未來的美好想像
若再一步探問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張關評說「純粹」是最大的差異。以前的屏東中正圖書館是一座「什麼都有」的文化中心,展覽室、原民室、圖書室、展演空間,包山包海什麼都可以放。但是人們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終究需要什麼樣的圖書館?在完整的社區分析以及通盤民眾需求檢討之後,就發現屏東人想要的純粹是一個好的閱讀空間。所以縣府決定要打造一棟屬於屏東的、完整的圖書館。
「當縣府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有了成功的前提。閱讀作為純粹的重點,是一切的開始,當你讀到文字,去思考、去融會、去創造,在這之上才有各種學術理論、多樣藝術類型,文化的、體育的各樣專業領域都是從閱讀開始。它讓人們在這裡創造更多未來的可能,這是這棟建築物更長遠的意義。所以我們希望它不是墨守成規的造型,而是前衛嶄新的型態。我們想用創新的建築和思維,連周邊配合的活動展演的都是空間利用的重要規劃。」
一樓大廳挑高、開闊、通透的設計,黑色鋼構外觀與樹影相輝映,更結合原住民石板屋特色和其圖騰色彩元素進設計當中。(屏東縣政府提供)
正式動工前,團隊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完整調查評估。也許大家並不一定說得出圖書館要如何,但用過的人幾乎可以告訴我們圖書館缺什麼。『有沒有來過』這一提問,是社區分析的大方向,我們想找出人們不想來的原因,比如說得到的反饋包括『缺座位』、『缺討論空間』、『家庭停車不便』、『沒有餐飲區』、『沒有親子空間』等等。因此,與其說我們怎麼刻意創造連結,事實上更貼近讓民眾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讓屏東的聲音、使用者的需求被聽見。」
建築團隊在思考這個案子時提到:「最美好的閱讀空間是一張書桌加一扇窗子」,那「你的對於美好閱讀空間的想像是什麼呢?」面對這個提問,張關評認為閱讀是很私密的、個人的事情,它並非容易分享的。為什麼是一扇窗、一個位置,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落。來到圖書館的人在窗邊坐下,跟書的作者透過文字對話時,可以遠眺大武山,也可以看著噴水池,或是再轉向、面對千禧公園的蓊綠樹林,迴繞圖書館四周的座位區,就是為此而設計。
建築師陳玉霖對美好閱讀空間的想像則別具意義,他認為「美好的閱讀空間是讓人分心」。在他看來,閱讀不是K書,不是準備考試或是完成工作任務,「閱讀是我拿著手上這本書,藉由一個章節、一行字,也許可以再因為瞥見窗外搖曳的樹影,想到另一個事件甚至是與自己的關係。」
整棟建築巧妙地向自然借景,讓館內許多閱讀角落和座位旁都有一片窗景,適合休憩放鬆。(攝影/蘇怡雯)
與在地串聯:屏東圖書館在台灣
「施工為期兩年,工程經費約三億新台幣的屏東總圖整建,值得嗎?」建築師陳玉霖和張關評科長,不約而同地說當然值得。在陳玉霖眼中,屏東圖書館不消說在台灣,就是放在國際上也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已有悠悠37年歷史的圖書館,為何短短兩年可以有如此大的突破和改變?大家抱怨37年的小問題慢慢疊加成解決不了的大問題,如今一口氣煥然一新。中正圖書館時期有位每天準時打卡報到、卻一直獨自一人的長者,在重新開館後的第三天來了,身旁還有個叫他「阿公」的小女孩,祖孫兩人一起到櫃檯借書。如何願意邀請從未來過的孫女來呢?人們為何願意聚集於此呢?
嶄新的文化生成,一棟建物可以為地方帶來比想像更多的改變。總圖就像颱風,在風眼的人下定決心,勇往直前。掀起的風,擾動地方人們僵化固有的思維和使用習慣。
張關評科長和建築師陳玉霖不約而同地表示,地方首長的支持很重要。張科長強調這一決策的前瞻性和力道。圖書館和公園擁有最開放、最寬廣、最多元的使用族群,它不為營利而生,而為社會需求而在。所有的改變都會有困難和阻礙,但最後的共識如何凝聚,則取決於領導者。一年籌備期間保留結構進行翻新的方案通過,預算一次到位,案主屏縣府相信建築團隊。換句話說,其實若當初想要打掉重蓋,也是可能的。陳玉霖說:「所以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決定,保留記憶和文化累積都是很抽象的,縣長支持這樣想法的價值和意義是很不同的。打掉重做相較輕鬆,很多複雜的問題就沒有,不用遷就既有的結構和消防。反而是把舊的記憶留下來做改造比較難執行,施工時間會變長、複雜度也會提高。不過就環保的觀點,翻修不會製造大量的廢棄物。還有很多附加價值尚未成為社會的主流觀點,所以屏東圖書館算是走在前沿。可以做為一個成功的案例告訴大家不要重頭開始,而是把舊的東西留下來。也許藉此我們可以啟發更多的政治決策往這個方向前進。」
大片玻璃帷幕、鏡面及特殊角度的建築風格,讓屏東總圖大受歡迎。(屏東縣政府提供)
排灣族傳統石板屋是37年這棟建物的「原住民」,圖書館整建時將之保留,成為最具特色的記憶之一。(屏東縣政府提供)
關於「在地人」的反思
廣義在地人的定義,並非僅限出生、成長於斯。認同並願意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在他佇立於此的時候,他就是在地人了。土地給我們豐厚的過去,滋養我們成長。回過頭來,我們在這裡留下什麼可以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的東西?這麼多年來,屏東終於有一棟讓人引以為傲的圖書館,而建築會發酵,會帶動新的人進來,從而產生新的故事、新的文化。
註 摘自《實構築》季刊關於屏東圖書館的介紹。
蘇怡雯(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