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關於謝春德

關於謝春德

看過許多謝春德老師的作品,也與他淺淺地聊天過,人如其作品,屬於他的表達都有著欲言又止、同時存在許多可能。對於一個生命當下的存在,他總會捕捉到屬於環境、歷史,各個系統下或平行、或交錯的當下印象,這是他的作品頗耐人尋味的地方。在那交錯的線索裡性別、權力等等,所有來自於生命的元素幾乎都沒有缺席。

第一次見到謝春德老師時,他已經是一位名人了。對大眾和我來說他的成名雖然建立在主流審美之外,卻不斷地被提及和被各種解讀,似懂非懂的我也隱約感受到自己某些無解壓抑與掩蓋的部分,可能可以按圖索驥去探險;他作品中的啟動性與暗示性是預知與先見的。

我的青少年正處於台灣當代文藝創作噴發時,年輕一代的覺醒似乎總是在尋找著,已知安定之外其它被掩蓋住的部分。年輕生命透過文藝創作動力去挖掘,撥開掌權者的超前部署迷惑,加上越來越多人們開放感知以及地域疆界的學習與觀察,「自覺」的動力就更為強大的驅使,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和明天的方向,與當今最大的不同是,更多人願意思考差異而不是取悅,看清真相。在那個網路還未產生,知性需要肉身去尋求、閱讀、分類才能供給養分的時候,透過有限的媒體和偶爾才能得到的展覽閱讀,都讓當時的自己有著渴望填補的興奮。而偶爾看到謝春德老師的一些圖像作品,自然在年輕的我心目中就是知識與心靈上的先行之人。所幸我投身的音樂產業也有感知相近之人促成,得以有機會與謝先生合作。

見到謝春德老師,是唱片封面的拍攝。曾淑勤─從台東到台北讀大學,在民歌餐廳比賽中發現的一位創作歌手。當時唱片公司的主管對於謝春德老師的欣賞,以及對這位來自東台灣有著如同石頭般安靜和沉重感的年輕女音樂人,有了潛在的聯想;當時謝春德老師除了自己的影像創作之外,也開始在一些商業廣告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這樣的女孩也得到他的好奇與關注,因此同意了專輯《後浪》的封面拍攝。《後浪》封面是一個俯身、少女的臉,當下卻已經模糊泛黃,即使是個當下青春之姿,已經乘載了屬於東台灣被掩蓋、未被梳理的神祕,明明是一張民謠專輯,經過這一圖像包裹,就不再止於此。此次與謝春德老師的接觸,發現與過往對他作品的閱讀不同;之前總覺得謝春德老師許多影像有著佛洛伊德待解夢之感,那些看似夢境的質感作品裡,充滿了許多元素,感知者會循線解讀,無視者則以獵奇色彩去享受浪漫。夢的存在,是一種藏在時間歷史之下的痕跡。

看過許多謝春德老師的作品,也與他淺淺地聊天過,人如其作品,屬於他的表達都有著欲言又止、同時存在許多可能。對於一個生命當下的存在,他總會捕捉到屬於環境、歷史,各個系統下或平行、或交錯的當下印象,這是他的作品頗耐人尋味的地方。在那交錯的線索裡性別、權力等等,所有來自於生命的元素幾乎都沒有缺席。

後來與謝春德老師交會的機會減少了,只有兩首我填詞的歌曲,再發展成影像、音樂錄影帶時由謝老師所創作:王菲的〈我願意〉以及林慧萍的〈愛難求〉。而這兩個作品經過謝老師的創作,像是被剝開皮毛的檢視。當時文字上我對情愛之揣測與捕捉,在謝老師的視覺印象裡,讓單薄的文字有了氣味、溫度和非黑白可分解的線索。我所閱讀的謝春德是一位生命內核能量蓬勃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自成一個宇宙,既精密又龐大,已解讀的部分能對應到你的生命,得到你解讀的答案。而還有許多未解的部分還繼續不停的往外擴張,神秘卻又似曾相似的熟悉,慢慢浸入在那個宇宙之中,如夢。

不久前與謝老師有短短的交談,當我在北京天天焦慮於台灣的疫情變化,得知謝老師也在創作表演作品,分解了我過於焦慮而產生的困頓,在他依舊輕描淡寫地敍述中,很多草圖與計畫逐漸成形。繞著他周遭,數十年來受到他作品所影響和著迷的人,以他為核心逐漸靠近,似乎大家都在期待著一次謝春德式的爆發。在這如第三次世界大戰,以長時間逼出人性善與惡的原形之際,一個稱之為台北盆地的廢墟,經考古學家開始挖掘,在最底層卻挖到了他自己「謝春德」。此時謝先生的作品《時間之血》,又重啓了我不同的思考。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8月號347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姚謙( 14篇 )

知名音樂人暨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