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現代建築在臺灣的實踐: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現代建築在臺灣的實踐: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高而潘建築師是臺灣在二戰之後所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從事設計與教學多年,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他的作品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工廠、車站、美術館、銀行及商業建築等多種類型,忠實地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
高而潘近影。(攝影/楊雅棠)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8月8日起於南門館小白宮展出「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高而潘是臺灣在二戰之後所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是現今臺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他出身臺北大稻埕望族家庭,身處於戰前與戰後交接的大時代中,承接了日文與中文教育。他繼承了傳統臺灣待人的寬厚謙讓之品格,但也勇於嘗試接受前衛的設計思潮。
1969新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外觀全貌。(攝影/張敬德,高而潘提供)
高而潘先生特別分享他接觸及學習建築、開業的歷程。展覽跨越1960至1990年代的13件設計作品,這關鍵的30年,正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生重大轉變的分水嶺。其中60年代的作品為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胡適墓園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顯示了RC塑性特質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特色,底層空間通透而流暢。70年代的三明大樓、臺北市銀行大廈與臺中張淑齡公館,前兩者為都市的高層商業辦公大樓,以水平窗採光,並分離出垂直的服務核,機能明確,而臺北市銀行大廈首先採取主體退縮,為都市公共空間作出貢獻。80年代的作品為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華視大樓,臺北市立美術館發揮了代謝建築(Metabolism)空間延展的概念。這次也特別展出臺北龍山寺的兩側建築設計,說明現代設施如何與古蹟協調共構,相信到龍山寺的人都幾乎不曾察覺新設施的存在,這是建築師的巧思。
高而潘設計的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文化部近年大力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透過高先生這些珍貴的現代建築史料,讓我們瞭解第一代建築專業者,是如何在戰後國家的重建過程中追求現代化,以及詮釋他們心中的現代性,形塑臺灣建築的風貌。
「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展場。(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展場。前方模型左為華視大樓,右為土銀員工訓練中心。(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高先生與臺博館的因緣,源自2007年臺博館推動「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數位化計畫」,他將其執業生涯的8千餘幅建築圖說全數捐贈給臺博館收藏,這些珍貴的現代建築史料已陸續完成數位化作業。就臺灣現代建築史的發展脈絡而言,高而潘是代表性的經典人物,臺博館舉辦「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不僅是向前輩建築家致敬,更是為了彰顯高先生所代表的二戰後第一代建築專業者,能在時代洪流裡,意志堅定地突破現實的挑戰,並且始終憑藉著厚實的專業能力,穩定地貫徹自我理想的軌跡。
立法委員吳思瑤參與開幕,提到建築是文化、是歷史,是讓所有人認識土地的重要媒介,2007年起開始徵集「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除了圖檔之外,尚有許多珍貴的模型、紀錄片、錄像等多元的文化典藏應持續進行徵集及紀錄,後續也應透過典藏、展覽進行建築教育及文化研究,期望未來能推動建築博物館的建置。

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展期:2020.08.08-2020.08.23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南門館小白宮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ARTouch編輯部( 169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