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腦控,一場詩意的陰謀:李亦凡「我期待數位影像也有手感在其中」

腦控,一場詩意的陰謀:李亦凡「我期待數位影像也有手感在其中」

2019年李亦凡「混沌的庇護所.zip」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個展,問起「混沌的庇護所.zip」的創作動機,李亦凡則提到是自身長期對於精神疾病的好奇,他一直有著一個最深的恐懼——來自思考到會不會終有一天,自己的精神狀態也有失控的情態發生。
一個創作轉向與生涯思考的折射
從2015年「蛋蛋ㄉ哀傷」中看到李亦凡便以投影結合雕塑與繪畫等材質,引用異質的實體物件,擾動動畫敘事、影像的單一質地,時間性、定格的凝視等視覺感官,也巧妙在一個介質上被並置,而這樣的創作語彙也是李亦凡至今創作脈絡中,最被識別與記憶的特徵之一。然而,2019年「混沌的庇護所.zip」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個展,則大比例的將數位影像的使用幅度調高,這樣與以往脈絡差別化的選擇,除了是對於創作階段持續推進的焦慮外,他也正式思索,「若要成為一位專職的新媒體藝術家,我必須要思索一個更穩定生產的生產模式。只用數位影像來創作,可能是目前我嘗試比較能趨近專職與穩定生產的生活模式。」
聽到這段回答,讓我產生強烈的既視感,總覺得在許多與畫廊簽約的平面藝術家的訪談中,他們都提過類似穩定生產、打卡般的創作人生,而如今當李亦凡正式思考如何在接案與創作間取得生存的平衡?數位化的影像敘事的穩定創作,反而成為他平衡兩者間的解答。這次的個展對於他的挑戰也極高,從展覽經費比例、空間和時程規劃都比參與聯展複雜很多,他也認為個展的執行挑戰,也是完整藝術家展覽執行能力的必經過程。
李亦凡個展「混沌的庇護所.zip」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腦控,一場詩意的陰謀論
問起「混沌的庇護所.zip」的創作動機,李亦凡則提到是自身長期對於精神疾病的好奇,他一直有著一個最深的恐懼——來自思考到會不會終有一天,自己的精神狀態也有失控的情態發生。順著這樣的恐懼,他有意、無意都會瀏覽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影片、文章與報導,但其實相關內容的來源非常龐雜,有的來自拼貼資訊的內容農場、長輩圖文集、驚悚懸案、健康生活等內容提供平臺。這些資料有些共通特徵,就是資訊與圖文如果認真查核,通常都是真假內容拼貼的組合,而這樣亦真亦假、似是而非的文體敘事,也構成「混沌的庇護所.zip」主要展出錄像的敘事基底。
《important_message.mp4》影片中的內容都與精神狀態有關,包括精神藥物、殭屍或蝸牛與寄生蟲等,都是在談論意志被操作、控制,與寄生狀態相近的精神狀態。其中一項他特別有感的關鍵字是「腦控」,西方醫學會用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來說明相關病情,東方社會可能會用「中邪」來形容,但這種精神狀態其實有其全球發生的普遍性,而這些精神疾病的患者,有時會用合理化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病癥與主體經驗,就有「腦控」一詞的出現。以陰謀論的方式來合理化大腦受到幻聽聲音的干擾,與對現實產生誤判的體驗。
李亦凡《important_message.mp4》,單頻道錄像,2019。(藝術家提供)
數位空間與心靈空間的雙重轉譯
而過去在他創作脈絡,大量使用的物件與投影的作品,仍在展覽入口與空間中存在,包括進入展場作品《wall.fbx》紅磚牆的投影,李亦凡也談到那是過去使用windows95作業系統的銀幕保護程式的經驗,他剛開始不知道那是為了保護銀幕而顯示的影像,他會呆坐在電腦前想看最後是否會走到出口,但這意外的體驗建構了他生命經驗早期,對於數位空間的體驗。而腦控者常把大腦解釋為迷宮,幻聽的意識有如腦內的防火牆被入侵,他也因此將早期的數位空間經驗,結合此次作品中的意象。
李亦凡《wall.fbx》,複合媒材裝置,2019。(藝術家提供)
李亦凡《wall.fbx》(細節),複合媒材裝置,2019。(藝術家提供)
雖然這次展示,直接是手感的雕塑或繪畫作品不多,但也有許多和創作命題延續的物件安排,包括作品《bunny.obj》動畫創作者常使用的「史丹佛兔子」模組,主要是被用來測試動畫效果的一個動畫模組,牠時常在軟體中被各種特效與材質來測試,是為了動畫效果而被折磨與實驗的對象,這也呼應「腦控」者,常認為自己是被測試、監控的對象。另外也包括展示出一些不同材質的球體,這也是動畫製作,在測試不同材質光影與現實光影是否一致的創作輔助物,無論是史丹佛兔子、球體還有持續過去創作脈絡的投影與雕塑的結合,李亦凡的創作無形聚焦在探討現實與創作間,輸入與輸出間介質呈現的可能。在「混沌的庇護所.zip」藝術家提到其實他長久以來探詢的就是「媒材」本身,如介於數位和真實間的物件,抑或實體和投影間的介面,「我常在思考的影像如何在敘事上可以更自由運用,影像的侷限在哪?而怎麼透過創作生產突破這樣的侷限。」
李亦凡《bunny.obj》,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2019。(藝術家提供)
縮短數位製作與手感的回饋距離
過去李亦凡的影像創作,引用物件或雕塑的形式,在影像的媒材中添增了有機與手作的質地,然本次「混沌的庇護所.zip」卻轉向處理大比例的平面影像生產,然而影像的投影是平滑的,但也能看到影像的敘事與素材、節奏間,不同質地的轉場、對比的異化感,他如何看待對於物理性材質與影像結合的特質,重新轉移到平面影像敘事的挑戰?李亦凡認為過去他創作大比例的使用手工創作的媒介,主因是他認為手工創作與數位創作間,有著相當大的鴻溝。而他特別喜愛喜愛手作的立即回饋,但數位製作,通常要經歷算圖程序後你才知道成果,而目前大量的數位創作方向挪移,他其實便是想挑戰縮短數位創作反饋的冗長感,「我希望在做數位時,能越來越接近手感創作的狀態,尤其現在科技與硬體不斷在提升,未來這樣的差距會越來越縮短,我期待製作數位影像也能有手感在其中。」
「混沌的庇護所.zip」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當身體進入數位影像之中
除了手感之外,他也將創作者的身體感帶入影像創作,包括「混沌的庇護所.zip」最主要的幾件影像作品,即是李亦凡自身的面容,3D掃描建模完成。他可以同以加入自己的面部表情、情緒、表演,成為影像的旁白、敘事與素材。這也是一個新的動畫製作技術,過去他要手動調整面容的表情,現在他可以利用自身的表演及時創作情緒性的表演到影像中,更可以看到創作者身體的狀態。
李亦凡個展「混沌的庇護所.zip」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李亦凡這次個展定義是多重的,是一個新的階段的跳接,也嘗試將他最想挑戰的命題質入,更將身體感、手感的追尋,如何雜揉在一個平滑的數位介面之中,以實際的創作來延伸可能性,並相較以往比較曖昧的敘事,這次也挑戰更具體的討論一個議題,追問他為何不持續過去已被識別、平穩的創作,他回應道過去的創作方式已經找不到新的施力點,因此他允許自己這個階段往實驗或極端的表現來嘗試。「但我確信自己中心的命題其實並沒有改變,我現在雖然在素材使用上大量往數位靠攏,但某一天我相信這個方向,又會和我過去的創作重新匯流。」
李亦凡《wall.fbx》(影像截圖),複合媒材裝置,2019。(藝術家提供)

混沌的庇護所.zip

展期:2019.10.26-11.23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