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昭和二十一年(1946)起,經過了30年的平成時代並接續令和新時代的「正倉院展」,今年迎來第74年。除去昭和時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3回展覽,今年於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正倉院展」是第71回,同樣名稱的展覽可以延續這麼多年,實為舉世罕見的創舉。即使在今日,也還是有很多人造訪正倉院展,期待著與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寶物相見。近年來,當日入館人數平均超過1萬人次,從初次辦展到現在,累計的入場人次也終於突破了1000萬人。
《紺玉帶殘片》,正倉院寶物,現存長156公分,寬3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以下將簡要回顧「正倉院展」的歷史變遷,並介紹「御即位記念 第71回 正倉院展」的組成概要。
◆正倉院展的變遷
第一回的正倉院展,於昭和二十一年(1946)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九日舉行,是一場名為「正倉院特別展觀」的臨時特別展。當時,隨著太平洋戰爭局勢的惡化,正倉院的寶物(時稱為御物)被小心地移出,其中一部分被疏散及轉移至當時屬正倉院管轄的奈良帝室博物館(現在的奈良國立博物館)的收藏庫,雖然戰爭在不久後結束,但寶物還是留在博物館中。終戰隔年的春天,因應許多人希望能公開寶物的請求,再加上館方也希望藉此機會喚起因戰爭而凋敝的國民自信心,館方選出了《樂毅論》(北倉3)、《白瑠璃碗》(中倉68)、《漆胡樽》(中倉166,本次展品編號28)等33件寶物供展覽觀賞。儘管是戰後的混亂時期,入場人次仍高達14萬7千人,顯見這些精美寶物的確為許多日本人民帶來勇氣。
翌年昭和二十二年(1947),被疏散的寶物回到了正倉院,皇室的財產(御物)也在這一年重新成為了國民的財產。因為前一年的展覽廣受好評,所以這一年也承繼了上個年度的慣例,舉辦了寶物公開展。直到現在,「正倉院展」每年都會配合正倉院寶庫的曝涼(譯註1)時程,定期在秋天約10月至11月期間開放。
過去正倉院展曾舉辦過幾次同系列寶物的特輯,但在昭和四十五年(1970)大阪萬國博覽會之後,隔年即昭和四十六年(1971)開始,因為公害等問題的影響,院方對寶物的展出加以限制,策展主題演變為「展示正倉院寶物的整體形象」,也是現行採取的架構。儘管如此,院方仍會將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持續進行的特別研究成果策畫為小型特展,也會在大佛開眼1250周年、聖武天皇駕崩1250周年等和寶物有關的紀念之年,或是天皇陛下即位或在位的紀念之年,院方都會特別展出因應當年度的豪華寶物,因應每年不同旨趣舉辦多樣性的展覽。
近年,正倉院事務所傾力於儘早公開特殊或經常性的調查成果,所以策展方針也越來越傾向選擇具有話題性的寶物。
◆「御即位記念 第71回 正倉院展」的組成概要
創立於奈良時代,以校倉建築(譯註2)聞名的正倉院寶庫,共分為北倉、中倉、南倉三個倉庫,所收藏的寶物總數多達9000件。本次正倉院展挑選41件文物展出:北倉14件,是與聖武天皇及光明皇后相關的寶物;中倉8件,包括造東大寺司的相關品、獻給東大寺佛菩薩的供品、以及武器、武具等;南倉17件,是以東大寺歷代流傳法會器具為中心的文物;此外,再加上東大寺尊勝院聖語藏的2件經卷。相信這樣的內容架構,能讓大眾一窺當今正倉院寶物的整體形象。
此次展覽為紀念天皇陛下即位,院方搜羅了和正倉院寶物的由來與承繼有關的文物,以及其他能夠代表寶庫的寶物,為今次展覽的特色。雖然和往年平均展出約60件文物的數量相比,今年品項略少,但出展的內容可說是近年難得一見的豪華及炫目。
《赤漆文欟木御廚子》,正倉院寶物,高100公分,寬83.7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1. 正倉院寶物的由來
本區展示了和正倉院寶物由來相關的文物。天平勝寶八歲(756)五月二日(譯註3),聖武天皇駕崩,在七七忌(四十九日)的六月二十一日,其后光明皇后將天皇遺愛600多件收藏品及60種藥物獻給東大寺大佛。天皇遺愛的收藏品詳列在名為《國家珍寶帳》的目錄中,其中有100件左右的收藏品由寶庫傳承至今。今年的展品包括記載在目錄開頭的袈裟之一《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展出編號4),以及用來收納聖武天皇及光明皇后結婚時交換紀念物的《赤漆文欟木御廚子》(展出編號1),此文物從天武天皇以來傳承六代,是為歷代天皇繼承之物,今次連收納在裡面的《紅牙撥鏤尺》(展出編號2)及《綠牙撥鏤尺》(展出編號3)也一併展出。
《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正倉院寶物,長145公分,寬262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正倉院寶物《紅牙撥鏤尺》,長30.3公分,寬3公分,厚1公分。左為表,右為裏。(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此外,在756年六月二十一日之後光明皇后又向東大寺捐獻三次,每次都有目錄記載。這次也展出最後一次捐獻的目錄,也就是天平寶字二年(758)十月一日捐獻之際所呈上的目錄《藤原公真跡屏風帳》(展出編號5)。大家可以透過實際的寶物,一探與正倉院寶物由來相關的幾個戲劇性事件。
《藤原公真跡屏風帳》,正倉院寶物,縱長28.8公分,幅寬85.5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2. 宮廷生活
本區展品以《國家珍寶帳》中所記載的日常品為首,展示和宮廷生活相關的寶物,讓民眾得以遙想聖武天皇的生活方式。《金銀平文琴》(展出編號6)是平安時代才收藏到寶庫中的文物,用以取代《國家珍寶帳》中某把琴的供奉品,但是和其他多數寶物一樣,一般認為這把琴是在盛唐時期所製作,看到這把琴能使人想到聖武天皇華奢的生活樣態。《鳥毛立女屏風》(展出編號7)是記載在《國家珍寶帳》中的文物,為一扇特別有名的樹下美人圖,可惜上頭用來裝飾樹木和衣著的長尾雉羽毛都已遺失,但是六扇屏風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唯有宮廷才得以裝飾如此華麗的屏風。此外,《國家珍寶帳》中記載著許多鏡子供奉品,此次展出的《金銀山水八卦背八角鏡》(展出編號9),雖然不是記載在目錄中的文物,但作為唐朝製作的大型貼銀鏡,亦備受矚目。還有,用美麗錦緞裝飾的《八角高麗錦箱》(展出編號10),也可以讓人遙想宮廷優雅的生活。
《金銀平文琴》,正倉院寶物,長114.5公分。上為表,下為裏。(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鳥毛女立屏風〉第四扇,共六扇,正倉院寶物,136.2×56.2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一般認為,奈良時代的宮廷除了絨毯和床鋪,也會使用椅子。本次展出的《赤漆欟木胡床》(展出編號8)即可作為例證,這也是寶庫中唯一一把椅子,十分貴重。
3. 宮廷裝束
本區展出聖武天皇、光明皇后,還有被認為是孝謙天皇冠冕部分的「《禮服御冠殘片》」(展出編號11),雖然都是殘片,但可以看出當時天皇及皇后的豪華裝束。目前可知這些禮服常被使用在天平勝寶四年(752)四月九日所舉行的東大寺大佛開眼的供養儀式中,而聖武天皇於同時期所穿著的《衲御禮履》(展出編號16-1)也十分引人注目。此外,本次也一併展出以中亞所產貴重天青石點綴的《紺玉帶殘片》(展出編號18)及其收納箱《螺鈿箱》(展出編號19),在一片深黑的底色上飾有絢麗的月光螺。這些華麗的衣飾品,豐富了當時宮廷的色彩。
《禮服御冠殘片》,正倉院寶物,左下鳳凰紋殘片高9.7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衲御禮履》,正倉院寶物,長31.5公分,寬14.5公分,高12.5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螺鈿箱》,正倉院寶物,直徑25.8公分,高8.4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4. 佛教之莊嚴
本區展出奈良時代大鳴大放的佛教文化之文物。《粉地彩繪八角几》(展出編號21)近似於當時大寺殿堂內的彩色裝飾,象徵著天平時代佛教文化的華麗配色,十分引人注目。閃耀奪目的《紫檀金鈿柄香爐》(展出編號22)使用了貴重的紫檀木材並以金鑲嵌,是極具莊嚴的佛具。此外還有《金銅鳳形裁文》(展出編號23)和《金銅雲花形裁文》(展出編號24,譯註4),一般認為這些威風凜凜的大型文物是用於裝飾大佛開眼的供養場所,讓人不禁想像起當時儀式之盛大。
《粉地彩繪八角几》,正倉院寶物,直徑41公分,高9.3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紫檀金鈿柄香爐》,正倉院寶物,長39.5公分,高7.6公分,爐口徑11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5. 絲路之風情
本區展示了富有絲路風情的寶物。這條東西方貿易之路通過中亞,將中國唐朝的首都長安和西亞羅馬連結在一起。絲綢之路為唐朝帶來國際色彩濃厚的文化,而且絲綢之路的文化,也透過遣唐使帶到了日本。因此,正倉院繼承了許多和絲綢之路文化有關的寶物,也被稱作是絲綢之路的終點。
《伎樂面師子》(展出編號27-1)是中國江南地方發源的面具樂舞——伎樂所使用的面具,含有印度及西亞的元素,代表了被認為是聖獸的獅子。在絲綢之路上旅行的商隊,會讓駱駝背負皮革水袋,以此為原型做成的木製塗漆容器便是《漆胡樽》(展出編號28),充滿異國情調的造型吸引眾人的目光。《金銀花盤》(展出編號29),則以薩珊王朝波斯所流行的金銀器為模型,為唐製的有腳器皿,在中國也有發現類似的文物,故一般認為這是皇帝御賜的寶物。
奈良時代的人們就是透過這些文物,讓思緒馳騁在唐帝國甚至更遙遠的異域。
《金銀花盤》,正倉院寶物,直徑61.5公分,高13.2公分,重4496.2公克。(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6. 奈良時代的社會統治
奈良時代是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社會,治國則以律令制為基礎,本區所展示的即是與當時社會統治有關的寶物。當時是以首都為中心治理地方,打造了連結首都和地方的道路交通網,促進人與物的流通。每當各國作好戶籍或帳本時就會送到中央,由中央政府對人民進行管理和徵稅。本次所展出的《黄絁》(展出編號33)就是成年男子的課稅形式之一,是來自遠江國(現在的靜岡縣西部)的朝貢品,在文物邊緣有代表遠江國的墨跡和國印。
天皇會以執政者的身分舉辦各種儀式,其中之一是奈良時代採行中國唐朝制度所舉辦的「年中行事」。許多年中行事都是在特定的日子中舉辦儀式,以祈求國家的安穩與繁盛,在中國,則由作為天子的皇帝主導儀式。
寶庫也收藏了幾樣關於年中行事的文物,今年展出的是天皇用來耕田的鋤頭《子日手辛鋤》(展出編號30),用於祈求五穀豐收的農耕儀式;還有皇后用來打掃蠶室的《子日目利箒》(展出編號31),用於祈求蠶業繁榮的儀式。
《子日目利箒》,正倉院寶物,長65公分,把徑3.9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7. 奈良時代的文書
本區展出中倉所收藏的造東大寺司寫經所的帳簿記錄。寫經所在書寫行政文書時所用的紙類,多半是利用其他文書的紙張或廢棄文書的背面,所以全國上繳給奈良首都的行政公文痕跡都殘留在紙背上,像是《正倉院古文書正集 第四十三卷》(展出編號34)錄有戶籍(如「豐前國戶籍」)以及諸國年度會計報告書的正稅帳(如「筑後國正稅帳」、「薩麻國正稅帳」)等,這些文物成為理解奈良時代社會的重要史料。
此外,從行政文書中也可以看到寫經所的寫經概況,這些詳細情報使人得以理解奈良時代對佛教的接受程度,以及寫經事業的進展狀況。在一些廢棄文書的空白處,例如《續修正倉院古文書別集 第四十八卷》(展出編號36)當中,也看得到寫經生的筆跡,上頭有人物戲畫或書法練習等。透過這些文物可以一窺當時官人生活和工作的場景,這也是正倉院文書的樂趣。
官方文書空白處的人物戲畫,《續修正倉院古文書別集 第四十八卷》局部,正倉院寶物。(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8. 正倉院寶物的傳承
本區展示自光明皇后捐獻以降,歷經1260年來正倉院寶物的由來與承繼過程。正倉院寶物的傳承,乃是被收藏在以校倉建築聞名的正倉院寶庫中,由受天皇之命冊封或身居高位的僧官封印,受到嚴密的管理。由捐獻品的目錄及後世的寶物清點紀錄可以得知,寶庫中的寶物先被放在箱子或袋子中,再收納於由柳杉或扁柏製成的櫃子裡,體積較大無法放入櫃子的文物,則放置在棚上。像這樣慎重地保管,才能讓寶物以如此良好的狀態流傳至今。
《棚廚子》(展出編號37)就是北倉使用的收納櫃,根據平安時代的記錄,這是用來放置裝有聖武天皇遺愛兩柄杖刀的細長盒子。而168合(譯註5)的《古櫃》(展出編號38)為寶庫中所收藏奈良時代的櫃子之一,在近來的調查中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在平安時代從別的倉庫搬移到寶庫的櫃子。而從《續續修正倉院古文書 第十二帙 第四卷》(展出編號39)這份寫經所的使用櫃收納品目錄中,可以瞭解奈良時代管理文物的情形。
透過這些文物所代表的種種收納器具和人為管理體制,我們才得以瞭解正倉院寶物如何被珍重地守護至今,可說是具有深遠意義。
9. 聖語藏的經卷
最後是院方從約5000卷聖語藏經卷中選出的兩件寶物,一件被認為是中國隋唐時代抄寫的經卷,另一件則是光明皇后為往世雙親祈求冥福並祝願聖武天皇治世安泰,而命人抄寫的一切經(譯註6)的其中一卷,因其卷尾祈願文日期,故又被稱作「五月一日經」。透過這次展出,希望能讓民眾理解質量兼具且稀少的聖語藏經卷價值之貴重,並能感受到奈良時代佛教的繁盛樣貌,以及受眾人擁戴的「天平寫經」之美。
◆和即位相關的寶物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宮廷裝束」所提及的文物《禮服御冠殘片》(展出編號11),被認為是當時天皇即位前夕所舉行禮服御覽儀式中所用冠冕的一部分,這對於本次「正倉院展」為紀念天皇御即位的意義而言,可說是遙相呼應。此外,《袈裟付木蘭染羅衣》(展出編號17)因其樣式與奈良唐招提寺所藏國寶《鑑真和尚坐像》相同,故一般認定其為僧侶衣;然而,這件衣服的形式為垂領大袖,與禮服的形式相同,服裝染色也是律令所規定皇太子禮服的顏色,且衣服右衽中附有一張「東大宮」墨書便箋,近似代表皇太子的「東宮」,這些細節都激發人深入探究的興趣。
《禮服御冠殘片》,正倉院寶物,左下鳳凰紋殘片高9.7公分。(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透過上述這些內容,「御即位記念 第71回 正倉院展」的展覽內容因應新時代的開幕,在正倉院展的歷史上留下新的足跡。
譯註:
註1:曝涼,曬書籍文物之意。
註2:校倉,一種將橫截面為三角形的木材呈井字形不斷疊加而成的建築工法。
註3:天平勝寶七年正月初四改「年」為「歲」,改元天平寶字之際復「歲」為「年」。
註4:裁文,指在金屬片上雕刻出花鳥等紋樣。
註5:此處的「合」為附蓋箱子的量詞。
註6:一切經,即「大藏經」。
本篇原名〈從天平迎向令和:正倉院展的變遷及「御即位記念 第71回 正倉院展」的組成概要〉
翻譯/顏雪雪
「御即位記念 第71回 正倉院展」
展期:2019.10.26-11.14
地點:奈良國立博物館
地址:630-8213 奈良市登大路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