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數位技術造就了時間感知加速的時代,如何呈現「動」(movement)在「時空」遞嬗與過渡的形態?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Centre National de Création Musicale)共同合作,策劃「聲動:光與音的詩」展覽,上週六(13日)正式開幕。策展人暨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創辦人之一的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集結30位國內外當代藝術家,以20多件音像裝置作品,展覽選擇以現實與視覺虛擬相互交錯的新場域空間,以慢速度的嘗試,探索手勢與身體運動的純粹或不可預測之特質。
「聲動:光與音的詩」開幕表演(©台北市立美術館)
自20世紀以來,各種藝術潮流對於「運動」發展出多重理解,例如未來主義、立體主義、動力藝術與歐普藝術等;行動性的概念,無論是支配作品內部運作或因觀者的動作而引起,不論我們能否察覺,如今都已納入我們的知識範疇,進而隨其發展,行動性創造出許多跳脫框架的新表演形式,強化了諸如舞蹈、表演與整體舞台藝術等表現形式的交織。
皮耶亞蘭・傑夫荷努,《聲動》,聲音裝置(耳機版本),2017( © Pierre Alain Jaffrennou,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名「聲動」取自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 Alain Jaffrennou)的同名裝置作品,啟用跨平台、實驗性的影音裝置,開啟全新的感官世界。帕斯卡・法孟(Pascal Frament)的《宛如一點》,透過觀者掌心作為呈現文本及空間的媒介,每當觀眾在投影機的光下攤開手,便會顯現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沉思錄》文本。令觀眾沉浸在(不)行動和寂靜的空間表現中,李明維的《四重奏計畫》以知名的《美國四重奏》樂曲為主題,觀者找到和四個螢幕等距的中央位置,靜候方能啟動裝置,聆聽到安東尼・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的悠揚樂章。
帕斯卡・法孟《宛如一點》(©Pascal Frament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明維《四重奏計畫》,複合媒材互動裝置,2005-2017 。(© Photo Lee Studio,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聲動:光與音的詩」展覽現場。(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聲動:光與音的詩」展,邀請民眾親臨這音聲的領地,一起傾聽它們的輪廓,領略它們的形狀與時空,恣意悠遊其間,並在與之親密地互動中,重新拾回身歷其境的感受,踏上流動音聲那浩瀚無垠的宇宙。
「聲動:光與音的詩」開幕典禮合影,左起為策展人James Giroudon、GRAME行政總監Anouck Avisse、北美館林平館長。(©台北市立美術館)
「聲動:光與音的詩」主視覺。(©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參展藝術家名單:
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Alain Jaffrennou)、蕭昱、塞巴斯蒂安‧里瓦斯(Sebastian Rivas)、 文森-拉斐爾‧卡尼諾拉 (Vincent Raphaël Carinola)、讓‧喬瓦里 (Jean Geoffroy)、克里斯托夫‧勒布雷頓 (Christophe Lebreton)、米歇爾.馮德艾(Michel van der Aa)、莎拉・德皮諾(Sarah del Pino)、提耶希‧德梅(Thierry De Mey)、今井慎太郎(Shintaro Imai)、柔伊‧柏諾瓦 (Zoé Benoit)、賽維耶‧賈西亞(Xavier Garcia)、史特凡‧博赫爾 (Stéphane Borrel、克里斯托夫‧勒布雷頓 ( Christophe Lebreton)、隨機(實驗室) RANDOM (lab)、史特凡・博赫爾 (Stéphane Borrel)、瑟琳・旭普(Céline Chip) 、吉連・馬里恩(Guilhem Marion)、張永達(Chang Yung-Ta)、米歇爾‧方思瓦(Michel François)、皮耶‧巴舍里(Pierre Bassery)、尚-方思瓦‧法居(Jean-François Farge)、雷米‧費雪勒(Ramy Fischler)、傑斯伯‧諾丁(Jesper Nordin)、西里爾‧帖斯特 (Cyril Teste)、江元皓、帕斯卡・法孟(Pascal Frament)、李明維。
聲動:光與音的詩
展期:2019.04.13-07.14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Tags
ARTouch編輯部( 1671篇 )追蹤作者